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苏高考二轮复习中“史料实证”素养的渗透
——以2019 年江苏卷第23 题为例

2020-12-29 14:43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1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美洲史料

江苏

随着江苏高考改革新方案的落实,师生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如何应对新高考历史试题,是广大师生切实面对的头等大事。面对二轮复习,教师一般会突出对材料的运用,通过运用材料,对知识点进行由浅入深地不断挖掘。因此,在二轮复习中,教师向学生渗透“史料实证”学科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2019 年江苏卷第23 题为切入点,阐述学生具备“史料实证”素养的必要性及方向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素养是这样阐述的:“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转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史料实证”素养对学生的要求在2019 年江苏卷第23 题中可见一斑:

例.(2019·江苏卷·23)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 000 万到2 500 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 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 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 万减少到只有约50 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6 分)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5 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3 分)

从试题的设置角度和学生的答题误区两个方面,笔者对新高考下的课堂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加强新史料、新观点在复习课中的运用,达成学生的“通透”状态

历史的研究处于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史料还是观点都会发生一些变更。新史料需要辨别真伪,因为新观点一般形成于新史料的基础之上。二轮复习课是对知识点的深挖掘,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补充新材料和新观点,让学生站在学术的前沿,形成“通透”之感。历史课堂的准备工作需要师生共同完成,即收集相关史料,发现新史料和新观点,在课堂上形成新认识,不被陈旧的认识所牵绊。

第(1)问中,首先应明确对后果的理解,即有害或不幸的结果。材料中提供了一段新史料,即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新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新疾病无免疫力,造成其大量死亡,比屠杀带来的死亡人数大得多。在历史教材和历史课堂中,学生所知道的是大量印第安人死于种族屠杀,材料中的观点和学生的固有知识发生了冲突。因此,很多学生不能准确地概括出“新疾病肆虐”,往往照抄材料中的具体疾病。这反映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不足,更反映了学生知识的陈旧,没有跟上研究的步伐。

针对这种情况,第一,教师应进行专业杂志的广泛阅读,了解当前历史研究的最新动态,并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但教师不能把结论直接塞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先阅读新材料,再概括、总结观点,如有偏差,教师再加以引导。第二,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反思研究,形成对知识点全面、深刻的新认识,在给学生传授新知识的同时,还应教会其获得的方法。例如,教材中的观点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在二轮复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走在新航路开辟前列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国家政权和社会结构是封建性的,两国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并不密切,反而是封建经济占绝对支配地位。使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可给出结论,即由于国情的不同,并不是所有国家进行新航路开辟的根源都是资本主义萌芽。第三,对新材料和新观点的收集工作不能由教师包办,而要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新材料和新观点的收集、分类、归纳、总结和运用中,将其内化为学生的思维品质,外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只有这样,学生在陌生的材料面前,才会站在比较前沿的位置,形成对材料正确的解读,达成一种“通透”的状态。

二、注重史料的多样化、多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线索的多元化

第(1)问中,部分学生并没有把种植园经济的出现作为答案点。美洲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是利用奴隶劳动从事剩余价值(主要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尚处于过渡状态的、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它是以英国和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从属于这个中心,并服务于这个中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有如下结论: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还有一幅黑奴贸易的图片史料,殖民者在这场贸易归程中,从美洲种植园带走大量烟草和蔗糖等作物,这一图片史料可以明确论证前面这一结论。但是,在学生的印象中,大量财富流入欧洲,主要是殖民者直接从美洲掠夺的大量金银。

因此,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不同史料对结论论证的重要性。史料有不同的类型,如文献、声音、影像、图片等,还有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如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有中国、日本、美国等方面的史料,史料的多样化、多角度影响着学生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辨别史料的真伪性,只有对多样性的史料进行比较,才能找出真正需要的史料,并且形成相关的证据链,以支撑学生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全盘驾驭多种史料与结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才不至于让学生陷入单线思维中。

三、开启质疑大门,让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第(2)问要求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中,对物种交换的描述为: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及欧洲的枪支、工艺品运往各地销售,赚取丰厚利润。学生往往以为,这仅仅是因商业利益而发生的商品交换,无法想象物种交换的丰富性有多广。

而《哥伦布大交换》一书中这样描述:如果病原体可以无拘无束地漂洋过海,从旧世界到新世界去,那么,所幸其他生命形式亦然。一些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毛皮、劳动力来源的生命形式,亦即农作物与家畜,也能迁移到美洲生存;随着动植物迁入“处女”新域,竞争亦形成并加大,而那些能在新环境中生存的适者,便产出新的形态,有时甚至是许多新的物种。这段材料中不仅反映了物种交换种类繁多,而且提到物种交换过程中还产生了新的物种。这里涉及物种交换的目的性研究,教材仅仅从加强世界市场的角度对目的进行了阐述,但物种发生交换的目的是多元化的,如远离欧洲的征服者、保持原有的饮食习惯等。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结论进行多方推敲,提出新的结论,再寻找史料进行论证。

因此,在二轮复习中,让学生时刻怀着质疑的精神参与课堂尤为重要。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结论进行质问。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瑕疵,如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第2 课有这样的表述:“太学的建立,打破了贵族对官位垄断的特权”。那么,在太学建立之前,没有贫寒子弟通过其他途径走向仕途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可以收集太学建立前平民子弟入仕的相关资料,论证自己的疑问。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给出材料,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回答。如给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梁启超《变法通议》的材料,让学生针对两段材料提问题,学生若想提出自己的问题,必定要比较两段材料的异同,开启自己的思考和疑问的大门,在心中做到假设和求证的过程,从而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品质。

对新史料和新结论的关注、对多元史料的求证及大胆假设后多方求证的方法,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基本方法。教师在二轮复习课中,可从这些方面进行备课和引导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提出要求,还需要在课后为学生布置相关内容。学生做到了这些基本内容,方能提升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美洲史料
曾经称霸北美洲的美洲栗濒临灭绝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美洲野牛当宠物
史料二则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