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对话教学模式的实现途径

2020-12-30 20:00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二十中学马海涛
亚太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语感诗词意象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二十中学 马海涛

对话教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语文是一门基础的语言学科,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对话教学模式,意义就更为重要。有人认为对话就是简单的师生语言互动,其实不然,对话教学的内容及范围很广,可应用到所有的教学活动环节中。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存在师生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平等的、互动的,是多种思维的碰撞、融合,是构建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这种对话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一、激活学生思维是对话教学的前提

师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对话,可以说既是口语表达的训练,又是教与学双方思维的碰撞。学生在对新知识尚未完全了解的时候,他们的语言表达是不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的,这就需要教师采用适当的策略,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思维能紧跟教师的引导跳跃前进,这种情况下的对话教学才是有效的。

(一)让学生主动倾听,通过倾听获取对话方的更多信息

倾听在对话教学中尤为关键。学生在倾听中得到启发,在“听”中进步。无论是与文本、师生、生生、作者间的对话,倾听是基础,对话是在倾听的过程中进行的。要让学生知道,倾听是学习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是思维运转的过程,自己首先做一名听者,然后才能做一名演讲者。学生要掌握倾听技巧:注意听别人发言的内容、观点;提取别人话语中的有效信息,抓要点及关键词;善于思考,有选择地记录别人“说”的重点,或简单记录自己的思维,辅助记忆。

(二)创设兴奋点,引导学生对话

教师可根据文本特点,找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其对话。例如,在教学《散文诗二首》一课时,《金色花》写想象之事,以儿童的视觉表达对母亲的依恋;而《荷叶·母亲》则是把现实与联想结合起来,赞颂母爱。教师可询问学生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并让学生仔细诵读文章,然后谈一下阅读的感悟。这一话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他们开始主动探究,寻找与作者、文本情感的共鸣点。

(三)采用对话教学模式

传统意义的对话教学仅停留在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相互交流这一层面上,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他们的独特见解往往被束之高阁,有的即使被教师认可,也没有进行深入理解、分析。而且班级学生数量多、教学任务重,师生间不能经常性对话。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学习教材文本的过程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并不是为单纯学习语文知识而学习。在进行对话教学前,教师需要考虑对话的主题、要得到的效果、对话过程中会出现的状况等。教师只有把这些问题了然于胸后,对话教学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对话教学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

对话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你一言我一语,初中语文课堂上可以采用的对话模式有多种,但是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对学生思想的引领,通过有效引领实现有效的对话。

(一)师生关系平等,教学氛围愉悦

师生间的关系平等、民主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对话教学中,教师既是“师者”也是朋友,教师应“蹲下身子,放下架子”与学生对话,不能把某些观点强加在学生身上,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见解。心理学家指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给予学生“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自由、愉悦的氛围,让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教师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判断所有学生的见解、思想、情感,只要他们表达合乎情理,就应给予赞赏、鼓励,鼓励学生奇思妙想,鼓励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二)鼓励学生阅读、交流

学生只有反复阅读文本,对话才能深入。学生只有深入与文本对话,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对话才更有深意。在此基础上,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才能直达文本的深处。因此,教师可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搜集与文本有关的资料;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引导他们深入处理、加工多种信息,形成独特的见解。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影响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体验,引导其主动探究、创新。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换来的是学生开放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创造性的自由发挥。这是教学最丰厚的收获,也正是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

(三)设置对话主题

听到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这样问:这篇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问题没有一点新意,不能勾起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在这样的问题下,对话教学会淡而无味。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要有深度、有延展性、有思考的价值、能体现文本的主旨、围绕某一主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探究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被文中真实的画面、精彩的语言文字、真挚的情感、令人深省的道理所感动、震撼、熏陶。

(四)对话内容有深度

对话内容的深浅对文本的理解有直接的影响,对话内容有深度,可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使其深入理解文本的情感、思想、观点等。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见解,但教师也不应完全迎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平等,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观点,但从教学实际来说,教师拥有的知识远远高于学生,从这一点来说师生不能平等。但在某一问题上,有的学生见解新颖、独特,有的观点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是“师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要正确认识到师生间存在的“不平等”,认识到这一点,师生间的对话才能真正平等。因为知识的生成不能通过外因强加给学生,也不是学生自发生成的。学生形成知识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学生内化、迁移形成的。激活学生思维,需要有一个触发点,师生围绕这一具体、有深意的话题展开深入的对话,学生才能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三、通过语感培养实现有效的对话教学

汉语是一种含义丰富的语言,一句话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或含义。但是,作为语言的接受者,如果没有一定的语感能力,是很难深入领悟其中的奥秘的。在目前我们使用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古典诗词作品。学生学习这些作品的时候,仿佛就是在和古人进行一场对话。但是,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感能力,才能把这场对话顺利进行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领学生体会古诗词作品的语感,让学生与古人进行一场能沟通心灵的对话。

(一)通过诵读找到语感,与古人进行声情相依的对话

古人写诗词一般是用来吟唱的,所以诗词作品都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必须准确地找到这些诗词的声韵要素,才能更好地学习诵读诗词,通过诵读体会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的时候,必须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韵律与节奏知识。例如,学习律诗,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平仄。尽管古人写诗词使用平水韵,平仄声音与现在的差别很大,如古代的入声韵,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但是大多数的汉字读音古今的变化并不是很大。同时,要注意现代人学习古诗词不一定就非按照古代的声音去读。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用现代读音读起来并不押韵,但是也不能改变“斜”字的读音。另外,律诗的节奏也是很明显的,五言律诗“二三”字停顿或“二二一”停顿比较多见,要引导学生根据诗词的意思去揣摩,在读的时候读出节奏和韵律来。此外,学生还应该根据诗人要表达的心情,去品悟诗人写诗的情绪,然后读出喜怒哀乐的语气来。如王维的《鸟鸣涧》一诗中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诗句写的是夜晚山间的幽静,读诗的时候就要慢一些,深沉一些,让人能够通过诵读的声音体会深夜山野的空灵;而下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多少就因为有鸟儿的鸣叫打破夜晚的宁静,吟诵的声音就应该稍微活泼一些。通过这样对诗句细微之处的分析,学生更容易找到读诗的语感,使这场诗词对话变得声情相依。

(二)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意象,用意象感知完成对话

古人说话、写文章往往比较含蓄,经常是以象寓意,通过描写一定的物象来抒发情意。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古诗词中的意象,然后慢慢地体会意象的来源,研究意象形成的原因、寄托的情感,这样才能够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表达,然后发现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意。然而,诗词意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会依托一定的情感。例如,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候写的,写他胸怀大志、年少多才,这样的描述心情是舒畅的,所以读的时候一定要体会作者心情的喜悦,把喜悦之情诵读出来。同样是写月亮的诗,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开头就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把月光写成霜,而霜是寒冷的,这种意象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要读出月光的寒冷语感,当然语调是低沉的,要表达对作者思乡之情的体悟。有了这样具体的语感分析,学生学古诗词会变得比较容易,与古人的对话也会变得更为真切。

总之,语文教学就是一场对话,只有让对话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形成,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算是真正有效的。

猜你喜欢
语感诗词意象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诗词之页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