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背的沉重,笔尖的轻松——科技中学实习作文教学反思

2020-12-30 20:00福建省厦门市湖里中学林颖惠
亚太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记叙文议论文美食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中学 林颖惠

一、提出问题

在几次作文批改与讲评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由于自身经历和知识背景储备有限,眼界还并不很开阔,所以他们的视野也就大多局限在书本和学习生活之中,比较有创新、有独到视角的还是不多。有学生也提出,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写。王君老师在著作中指出:“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产物。作为应考的手段,它(背作文)风靡全国……语文教学之怪状层出不穷,背作文应考,算是其中一大怪吧。我们作文教学的生态之恶劣,可见一斑。现状就是作文教学的目的极端功利。”而刚进入高一,许多班级就开始训练议论文写作,有甚者直接给出议论文写作模式。

由作文教学可投射出当今语文教育的浮躁化。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做笔记已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主要方式,无法充分发掘一些学生的隐性潜能。必读书单、必修课的存在,把一样的课业负荷以及利益期待强加给每个学生,学生时间被挤压,没有课外阅读时间,以至于作文没内容可写。

二、作文题例分析

(一)记叙文教学

1.第一次月考作文:“尝试”

第一次月考是以“尝试”为题的记叙文,学生基本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多数学生都把“尝试”理解为“第一次”,学生作文中多数存在缺乏细节描写以及“尝试”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的描写。其次,训练不多、阅历不足导致学生在选材上多局限于“我”尝试上台演讲、做家务、某项运动等。为了讲解这个问题,语文组示范了一篇文章,以“我”讲述一位朋友尝试做公益的过程,把视角从第一人称转为第三人称,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写作视角。再次,也是最普遍的现象,高一学生还未脱离初中写作的窠臼,多出现散文化的现象。

2.笔者的作文处女课:以“旧物”为话题

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笔者做了一次从拟题、批改到讲评完全独立完成的作文教学训练。指导教师一开始是提出“旧照”这样的作文题,说学生可用倒叙手法追溯旧照里的往事。笔者在思考过后,建议将“旧照”扩大为“旧物”,并在指导教师和年级其他教师的建议下,依据当前高中生心理现状拟写了一段文字,做成PPT 在课上进行渲染,激发学生的写作情绪:“总有那么一张旧照,牵着你走回一段往事;或是案头你小心保存的一盒贝壳、一个音乐盒、一只玩偶,让你想起那一群一起嬉闹的小伙伴;无意间又路过一家老店,听到一首多年前单曲循环的曲子,把你扔进一段记忆……提醒着你一些人、一些事,一段刻骨的心路以及独特的感悟。”果不其然,比起先前只是口头布置作业,学生的作文质量要明显好得多。当然,批阅作文时,依然存在问题,如审题上的偏差,一件旧物写了多件;局限于对“旧物”的描述,没有写出故人往事;没有做好铺垫和细节描写;文章末尾没有情感的升华;等等。

3.美食实践作文课:“味蕾的记忆”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笔者配合年段做了一个“舌尖上的美食”作文活动课,先是利用周末布置学生做美食PPT,周一到班级分享美食和美食故事,紧随其后,命了一道接地气的作文题——“味蕾的记忆”:“孔夫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华美食博大精深,我们的菜谱早已汗牛充栋,食材更是上天入海。梁实秋说:‘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聊为快意,过屠门而大嚼。’他的《雅舍谈吃》流传至今。美食,让我们在城市里发现乡村,在钢筋混凝土里翻出泥土。一道美食,背后可能是一段深挚的母子情,可能是一曲遥远的乡愁,可能是一段美妙的诗文,可能是一个城市的性情……”并且提供了写作的参考角度:“与美食相关的故事、场景;制作过程;色、香、味;这道菜的地域差别;感悟升华(文化、爱、乡愁、童趣等)。”此外,笔者还找了名家梁实秋写美食的几篇散文加以指导。没想到作文质量果然大有提升,尤其在细节描写段落和感悟升华段,让笔者甚是惊喜。

4.记叙文写作的关键点

在记叙文写作课的听课活动以及自己批阅、讲评记叙文和课外阅读的经验中,笔者总结了记叙文写作的几个关键点:(1)选材:写什么很重要。要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2)写法:要写具体,要有细节、有铺垫、有转折。(3)章法:在复杂记叙文中,要写的几件事怎么统一在文章中。(4)情感:要真诚、深厚。(5)语言:要多读、多背、多积累,其次是多写。(6)主题:也就是文章末尾的感悟升华段,要明确、深刻。

(二)议论文教学

高一学生是初次接触议论文写作,所以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难脱初中模式文影响,散文化严重,文体不清,多数刚开始是议论文,后半部分变成记叙文;第二,例子堆砌;第三,逻辑不清,论据与说理脱离或牵强附会。

1.第一次月考:“目的颤抖”

这个题几乎是所有高一学生初次接触的议论文题目。题目是《庄子》中的一个故事:一个赌徒拿着瓦砾去赌时,几乎逢赌必赢;而当他拿着万两黄金去赌时,却输得一败涂地。科学界称此为“目的颤抖”。指导教师的作文课以分析故事中的变量(赌的筹码、赌博结果)和不变量(赌徒、赌博过程)为切入点,层层深入,得出背后的因素(心态),引导巧妙,并以范文为例,指出议论文中的举例子要为议论做准备,突出重点。

另一位指导教师的作文课强调以下几点:首先,“一事一议”,“事”指论题,即故事加上结论。其次,议论思路,包括概述论题、分析论题(原因、背景)、拓展(由一件事联想到一类事,即论题的普遍性)、联系实际、点明意义。最后,观点要旗帜鲜明。

2.期中考:“灵感和汗水”

期中考的作文材料是近期网上热门的话题,即爱迪生的“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灵感”,以及流传中的后半句“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才是最重要的”。指导教师的讲评课针对此次作文题辩证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首先,明概念。“天才”即“超人”,区别于芸芸众生;灵感并非天赋或家世背景,而是创新独特的思维火花,是瞬间的;汗水即我们所理解的勤奋、努力。其次,晓关系。灵感成就天才,汗水成就天才,汗水浇灌灵感。最后,事例论证。包括三个步骤:分析事例核心;概括叙事;分析论证。

三、解决方法

笔者通过对上述高一学生作文问题的思考以及作文题例分析,加上请教实习学校的语文教师,试拟出以下解决方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好积累

当务之急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悟性,开阔他们的视野,积累语言,这样才能更好地缓解高中生“个个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写作瓶颈。高一作为初高中生的衔接阶段,人说青少年最有诗人情怀的,笔者以为作文训练不宜太早进入功利化的模式训练,有点文艺情怀对于语文作文提高是有很大作用的。笔者总结自己语文学习的三点经验是积累、感性、悟性。因此,对那些视觉型学生,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并引导他们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写作训练的前提是大量的积累,所以笔者一直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对动觉型学生,应鼓励他们多出去感受大自然,多多参与社会实践,体悟人情世故。《红楼梦》有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了阅历和实践,自然就有东西写了。

对于中学生增量阅读的建议,笔者曾做过这样的读书笔记:相关式增量阅读:教师组织学生阅读与课内教材在题材、体裁、作家等方面相关联的作品;自助式增量阅读:学生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作品进行课外阅读;主题式增量阅读: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在同一时间段内,共同阅读同一作品或同一主题的作品。王莉老师提供的做法中,前两种是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会渗透的方法,而最后一种笔者正在实践当中。并且,笔者总结了学生做读书笔记(尤其针对短篇文章)的一个范式:(1)文章结构(思维导图);(2)句段摘抄;(3)手法赏析;(4)内容感悟;(5)内化仿写。

(二)鼓励学生多样文体写作,激发写作兴趣,兼顾应试类写作

无论是作文写作还是语文学习,最忌讳墨守成规,因为写作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性、偶然性较强的语文活动。比如,有些学生初中开始就有写诗的习惯,那语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坚持写诗并批阅;有些学生喜欢写杂文评论,那么语文教师可以给他们推荐书目、电影或纪录片,鼓励他们试着写书评和影评,从而进行议论文写作指导;有些学生会写小小说,语文教师可以做他们的读者,并支持和帮助他们成立文学社。笔者所带班级的课代表就是一名喜欢写小说的文艺女青年,笔者会和她谈论她的作品,并分享自己高中写过的文章。

(三)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作文教学

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作文教学,符合学生不同感觉通道类型的学习风格,忌非黑即白的“灌输式”讲学。我们传统的“灌输式”讲学动用更多的是学生的听觉通道,辅之以视觉通道,而几乎完全消弭了动觉型的学习。所以,巧妙运用不同教学手段,用好新媒体就显得很重要。另外,教学生写作文时,可以去室外上课,比如在操场草坪中上课,这总比在室内听得昏昏欲睡有效果。因为在大自然中更容易激发人的感性,而写作文便需要这样的一些灵感。

(四)平时引导打造成品文,分类整理建立素材库

虽然提倡多样阅读和非功利化写作,但应试教育下的中学生,终究要走向考场。所以平时分类整理素材,建立素材库,打造成品文就显得十分必要。“考场上的灵感涌动来自考场外的反复打磨。”“写十篇半成品文,不如打磨三篇精品文。”王莉老师几句话让笔者茅塞顿开,并一直贯彻在写作教学中。例如,笔者组织学生写过一篇作文《在路上》,批改完学生作文后,形成“学生素材集合”的Word 课件,把学生此次作文的素材分为学习生活类、友情亲情类、成长感悟类、兴趣爱好类、社会百态类等,每一个分类底下都有学生具体的素材概括,并把学生姓名一一对号。这样一来,笔者不仅了解了学生的素材现状,也做了一次素材发散思维的指导。

猜你喜欢
记叙文议论文美食
议论文阅读专练
记叙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如何写好记叙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美食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