统编语文教材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

2020-12-30 12:53丁宏喜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劳动成果教育资源劳动

丁宏喜

摘    要

开发和利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语文课程担负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之一。为此,有必要对教材中劳动教育资源进行梳理,揭示其丰富性、隐含性、生动性和实践性等编排特点,籍此提出“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能喧宾夺主”的教学建议,优化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使语文教材在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学习劳动技能、认识劳动工具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

统编教材 语文教学 劳动教育资源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明确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全过程”自然包括语文课程,因为语文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语文课程担负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之一,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之一,我们有必要探索利用语文教材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为此,笔者梳理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并进行了相关统计分析(见表1)。

经过梳理,我们得以窥见教材中劳动教育资源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丰富性。纵览教材里的劳动教育资源,主要包括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学习劳动技能和认识劳动工具四个方面,种类齐全、资源丰富,善加利用,能有效应对《意见》提到的“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作用。

二是隐含性。表格中列举的劳动教育资源有一些是显性的,教者只需遵循语文学科特点随文教學,但大多数是隐性的,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及时捕捉与点拨。比如《落花生》一课,可以围绕“买种、翻地、播种、浇水”等劳动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可以围绕父亲和孩子们的谈话,体认劳动成果不仅给人带来物质享受,更启迪精神成长。

三是生动性。教材所包含的劳动教育资源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及的生动形象的特点,最容易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如《小白兔和小灰兔》,讲述老山羊给两只兔子各送一车白菜,小白兔只要菜籽。过些日子,小灰兔又到老山羊家要白菜,而小白兔却给老山羊送来一担白菜,小灰兔很奇怪,问小白兔菜从哪儿来的?小白兔说:“是我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读了这个故事,“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的道理便随风潜入,润物无声。

四是实践性。教材中口语交际和习作课多有实践性很强的劳动教育资源,如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做手工”;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指导学生或养殖,或种植,写一篇观察日记。这些口语交际和习作课在教学前都需要指导学生开展相关实践体验,学生有实践体验的经历才能做到言之有物、有序、有情。而这些实践体验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的过程。

根据教材中劳动教育资源呈现出来的特点,再结合语文课程的性质,笔者提出“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能喧宾夺主”的教学建议,即语文课中要重视劳动教育,但不能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根本任务于不顾,把语文课上成劳动教育课。科学的做法是结合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一、利用教材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

珍惜劳动成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社会上逐渐形成一股铺张浪费之风。在校园里,浪费现象也随处可见,如水龙头大开、日光灯长明、纸笔随意丢弃……为此,《意见》提出,要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勤俭奋斗的劳动精神。

1.通过想象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

劳动成果凝聚着无数劳动者的汗水和心血,例如《千人糕》一文中爸爸跟孩子说:“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千人糕”经过哪些人的劳动?学生会说,做米糕用到的米粉和糖是农民种的稻谷、甘蔗和甜菜加工来的,那么农民种植所需要的种子和肥料、工人熬糖所需要的各种工具等是经过哪些人的劳动才做成的?学生展开想象,一下子又说出许许多多劳动者,最终得出结论:“千人糕”果然名副其实啊!这时,教师还可以抓住眼前的任意一件事物,启发学生想象,比如教室里的课桌椅、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又经过了哪些人的劳动。想象帮助学生打开视野,深刻认识到生活中的每一样物品都有好多人为之付出劳动,进而更加珍惜眼前的劳动成果。

2.通过体验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

谚语云:“看人挑担不吃力,事非经过不知难。”意思是看别人做事总觉得很容易,非要等到亲身体验,才能体会出其中的艰难。例如《悯农(其二)》,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常被用来作为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名言警句,张贴在食堂或餐厅的醒目处,但实际教育效果甚微,学生往往熟视无睹。这是因为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在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才能深入于心,外显于行。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可以扣住诗中“辛苦”一词,引导学生理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意思;可以邀请农民伯伯给学生讲解农谚“一粒米七斤四两水”的道理;可以在“日当午”时将学生带到室外上节活动课,体验烈日当空、汗流浃背的感觉;有条件的还可以引导家长带着学生到田地里认认真真干一次农活。有了亲身体验,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诗意,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和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进而将珍惜粮食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认同和行为准则。

二、利用教材教育学生尊重劳动人民

劳动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分,然而生活中存在着鄙视体力劳动的现象,这导致很多学生不仅不热爱体力劳动,甚至缺乏自我服务的劳动意识和能力。为此,《意见》指出劳动教育要以体力劳动为主,让学生出力流汗,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尊重普通劳动者。

1.在体会作品情感中懂得尊重劳动人民

教材里有一些伟人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文章,如《朱德的扁担》,课文记述了朱德同志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最艰难的时期,和普通战士共同参加挑粮劳动的故事。教学时,可以通过品析“山高路陡,非常难走”“穿着草鞋,戴着斗笠,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等语句,感悟朱德同志作为红军领导人,身先士卒、坚持参加劳动的高尚品格,为学生树立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的榜样。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中记叙了这样一件小事,一位拉黄包车的人力车夫被碎玻璃片插伤了脚,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半跪着帮助车夫包扎好伤口,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圈画文中的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情等细节描写,感受鲁迅先生同情人力车夫、尊重普通劳动者的情怀。教材中还有一些课文歌颂了普通劳动人民,例如《金色的鱼钩》里的老班长,《江上渔者》中的捕鱼人……教学中深入体会这些人物身上勤劳、善良、俭朴、无私的高尚品格,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感情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2.在感受劳动创造中懂得尊重劳动人民

劳动创造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教材中有许多赞颂劳动创造的课文,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通过《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课文,热情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教学中,可以由古及今,从纸的发明到5G的创新,从赵州桥到港珠澳大桥,从《清明上河图》到当代中国名画欣赏,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珍惜和尊重。此外,教材中还有许多劳动场面的描写,如《乡下人家》中的独特、迷人的四季田园风景画,《芦花鞋》中青铜一家人在制鞋、卖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巨人花园》中巨人分享劳动成果带来的幸福快乐……教学中抓住这些课文中劳动场面的描写,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神奇伟力,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

三、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习劳动技能

当前,学生劳动技能的下降趋势是有目共睹的。20年前,笔者刚参加工作时,学校的卫生保洁工作主要由学生分工协作完成,然而现在,许多学校的卫生保洁工作外包给物业公司,学生失去劳动锻炼的机会,变得更加不会劳动。针对这种现象,《意见》指出劳动教育要注意手脑并用,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提高劳动技能水平。

1.在对比中认识劳动技能的重要性

劳动技能是人立身之本,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往往难以生存。教材中有大量可以应用在劳动技能教育方面的素材。例如《寒号鸟》这篇课文中,喜鹊热爱劳动,会自己衔草做窝,度过了寒冷的冬天,从正面为学生树立了热爱劳动、自力更生的榜样;而寒号鸟寄宿于崖缝中,不想做窝也不会做窝,贪图安逸,得过且过,结果冻死在冬夜,则从反面教育学生鄙视劳动、没有劳动技能的危害。教学中,通过喜鹊和寒号鸟的正反对比,引导学生认识热爱劳动、拥有劳动技能的重要性。再如《小儿垂钓》这首诗,为我们描写了一位很会钓鱼的古代儿童形象,从“侧坐莓苔草映身”可以看出小儿选择的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理想钓位;从“怕得鱼惊不应人”可以看出小儿懂得钓鱼时大声讲话容易惊跑鱼儿的道理。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钓鱼经验和诗中小儿的钓鱼经验进行对比,了解并学习钓鱼技巧。课后,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将课堂上学习到的钓鱼技巧运用到实践中,体会钓鱼技能改进后渔获的变化,进而认识到学习钻研劳动技能的重要性。

2.在手脑并用的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

生活中,尽管教师和家长都指导了拖地的方法,但是学生真正拖起来仍然东一把西一把,拖过的地方有时还会留下许多脚印,出现越拖越脏的现象。这说明劳动技能不仅是“知不知”的问题,更是“会不会”的问题,劳动技能的掌握需要手脑并用、反复实践。例如教学口语交际“做手工”,可以在课前创设一个“手工节”,布置学生动手做好手工作品,带到教室展出。学生在参观展览时,相互交流制作方法,分享制作心得。课后指导学生运用课堂学到的新技能改进自己的手工作品。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动脑动口,落实口语交际的训练要求,在两次手工实践中动脑动手,提高了劳动技能。此外,教材中编排了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灵活地设置更多的动手实践活动。如四年级下册的“轻叩诗歌大门”,指导学生在收集、创作诗歌的基础上,动脑分析思考、归类整理,动手编排制作、装订成册,在班级展示,分头组织诗歌朗诵会。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做合一,劳动技能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提高。

四、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认识劳动工具

劳动工具的发明和改进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据《战国策》记载,当各国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时,秦国率先采用了当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牛田”,就是用牛耕种,很快国富民强,拥有了其他各国难以抗衡的实力[1]。到了近代,英国率先以蒸汽机结束人类对水力、畜力和风力的依赖,率先采用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传统手工业,完成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1]。为此,有必要借助教材引导学生认识劳动工具。

1.随文认识古代劳动工具,树立民族自信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古代农业劳动工具的发明和改进曾经领先世界上千年,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是中国古代取得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然而随着生产力发展,一些古代农具逐渐退出农业生产,远离大多数学生的生活世界,主要存在于教材选文中,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随文教学。例如可以结合《悯农(其一)》《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清平乐·村居》等古诗词及其所配的插图,引导学生认识犁、耧、锄头、镰刀等古代农具,介绍这些农具的使用方法及巧妙之处,提高学生解读古诗词的能力。可以结合《鲁班造锯》等课文或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劳动工具的先进性,学习古人善于观察思考、动手创造的品质,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进而树立起民族自信。

2.随文认识现代劳动工具,增强学习自觉

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许多劳动工具几乎两三年就更新换代,这就需要劳动者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劳动技能。例如二年级上册“识字加油站”中,图文并茂地呈现了救护车、消防车、渔船、货船、油轮、科学考察船等,这些车船既是先进的交通工具,也是先进的劳动工具。教学时,可以随文拓展,补充介绍洒水车、破冰船、挖泥船等,再和传统的车船工具作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到使用传统工具,如小推车,劳动者不需要很高的劳动技能,而使用现代化的工具,没有较高的劳动技能是不行的。再比如四年级下册习作二“我的奇思妙想”,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神奇的东西。教学时,可以先展示一款扫地机器人的样子和功能,再引导学生根据生活需要去想象自己想要发明的东西。在此过程中,学生认识到掌握现代劳动工具和发明更先进的劳动工具都需要持续学习,需要掌握较高的劳动技术水平,进而增强学习自觉。

总之,语文教師要提高学科育人、劳动育人的意识,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劳动资源,依据“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能喧宾夺主”的建议,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学科智慧和个人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世力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劳动成果教育资源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司马光教子
劳动成果要珍惜
热爱劳动
劳动成果评比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