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例.(2019·全国卷Ⅰ·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该题的切入点是美国独立战争及拉美独立运动,据此确定本题考查的历史时代是18 世纪末至19 世纪上半期,关注点是独立后的美国与拉美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比较。本题要求学生分析导致拉美国家独立后现代化进程停滞的原因中,殖民统治“难辞其咎”的主要表现。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本题的命题立意及殖民者向拉美国家移植生产方式的问题进行一番探究,并对高三复习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谈一孔之见。
本题的设问角度比较刁钻,既体现了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有机结合,又凸显了对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这三个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本题四个选项中,A 项“奴役掠夺土著居民”和B 项“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随着拉美独立运动取得胜利、殖民枷锁被打破,无法对拉美国家独立后现代化迟滞的问题造成影响,故A 项和B 项不符合题意。C 项“进行了大量的移民”,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拉美地区土著居民被大量屠杀、奴役或染上殖民者带来的疾病而大量死亡,为弥补美洲劳动力不足,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二是大批欧洲人为了追求自由、积累财富而来到美洲,两者在给拉丁美洲人民带来灾难的同时,从长远看,也给美洲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一点也不能说是殖民统治“难辞其咎”的主要表现,此项也可排除。
D 项涉及的“生产方式”属于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生产方式是指在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它的社会形式。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引起社会制度、社会思想、政治观念等全方位的变革。基于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拉丁美洲在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到来前后的生产方式的基本情况。
本题的考查点是独立后拉美国家现代化道路迟滞的原因。现代化问题是历史学科的主体性知识,是高考命题持续关注的热点。但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及各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为《考试大纲》)均没有涉及拉美独立运动及独立后现代化进程问题,学生对于15—19 世纪拉丁美洲国家生产方式的演变往往一知半解,因此,有必要将其阐释清楚。
美洲的原始居民印第安人曾经创造过璀璨的文明,14 世纪兴起的阿兹特克帝国和15 世纪兴起的印加帝国曾经盛极一时。1492 年后,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的野蛮征服,以基督教为基础的欧洲文化和因三角贸易导致的非洲黑人文化的传入,打乱了拉美地区国家生产方式的正常发展道路。
与美国相比,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国家并没有很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原因在于,拉美地区沦为殖民地的过程没有成为其走向现代化的进程。英国人在拓殖北美之前,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在殖民期间发生政治革命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后又发生了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北美殖民地的社会经济结构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英国向美国殖民的过程实际是美国开始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而西班牙、葡萄牙拓殖拉美的整个过程中,两国还是君主专制政体,拉美的社会经济结构与其宗主国基本类似,革命前后的拉美,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完全移植了其宗主国的生产方式。
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美长达300 多年殖民统治的“后遗症”在多方面存在,严重迟滞拉美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具体表现:一是经济上的大地产制严重阻碍了拉美各国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独立革命后,由于土生白人掌权,他们把大量土地或据为己有,或分给高级军官、官僚、亲信,导致大地主的地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二是政治上的考迪罗体制严重阻碍了拉美各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与经济上的大地产制相适应,独立后拉美所建立起来的国家权力大多掌握在新的政治权贵、大地主和教会势力手中,从而形成拉美各国在政治上的考迪罗体制;三是欧美列强的经济、政治侵略使拉美国家沦为附庸,独立革命后,由于农产品的世界需求量很大,继续从事封建剥削有利可图,而兴办工业需要解决技术、市场和原料供应等一系列复杂问题,这样,独立后的拉美各国的工业品继续依赖外国供应,为外国商品的长驱直入敞开了大门,拉美国家独立后成为以英国为主的欧洲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造成了拉美经济的畸形,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总之,大地产制、考迪罗体制及欧美列强的奴役和控制,成为独立后拉美社会的“三座大山”,导致独立后的拉美长期陷于混乱、政局动荡、经济停滞的局面,葬送了独立战争的成果,把独立后的拉美又推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通过对2019 年全国卷Ⅰ第33 题的命题立意分析可知,该题的知识、能力、素养渐次递进,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三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考查全面,所选考点是历史学科主体性知识及高考命题持续关注的热点,且体现知识体系的贯通和关联。高三历史复习备考必须在上述方面着力,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不变应万变”。
在二轮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立足基础。基础知识最有价值、最能体现素质水平、最具有永恒生命力。只有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逐步学会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在二轮复习时,教师需指导学生根据《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进行全面掌握,做到知识点透彻;要超越教材认识,力争做到观点全面;要进行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做到线索清晰;适当关注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对历史概念的全面理解、知识点的纵横向练习、知识线索的概括。以全国卷Ⅰ第33 题涉及的美国与拉美国家的现代化问题为例,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美国抓住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实现了现代化;拉丁美洲在新航路开辟后逐渐沦为西方殖民国家的经济附庸,19 世纪初赢得独立后受多种因素制约,现代化发展依旧迟缓。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厘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例如,解答本题时,通过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这一信息,学生便可推算试题考查的时间应为1830 年左右,正好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从而在这一特定历史时空中解释拉美国家现代化迟滞的原因。同时,要牢牢把握内在逻辑,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导致的后果做出某种分析,将历史事件放入某种因果框架中的行为就是“历史解释”,如解释拉美国家现代化迟滞的原因,必然要依据唯物史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者矛盾运动的角度进行理解。
《课程标准》在内容选择上强调“基础性、时代性”,教学要求也强调“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高考历史试题十分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考查,重视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
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选择社会热点问题,包括年度间的重要时政热点问题,时间一般为前一年4 月至当年高考前的3 月份;具有长效价值的社会热点问题,即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引起普遍关注的、对生存环境和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问题。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综合思考,在掌握好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前提下,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寻找结合点、交叉点和渗透点,逐步形成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将上述问题作为备考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并不是为了押题,而是为了科学有效备考,注重理论知识、学生能力、社会热点之间的良性互动。
长期以来,高三备考复习中的一个误区是忙于“刷题”,只注重量的增加,忽视质的提升,复习备考的针对性不强。中学历史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好课堂教学,追求每一节课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学科理解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而不应该盲目做题。高考历史试题强调新情境、新材料,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综合理解、归纳概括等能力。笔者建议高三历史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应精选、精编试题,强化讲练结合,在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能力上下工夫。
历史教师可以适当阅读历史专业书籍。有关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现代化进程的资料浩如烟海,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研究繁荣使得新成果和新观点层出不穷,这就要求阅读要有选择性,不能偏离当下的核心价值取向。本题考查拉美国家的现代化,笔者建议教师阅读的有关专业书籍有罗荣渠《现代化新论》、韩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拉美卷》等,本题其实就是韩琦先生发表于《历史研究》2000 年第6 期的《论拉丁美洲殖民制度的遗产》一文的浓缩版。历史教师通过研读,可以获得许多教学参考书中所缺或语焉不详的学术背景,可以多角度地了解历史问题,还可以体会史学家是如何使用史料、诠释史料,以及如何进行论证与说明的,从而使自身思维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