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科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2020-12-30 21:08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亚太教育 2020年18期
关键词:商科人才能力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季 萍

一、新商科相关概念

作为新文科概念下的所谓新商科,其背景是完成了由过去的传统商业实体店到互联网电商,再到互联网线上加线下的发展。因为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变,相应的商科教育也必然从传统商科教育走向新商科教育。

“新商科”主要展现出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应用新的商业思维,展现市场服务性与复合性,强调打破经济学、管理学乃至信息技术的知识壁垒;二是认同和遵循新的商业规则,突出对于新商业价值观的重视与应用;三是突出利用各类新型技术手段,新技术的运用对商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四是突出对于创新型、自我发展型的新型商科人才的培育,即对接产业和行业发展需要,强化人才培育与社会经济变迁的关联。

二、新商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求

第一,总体要求。在企业访谈中发现,企业最关注的人才核心素养是解决问题与思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其次是ICT 素养(即信息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服务、IT 服务及应用的有机结合)、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生活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第二,外语能力。在企业对商科类人才外语能力的重要性排序中,40%的企业认为英文函电处理能力最为重要。其次是编制英文报表及数据处理能力、审阅国外财务报表能力和英文接待客户能力,分别有30%、26%和27%的企业认为其很重要。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人才应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掌握英语语言工具,同时加强学习并掌握涉外相关业务及相关规则。

第三,数据能力。不同企业对人才数据分析能力的需求呈现明显的分级特征。

技术型人才:即工程技术专家型人才,其主要工作内容是设计、研究、开发高技术含量的大数据产品或平台,或者从事底层数据工程方面的研发工作。咨询型人才:即数据科学家型人才,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利用现有的大数据产品/技术,为不同行业的客户提供大数据项目的设计、实施等咨询服务。复合型人才:即具有数据思维的管理型人才,其主要工作内容是从本职工作角度出发,提出利用数据运营支撑本职工作的思路和计划,把大数据系统的输出结果直接应用于本职工作,最终达到基于数据运营完成本职工作的目标。

从以上人才分级体系数据可见,商科类学生的数据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复合型人才。

三、新商科人才培养改革路径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培养定位

以“信息技术+”“外语+”“校企合作”为战略指引,构建动态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大数据管理理念,掌握现代商科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实践手段,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专业人才。

以“信息技术+”为人才建设与培养的思路,通过AI 在商业领域的应用案例,训练学生的数据思维、技术思维和逻辑分析思维,提升其对常用数据挖掘功能(关联分析、大数据编程语言/平台、Python 等)的兴趣和关注,培养具有数据分析能力的智能商科人才。

以“外语+”为核心,培养一批外语基础扎实、英语应用娴熟、具有国际视野的商科人才。

通过“校企合作+”开辟高校理论教学和企业实际业务之间的绿色通道,培养符合时代特征的应用型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人才培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市场趋势和实践需求不断调整优化的动态目标。因此,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政策和市场发展趋势,确保培养的人才都是行业急需人才,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

(二)结合自身特色,扬长避短,做好人才培养

高校中商科类专业设置较为普遍,同质化竞争激烈。高校要注意打造差异化办学特色,注重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以服务当地经济为出发点,符合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特点产生的社会需求,结合自身办学积累的优势特色,培养区域经济及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以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学院为例,学院以英语教育为特色,首先符合上海国际化城市的定位,同时学院依托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雄厚师资力量及深厚的英语教学积淀,形成了“外语+”的办学定位,并以此为优势特色。同时,学院为文科性院校,缺乏计算机学院等工科专业的支撑,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复合型数据人才,避开数据技术性、咨询性人才所需要的技术支撑。

(三)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改革培养模式

1.课程体系调整

(1)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通过全面整合内外教学资源,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通识课程以及复合交叉课程等几个模块构建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从而为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2)基于“外语+”人才培养理念,推进商科专业核心课程全英或双语教学。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基础上增加专业英语课程,引进国外课程,使学生在学校即可接触国外优秀的教学资源。在通用性较强专业开设国际资格认证课程,例如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 课程、特许注册金融分析师CFA 课程等,把证书课程嵌入课程体系中,助力学生获得商科专业权威的国际资格认证。

(3)围绕文学经典与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自然科学、艺术与审美等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

(4)开设大数据通论、商业数据分析、财经大数据与管理决策、数据可视化等课程,培养学生数据思维,提升数据分析运用能力。

(5)设置创业教育类课程,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创新实践训练课程,组织创新创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促进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开设形式多样、与专业深度融合的模拟实训类创业课程,使学生在仿真的创业环境中检验自己的创业过程与管理能力,规避创业风险以提高创业成功率。

2.课程内容调整

(1)强调课程内容的实践性。以大数据通论课程为例,以案例为切入点,使案例分析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在数据平台上以企业提供的真实数据为基础,浸润式形成数据思维。在数据可视化课程中,使用真实数据,形成各种数据模型,避免只进行理论教学,忽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注重各项实践教学内容之间、实践与理论知识之间、跨专业知识之间的交叉融合。商科教学不应只局限于培养专业性,更要培养学生具备灵活运用多种信息、整合多项知识的综合能力。以虚拟商业环境跨专业综合实训为例,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实现金融、会计、管理、国贸、法学知识的互通。学生能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去全面关注企业决策、财务管理、筹资投资、市场营销等环节的关联,从而综合掌握相关知识和实务技能。

3.教学方式改革

对传统的商科教学观进行优化:(1)从注重教学任务的布置到关注教学任务的科学设计;(2)从注重学生对教学任务的操练到关注“任务操练+任务情境建构”的一体化;(3)从注重孤立的某项教学内容到关注教学内容之间的交互融合;(4)从注重个体学习到关注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沟通;(5)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启发到激发学习者增强对本专业的认同,拓宽和深化对专业知识自主自愿探究性的学习。

4.深化产教融合

打造产教融合机制,实现教学单位和产业实体的优势互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不仅可以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还可以为企业培养人才,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引企入教、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多种合作形式,实现人才培养的共同建设、共同经营和共同使用,为人才的应用性提供保障。要建立稳定高质的“产教融合”生态圈,不仅要有具体人才培养的小范围试点,还要从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制度保障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主体”校企合作,形成选才、育才、聚才、用才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商科人才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人才云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基于商科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