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摘 要:合作学习是21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广泛应用于世界许多国家的中小学教学,其实效性令人瞩目。合作学习教学形式多样,以“切块拼接法”在“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聋校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例,谈谈实践体会。
关键词:合作学习;拼切学习;聋生
一、理论依据
切块拼接学习法简称为拼切学习。拼切学习法的设计是把学生分为小组,把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自学分到的学习内容,每个学生需要扮演小组成员和专家组成员两种身份。各成员先在专家组学习,再回到小组向同组的成员讲解,必须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测试或随机选取各小组中的1人发表该组的见解。
拼切学习后,学生不但掌握了自己已掌握的那部分内容,而且通过认真听取小组成员的讲解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体现教育公平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二、前期准备
考虑到八年级聋生的学习基础较弱,整体的学习水平不强,我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三人,并把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放在同一组中。之前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因此学生对这种分组形式比较熟悉,小组成员的关系也较为融洽,在课堂上能相互合作。我把每组内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设为组长,再把几个组长分配到不同的专家组中。在座位安排上,把三个小桌子拼在一起,组成一个小组。在教学内容上,适合选择比较简单或者适合自学的,因此我选择聋校第十六册整理和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是把之前学过的内容做一个复习。在课堂教学前先给全班学生介绍这种学习方法和具体操作的步骤。
三、课堂实施
(一)阅读学习
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长度、面积和体积这一部分内容,旨在让每个孩子能从整体上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的任务。
(二)切块学习
我把长度、面积和体积整块学习任务分割成3个相对独立的子任务,分别布置给1~3号学生,然后让学习同一子任务的学生集中在“专家组”中展开讨论,每个学生尽可能把分担的子任务学至精熟,成为“专家”。具体分割如下:
1~3号“专家作业单”分别发给每个小组的组员,组长则分散到各个专家组中。虽然每个组内都有学习较弱的学生,但到了专家组中,都由学习能力較强的学生负责组织和调节“专家组”的讨论,不同能力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尽其能,相互讨论,共同进步。在切块学习过程中,我的主要任务是统筹安排各小组的学习活动,同时在巡视中调节小组活动,并对解答有困难的小组予以点拨、启发和鼓励。
(三)拼接学习
切块学习后,全班学生都要回到自己的异质小组中,开始把自己掌握的“专家作业单”内容教给其他同学,他们为了确保在后面的测试中让自己的小组获胜,每个学生讲解得都非常认真,小组成员不但把自己所学内容准确地讲解给其他同学,还要努力掌握其他同学所讲的内容。在每个小组基本都完成后,我利用电子白板展示每个小组的作业单,并进行点评、小结,评出最佳合作小组,由于这块知识点相对比较简单,三个小组不分上下,最后速度最快的第三小组被评为最佳小组。随后,我将分层A、B、C三组练习分给三组不同的学生,但是由于时间紧张,分层练习没有当堂完成,作为作业课后完成。
四、效果与不足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学对象的全面性与学习任务的差异性。运用拼切法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目标和练习的选择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不仅体现知识、思维成分的多少,也体现在知识的深浅、思维水平的高低等方面;在教学内容上,让学习能力强的做组长,可以把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带动起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各学习任务间的关联性强,练习中都要用到这些知识,因此每个成员对其他同学的学习都会产生兴趣,促进小组成员间互相帮助,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复习课,但是在讨论和小组汇报花费的时间较多,而且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在小组内汇报时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学习内容表达给其他组员,让组内每个孩子尽快掌握,在后面汇报时花费时间较多,另外,对这种拼切式的学习流程是第一次尝试,还不是很熟悉,导致最后的分层练习没能完成。课堂上,全体学生都动了起来,学习气氛相当活跃,这种学习形式学生也非常喜欢,今后的数学课堂,我认为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开展这类合作学习活动,让每个孩子参与进来,让他们能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