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源于有效问题的设计

2020-12-30 20:00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观音山音乐学校苏培霞
亚太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笔者思维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观音山音乐学校 苏培霞

2011 年版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小学数学要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好的数学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学习,乐于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好的数学课堂总是在有趣味性、有思考性、有挑战性的问题中向前挺进。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问题的设置推动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这一主题为切入点,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优质、高效的数学问题的创设与设置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索。

一、问在学生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者积极主动进行学习的重要内在力量。这一点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具体表现为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唯有感兴趣的东西才能集中注意力并能持久,且唯有怀揣兴趣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获得最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所教小学生的兴趣点,让所设置的问题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口味”,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对其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表现出更强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下“找规律”一课的开始,笔者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森林里正在举办一年一度的音乐会,瞧,小动物们正排着队来观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教师出示猫和兔子的图片,循环出现)当教师出示栩栩如生的动物图片时,学生已经被深深吸引了,这时教师抛出问题:“猜一猜下一只是什么动物?再下一只呢?……你是怎么猜的?有什么秘诀?”直观的猫和兔子的图片已经带给了学生较强的视觉感官冲击,学生的脑海中还保留着它们排列的顺序印象,因此,这一课堂问题的提出便很好地将学生脑海中相关的印象与认知刺激了起来,调动起了学生探索下一只动物、下下只动物究竟是猫还是兔子的兴趣与积极性。

再如,教学人教版五下“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天悟空赶集回到花果山,买了两个同样大的西瓜,他把第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 块,拿了一块给猴大;猴二想多要一块,悟空就把第二个西瓜平均分成8 块,拿了2块给猴二。想一想,猴大和猴二谁分得多?你认为悟空这样分西瓜公平吗?为什么?”分西瓜这一问题情境是小学阶段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所经历的常见现象,因此,我们用孙悟空分西瓜这一趣味情境的形式加以呈现,能很快让学生回忆起孙悟空面临的这一问题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这将推动着学生认真思考平时经历这些事情时大人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解决的,并会将以往的生活经验运用到帮助孙悟空解决分西瓜的问题上来。

无疑,教师这样一系列的提问问在了学生的兴趣点上,把学生“要我学”的情绪变成了“我要学”的认知驱动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在学生兴趣点,对于推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进而构建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二、问在思维困境中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当学生想表达自己的意见又得不到要领时,教师再去启发他。欲言又止之时正是学生心理进入“愤悱”的状态。而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察言观色,适时设问,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将会豁然开朗。孔子的上述言论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绽放着智慧的光芒,带给了我们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以无限的启示。

笔者在自身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便会有意识地将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思维困境中,此举收获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探究人教版四下“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中,笔者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量、算活动,并为学生提供了小组活动记录,然后引导学生交流。在学生汇报数据后,笔者提问:“三角形的内角和确实是180°,可为什么有同学测量、计算的结果是180°左右呢?”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既是对学生困惑的解决,也是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接着,在引导学生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时,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1)180°角是我们学过的什么角?(2)你能用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出一个平角吗?两个问题的设计,蕴含着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顺势而上,启迪着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索。

由上述教学案例来看,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之前必须认真分析与解读数学教材,这样我们才能在提问时问在学生的思维困境中,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真理的兴趣。此时教师再相机点拨,学生便会求知若渴,争先思考,这时我们的课堂就成了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学生主动学习、认真学习。问在思维困境中对于小学数学教师做好数学知识讲解工作进而构建起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所具有的意义由此得以充分凸显。

三、问在课堂生成时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将生成许多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善于捕捉,顺应学生的思维,设计灵活、恰当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讲理”的机会,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新境界,享受思维快乐。可以说,问在课堂生成时也是教师巧妙应对课堂生成情况,同时借助其深化学生认知思维、促进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的有效切入点。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下“比较100 以内数的大小”时,在引出“比较35 和48 的大小”这一问题之后,笔者询问学生有什么好的比较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因为48 在35 后面,所以48 大于35。”有的学生说:“四十几肯定大于三十几。”还有的学生说:“直接看十位上的数字,35 十位上是3,48 十位上是4,所以48 大。”另一名学生却说:“也可以看个位上的数字,8 大于5,所以48 大于35。”这个学生无意间的回答暴露出了他在数学学习上的不足与缺陷,但是笔者却并没有直接对这名学生所给出的回答下结论,而是顺势提问:“大家刚才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那么,老师想问下同学们,你们能不能自己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呢?”接下来学生有的摆小棒,有的拨计数器,在实际的操作中,直观地比较出了两个数的大小。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再次请那位回答“看个位上的数字,8 大于5,所以48 大于35”的学生回答。这名学生由于有了刚才的动手操作经验,已经意识到了之前自己的回答是错误的,因此面对笔者再次的提问,他首先承认了错误,说自己最开始的回答犯了粗心大意的错误,并给出了正确的回答:“应该先看十位上的数字,35 里面只有3 个十,而48 里面有4 个十,所以48 大于35。”同时这名学生还举一反三,用“26”和“17”这两个数字对比,说明了“如果是比较26 和17 的大小,只看个位上数字来比就明显不对了”。

就这样,面对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错误,笔者并没有直接对其进行批评与指责,而是积极抓住了这一课堂生成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操作体验,产生自悟,显然这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还让学生体验了思维的价值与作用,轻松而高效地达成了预定的数学教学目标。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问在课堂生成时对于小学数学教师做好数学教学工作、构建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所发挥的积极功效与作用。

四、问在课后延伸处

每节课都有它的“生成点”与“延伸点”。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到这样的“点”,巧妙延伸设问,必将引领学生“吃得更饱”、走得更远。因此,笔者在自身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便会有意识地在课后延伸处对学生进行提问,以这些问题带领学生的数学思维朝着更深层次延伸与发展。

例如,教学完人教版三下“面积单位”时,笔者课后留了这样的问题:“回家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 平方厘米,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 平方分米,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 平方米?并估一估你的书桌面、床铺面等物体的面积,然后说给你的父母听一听。”

再如,“长方形的面积”一课在反思总结环节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合作,分别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以及你房间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再求出如果要铺满你的房间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

通过这样一些问题的引领,美妙的课堂不会止于下课铃响,学生不仅会意识到原来所学的数学知识不仅停留在教材上,更与自身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便会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探索态势,在问题的推动下探索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的奥秘。将问题带出课堂,应用于生活,孩子们意犹未尽。整堂课也因此变得更加开阔而美丽,问在课后延伸处的价值得以充分彰显与凸显。

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提问,教师能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能有效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由此可见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及其必要意义。但同时,基层教育工作者应当意识到“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有效的问题引导将汇聚成“智慧课堂”。所以,备课时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在“问题”的设计上多下功夫,精心预设,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使“问题”成为学生习得知识、培养能力的纽带。在日后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将针对课堂问题的科学、合理设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探索,以望学生真正在问题的推动下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收获数学知识及其素养的更好发展与进步。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笔者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