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的大学语文隐性课程资源开发

2020-12-30 22:58阿坝师范学院
亚太教育 2020年1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隐性语文课程

阿坝师范学院 袁 甲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很多高校的一门通识基础课,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浸润推动师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具有独特的作用。但当下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学习只是围绕教材死记硬背,一切只是为了更好的考试成绩,以获得顺利毕业的保障。将教材内容和学校语文隐性资源相结合,使得高校的师生对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思路有了全新的审视,也有利于延伸出更多的教学思路,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隐性资源的开发是一种比较创新的概念,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需要新时期高校语文教师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与特征

隐蔽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作为一个专门术语,首次出现在1968 年美国教育学家菲利普·杰克逊的专著《Life in Classrooms》中。我国是从20 世纪80 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对隐性课程教育展开研究的。高校教育中专业性知识学习更加专一,语文课程专业高校学生缺乏对技术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知识的涉猎,这不利于其成长为符合21 世纪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型人才。隐性教育即通过隐蔽的、潜在的文化环境和教育资源的熏陶,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知识内容融入语文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加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显性课程,就是高校所教育的正规课程,按照教学大纲和教育任务编著的各项语文学习内容的课程教案,具有明确的教学授课计划、教学目标和考核等。高校中的隐性课程就是在以上提及的教学计划之外的一些高校学生所能接触到的有形或无形的制度、校园文化、学习风气以及师生关系等,指的是非学术性的因素。如古代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更加重视“潜移默化”式教育。

隐性语文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内容隐蔽性、教育效果持久性等特征。

首先,隐性语文课程资源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高校学生在没有自觉意识和明确目的的情况下接受教育,教师授课过程中的引导、暗示和动机归属的发生,一般是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间接影响,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在不自觉的方式下呈现受教育和受影响结果状况。学生在无对抗性条件下被动接受,容易接收。

其次,在正规课程的语文教学内容中穿插部分其他学科内容或者本课程延伸内容,在编排教材中需融入社会主流价值观、主流意识和思想等,让学生在学习正式教学内容的同时,接触多方面原色的教学资源的学习,达到对学生意志、情感、认知和态度等心理因素上的培养。

最后,隐性课程教育资源的最大特点就是虽然没有专门独立的培训体系和内容,也没有考核指标去验证和验收教学效果,但是开发并合理利用后的隐性语文课程资源能够运用多元化教学形式和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寓于载体之中,内容生动丰富,教育内容更加鲜活,以“细雨润无声”的效果滋润学生的心田,在学生心灵深处积淀成与学生个人性格相符的有特色的个人品质和坚强信念。

当前高校的教学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创新思维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目前思维意识、创新思维、高素质均属于隐性属性的潜质培养,往往是在教材内容培训以外的语文课程资源培训过程中慢慢形成的,语文课程是基础科学,也是一种学习渐渐沉淀而形成自身独具品格的一门课程。因此开发隐性语文课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应大力提高高校对隐性课程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语文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基本原则

高校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在最初施行的阶段,很多都将视角指向学科专业显在资源,事实上包括校内环境的总体建设、学风校风、规章制度、社团活动等丰富的资源均可纳入语文隐性课程资源关照的范围。这些资源已经足够丰富,学生也十分熟悉。比如从校园环境出发,高校的校园环境构建一般都会别具一格,基础设施也会相当完整,校内的一些自然景观和石像雕塑,包括校园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以及各种色彩的搭配都会成为隐性资源的一部分。

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均应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情感,引导心智的提升。应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平等、民主的教育环境中展开新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励学生参加一些具有创新、探索的公益性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代表性的电影、文艺汇演、科技展览等活动,促进学生对语文领域的深入研究,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得语文学习的水平更上一层楼。从客观角度而言,隐性教学更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可以此为基础多组织一些课外实践的教学活动。

语文隐性课程资源开发还应从学生的整体发展来审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虽然高校的学生大都已经成年,但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过程,从学习态度到学习能力的提升,再到文化的积淀和价值观的树立,均需要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方能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所以在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中,必须遵循良好的互动性,利用师生之间的差异性,注重人生经验的分享,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也是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的力量来源,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适用。

三、语文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基本思路

一是目标导向。虽然大学语文在很多学校是跨学科专业的一门通识基础课,但依然应该按照OBE 的理念,参与不同专业学生毕业达成目标的构建中,避免知识、课程、资源、目标四者缺乏逻辑关系。缺乏专业培养目标的准确构建,将造成课程目标散化、知识与课程关联碎片化,导致学生学得迷茫、教师教得糊涂。同理,语文教学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也应遵循目标导向原则,连接课程与专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点线面的支撑与黏合。

二是知识整合。知识的无序会造成认知困难,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的教育又缺乏选择机制,封闭内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习自由度受限,学习动力和学习活力不足。语文教学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可以将课程教材作为出发点,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把距离学生最近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发掘更加丰富的隐性资源,从整合思维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语文教学中隐性资源的最大价值。

三是思维引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必要的基础是思维能力。只有具备严谨、深刻的思维能力,才能对所面对的问题进行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语文教学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就必须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与引领放到第一位,使学生思维的向度、维度、强度得到提升,增强对于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经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

四是多元多样。大学语文就教材本身而言偏纯文字形式,教材的编制也只是凸显其文学性,对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体现不足,很多学生觉得没有学习的价值。有调查显示,在高校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将语文教学选为必修内容。在实际的语文教学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中,就要把握语文教育融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与开放性于一体的定位,注重多元多样的资源开发,既有教材内外的,也有课程内外的;既有知识讲授的,也有活动开展的,尽可能将学生的语文能力、知识、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集成培养,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综上所述,笔者首先对语文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概念进行解释,然后对于语文隐性教学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思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此过程中也分析了语文隐性课程资源利用的方法,阐述了在日常隐性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推动学生主体性的完善。隐性教学资源开发的魅力,还在于其对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还阐述了语文教材应该被充分挖掘,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敏锐度和观察力,如此,隐性教学才能有强大的立足点,也能体现出兼容并蓄的优势。另外,随着高等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普及,高校语文教学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性话题,所以探索语文教学中的隐性资源,并使之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隐性语文课程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