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以问促学的实践

2020-12-30 20:00福建省永安市西门小学
亚太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知识点数学课堂

福建省永安市西门小学 陈 孜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预示着发现了新的知识点,预示着能牵引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也是如此,看似简单的小学数学其实有很多知识细节,同一个数学知识点有不同的展现方式。而教材不过是个例子,课堂教学也只是教给学生基本的思想方法,不可能把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一个个都教给学生。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总是让学生去“刷题”,而是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性地设置问题,通过趣味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通过探索问题驱动学生深入实践研究。以问题为导向能让学生把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成知识网络。

教学中,教师要做课堂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让学生学会提问,在问中学会知识,在问中深化知识,以问引学,以问促学。当学生能将课堂变为问的海洋,自主学习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鉴于此,下面我们就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问促学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风趣设问,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促使学生充满好奇心,紧跟教师的思路听课、探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发展还不完善,通常以形象认知为主,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伊始整合本课知识点设置他们喜闻乐见的趣味问题,从而唤起他们的学习需求,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学习“圆的面积”时,笔者通过一个故事来引出问题:“一个犹太商队到某地经商,当地官员承诺给犹太人一张牛皮围起来那么大的地方,结果犹太人把牛皮做成绳子围成了一个圆形。”这里我让学生想想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就能提出:“犹太人为何将牛皮做成绳子围成一个圆呢?”这样通过趣味故事能有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然后牵引他们深入对圆的面积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来,不但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还能探索出同样周长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的知识。

再如,学习“比例”知识时,我们可以借助地图设置引导性问题:“你们看到地图了,世界这么大,但是一张地图就能装下,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会回答“缩放了”。“对,缩放得有一定的标准,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比例问题。对比例你们有什么想要提问的吗?有想要了解的吗?”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还让他们了解了比例和比例尺的直接联系,为下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对比设问,关注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小学数学知识点虽然不多,但是其中也有很多细节知识需要学生掌握和区分。通常来说,小学生自我发现能力比较差,如果没有教师的刻意点拨和提示,有的知识点和细节内容学生就不容易发觉,或者容易产生混淆。针对这样的重难点问题或者学生容易漏掉、难以区分的知识细节,我们可以设置对比问题,专程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来对知识加以认清和区分。

比如,学习“分数的意义”后,很多学生在做应用题时发现许多问题仅有一字之差解法却不一样,原来是他们经常混淆应用题中分数是具体数量还是比例关系。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要回避,而是应该把这两个问题列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到它们的区分点,然后就掌握了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如题:(1)1 吨煤,去年冬天烧了,还剩多少吨?(2)1 吨煤,去年冬天烧了吨,还剩多少吨?这两个孪生问题,学生需要仔细阅读题干,找到它们的不同点。细心的学生会发现题(1)的没有单位,题(2)的有单位。就是这样,有单位的当然是具体数据了,没有单位的就是比例关系。

通过对比性问题,把矛盾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自主发现问题的不同点,这样他们再次遇到此类问题时就知道怎样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也是平时我们容易忽略的问题,容易给学生留下知识漏洞,教师应加以注意。

三、联系实际,开放设问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也是用来服务于生活。素质教育也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理论知识宣讲加“题海战术”的模式,要能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联系实际生活来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深入生活情境中,在复杂的信息中筛选有效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教学“统计”知识后,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情景来设置实践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中自主调查、统计和分析。比如可以让学生实际调查自己家庭每月的开支情况,将每一个开支细节记录下来,然后分别作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如果没有这样的开放问题驱动,学生对统计知识肯定就浅尝辄止,觉得很简单,不就是汇总一下、分类一下吗?而通过生活实践,学生就能深切感受到很多统计知识细节,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创设环境,引导设问

课堂上,学生不想问、不会问,首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问”的环境,他们有种种心理顾虑,比如问出的问题会被同学们嘲笑;问出的问题没有价值,无法激发同学们的兴趣等。此时,教师要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用一个良好的态度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尊重学生不同的见解,给予学生足够的肯定,让学生大胆提问,互相启发。教师还要善于倾听,并做出适当点拨。

教师要做一个问题的引导者,做课堂的启发者,用自己的智慧来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敢于走上讲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力、思维交流能力、表达能力。

教师要和学生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平等相处,课堂既是学习的课堂,也是情感交流的课堂,只有师生之间形成了合作的关系,课堂才会充满灵性的“问”。

例如,学习“鸽巢原理”的时候,4 只鸽子飞进3 个笼子,学生对“总有一个笼子里至少飞进2 只鸽子”中的“至少”不理解,有的学生说“‘至少’就是‘最少’,那就是说有时候有的笼子里一只鸽子也没有,有的时候有的笼子里飞进了1只鸽子,那答案不就是0 或者1”;有的孩子说“4 只鸽子飞进3 个笼子,它没有说平均分,题目有问题”……笔者均让他们一一表达。孩子们的提问非常有代表性,他们的提问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和笔者课前的预设不谋而合。而孩子们能大胆地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与教师创造的开放环境息息相关,他们每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笔者便将其罗列出来,一一肯定他们的想法。笔者没有想到的问题,他们也提出来了,笔者于是及时肯定他们的看法,孩子们的自信由此逐步建立,课堂氛围也更加活跃。

五、精彩设问,解放回答

当学生或者教师提出各种问题后,教师要将问题的解答权交还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和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去探索、去合作、去交流、去研讨。教师要解放回答的途径,不仅仅在课堂上,还可以在课后,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教师不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要保留知识的神秘感,让学生有进取的动力。

例如,在学习到“自行车里的数学”一课时,学生在看到大小齿轮的比的时候,他们突然提出一连串问题:“哪两个齿轮匹配最省力?哪两个齿轮匹配最费力?都省力不是很好?费力有什么好处?”这几个问题一抛出来,全班顿时议论纷纷,大家争吵得不可开交。这里就涉及科学课的杠杆原理。课堂上教师不急于解答,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讨论,然后布置回家去实践研讨的任务,再提醒学生去咨询科学教师。在第二课时的时候,学生信心满满,他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观察得出了有效的结论:有的孩子特地用家里的自行车做试验,拍了视频来讲解;有的孩子拿出从科学教师那里请教后研究出来的结论来证明;有的孩子还在自己家里用纸板制作自行车模型来说明。他们的回答热情,形式多样化,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既说服了全班同学,也感染到了教师,学生用行动证明了解放回答权能点燃他们心中的数学小火苗。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指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有激情。

六、分层设问,互助互学

十根手指有长短,学生学习的能力有高低,课堂上要精心呵护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以不同的成长体验,利用集体的力量来互助互学,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分层设问,符合学生的学情;层层递进,让各学习层次的孩子“跳一跳”就能有收获。且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众多,教师一人的力量有限,此时应该借助学生小组的力量,互助互学,在一个小组内,形成集体的合力,解决不同的问题。

例如,在“正反比例判断”的学习中,基本的数量关系如路程、速度、时间,单价、总价、数量等,这些可以作为保底的问题,让学生小组内互相提问,夯实基础。而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的关系、圆的面积和半径的关系等题型,属于中等难度题型,可以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研讨,再请小组中的一两位同学讲解给其他成员听。在y=3x,x:3=4:y 等题型中判断x 与y 的关系,这里可以由师生共同研讨归纳出规律,再请小组内优秀的成员变换编题给同组的成员练习。这样的分层学习,可以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学习,而且小组成员人数少,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可以互相辅助到位,弥补了教师不能关注到所有学生的问题。而且创新的点在于,学生自编自问,既深化了出题者对知识的了解,又让学习者有不服输的劲头,对课堂的深化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是结合笔者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问引学的分析和探究。概括地讲,问题是驱动学生深入探究的发条,是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细节的契机,更是牵引学生进行探索体验的源动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巧用问题,在课前通过趣味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课中通过对比性问题来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细节,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到实践探索中发散思维,积极深入探索,全面体验数学知识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如此方能完善学生的数学观察、思考和体验,从而让他们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入的理解,然后理论结合实践,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知识点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美在课堂花开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关于G20 的知识点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