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丽芳
【摘 要】 不少小学生都存在着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因此,开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教师也需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重要性。本文探讨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策略,并从培养自信、关注全体、引起醒悟、游戏活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帮助学生维持一个健康积极的学习心理,让小学生能够以更为自信、更为阳光的状态去面对生活。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讨
心理健康即指学生在生活中保持适当的安全感,对自己进行评价,不被外界环境所左右。面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必须对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重视,要了解小学生常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心理问题做出疏通引导,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信,关注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完成感悟。通过循循诱导策略,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存在。教师要改革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现状,培养学生的健全心理。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心理教育已迫在眉睫,教师在教学时需着重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与生活艺术能力,要着力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防治处理。教师自身也必须树立完善的科学观念,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家庭结构完成了巨大的变革,学生的学习负担也相对较重。在很多家庭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如果出现各种不如意状况,学生的心理也很有可能会受到打击。学校需要帮助学生消除这些心理障碍,疏导其心理问题。在教学时,从学生的心理期望进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地给学生经历一些困难和挑战,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品格,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地迎接生活的挑战。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在目标制定方面则考虑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与学科教学的复杂程度,控制目标高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借以促进学生健全心理的发展。
二、关注心理教育全体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教会学生如何应对心理压力,在教学时使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促使学生自主适应生活,培养学生的健全心理。
教师需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重要目标就是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完成学生综合心理素养的提高。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教师不能够无限地扩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关注班级全体学生的心理状况,避免个体问题而造成的传染影响。教师要了解心理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包括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同样会遇到某些心理问题。教师在教学时除了对班级的普通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之外,还应该对班级里的这些优等生进行心理教育关怀。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道路上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良心理,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成长,让学生拥有健全的心理素养。
三、唤醒学生的心理觉悟
如果学生一開始就故意扰乱课堂,那么他们也很有可能只是为了吸引教师与其他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需了解到学生特殊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跟学生进行正面的沟通,调整现有的交流模式,帮助学生完成对沟通知识的理解。
教师要实时审视课堂上的心理辅导机会,避免恶意损害课堂现象的发生。对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使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如果教师只是从旧有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的学习行为,对学生的某些放任状况给予漠视,那么学生也很有可能会在课堂上产生逆反心理,他们的内心需求没有被教师察觉,这会继续导致课堂的混乱问题。教师应结合心理教育以更为宽松的状态去面对学生,正确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注重心理课程调节的本身需求,发现学生在学习时的重点心理,不论对错,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了解教师对他们的关爱,构建一个互相理解的学习环境,唤醒学生的心理,健全学生的人格。
四、注重游戏与活动的心理体验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玩、好动这一天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主要以游戏的方式开展的。教师应组织各种形式不同的游戏,如角色扮演游戏、素描表演游戏、故事讲解游戏、猜谜语游戏。
这些游戏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游戏参与过程中师生也能够营造一个真诚的交流环境。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内心感受,创设特殊的学习情境。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设计教学方案,利用多彩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角色示范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特色情境中去理解角色,处理情景中的各类事情,体验角色的喜怒哀乐。这样的真实情景体验过程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与人相处的诀窍,正确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在这些游戏活动进行完毕之后,教师还要开展一个总体的评价环节,让参与游戏的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说出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形象地表达自己对于各种事物的看法,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心理暗示向学生提出正确的建议,让学生维持一个健全的心理状态。
心理素养已成为小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在新时代的教学要求下,教师需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注重综合型人才发展,从小学阶段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游戏教学活动、自主学习领悟、关注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自信等策略,展开小学阶段的心理指导工作,建立更为健全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完善小学阶段的心理课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陈秀平.农村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策略[J].文存阅刊,2018(5).
[2]张自泰.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7(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