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钢琴教学实践探析

2020-12-28 06:57贾娟
艺术评鉴 2020年21期
关键词:钢琴教学积极心理学教学实践

贾娟

摘要:钢琴教学作为音乐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不仅起着传递音乐知识、韵律美感的作用,也是塑造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和艺术人格的重要艺术教学内容。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和塑造积极的人格,对于提高和促进高校钢琴教育的实效是有益的尝试与实践。

关键词:钢琴教学  积极心理学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1-0140-03

钢琴教学以钢琴演奏教学为核心授课内容,以音乐中的表现力为重点诠释内容,其本质上是一种艺术性的创造文化活动。演奏过程实质上是在演绎和诠释情感与审美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使钢琴演奏艺术教育变得鲜活、灵动,就需要激发学生学习钢琴演奏的内在动机、积极的学业情感,同时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塑造学生的完善人格。这恰恰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是相匹配的,因此,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域出发,切实提升钢琴教学实践效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钢琴教学实践的现状及问题

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我国钢琴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正在进行锐意改革,在改革中进行研究,特别是在教学第一线的高校教师进行的教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就。学生的钢琴基本功越来越好,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和教学技能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由于钢琴教学理念以及我国钢琴教育的发展局限等原因,也存在着一些制约我国高等院校钢琴教学改革和提升的問题。

(一)钢琴教学关注弹奏技能,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和情感体验

现阶段,我国高校钢琴教学普遍存在着重视钢琴弹奏技巧的问题,忽视了学生个性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指出错误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弹奏方法,忽视了学生基本乐感、音乐理论知识及弹奏技巧的差异性。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导致了学生在钢琴学习过程中是被动的、缺乏生气的,更谈不上创新。钢琴作品本身应该是灵动的、富有深刻内涵的,作曲家的创作过程都是不凡的,是一个反复推敲的过程,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审美情趣。因此,钢琴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除了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优质的教学技能之外,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钢琴教学课堂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在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钢琴音乐理论知识和弹奏技巧的学习。

(二)钢琴教学强调弹奏训练,忽视了作品赏析

从目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开设的钢琴课程教学内容来看,钢琴教学主要以西方作曲家及西方专业音乐为教学重点。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倾向于通过传播和渲染作曲家或作者本身的传奇经历和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很容易导致忽略了作品本身的创作背景及作曲家在创作时的情感投入,因此,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内容仍然是枯燥乏味的。同时,缺乏东方文化或我国文化背景的钢琴乐曲教学内容。目前不同文化群体乃至世界各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渗透越来越广泛。因此,在钢琴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和教学体系的安排上,应该综合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钢琴乐曲的赏析、创作背景介绍、弹奏技巧等,将其融入高校钢琴教学中,从而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韵律感受力和领悟力。

(三)教学形式单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本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钢琴乐曲及弹奏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才能切实保障钢琴教学的效果。然而,在实际的钢琴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生硬的将自己对钢琴作品的理解讲授给学生,将原本生动形象的乐曲转化为单调、乏味的乐谱、曲线或符号。不但降低了钢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限制了学生对于钢琴乐曲的感悟和理解,带来的只是学生毫无情感投入的钢琴弹奏,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探索和富有情感的弹奏、演绎钢琴乐曲,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对钢琴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弹奏的技巧。

二、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钢琴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

在早期的心理学研究中,人们普遍关注的是消极心理,如神经症、精神官能症等异常心理都是常见的研究内容,心理学家多是从事临床心理研究工作的。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关注普通人的心理发展,特别是普通人身上所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于是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研究领域油然而生。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当今心理学发展的新进展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它倡导应该关注每一个普通人面对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心态、积极心理品质、积极的人格特征等,对人们的心理发展现象和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的阐释,引导人们去关注自身所具备的积极品质或挖掘自身潜在的积极品质或优势,从而激活自身的优势力量,更有信心、更顺利的解决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或困境,从而提升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涉及三个相互作用的领域,分别是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一)积极的情感体验

积极的情感是积极心理学中个体主观层面的研究领域。情感是个体在生活中对特定事物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在积极心理学中,关注研究的是人们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情感体验包含了人们对过去经验的情感体验,通过对过去经验的解读是否体现出满足感、满意感,对现在当下是否产生或体验幸福感,以及对未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特征、发生及发展规律与机制。简单来说,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内容,倡导人们正确的解读过去经验,对过去的经历或经验形成满足感、幸福地感受当下,并且充满希望与乐观地面对未来生活,对未来充满期待与向往。

(二)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的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中关于个体层面的研究领域。积极的人格特质即个体的优势性格,它包括了个体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向上的自我、热情投入工作的品质、爱自己与爱他人的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技巧、勇气与正义、毅力与坚持、审美情趣与能力、宽容与包容度、敏锐的洞察力、智慧品质、注重当下和关注未来、综合的才能和一定的创造力等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观点认为,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可以帮助个体在生活中有效地应对各种问题、困境与挫折等,它们可能有一部分是个体本身就具有的,也可能有一部分要在后天的环境中培养。前者即潜能,个体在生活中要挖掘和利用它们,后者是可以通过培养和学习获得的性格优势或积极的人格特质,而积极的人格特质与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密不可分的。

(三)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是积极心理学中关于群体层面的研究领域,既包含了宏观的社会环境层面,又包含了微观的社会支持系统层面。积极心理学非常关注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的营建和创设,良好的社会组织系统涉及强烈、细致入微的社会关怀、人文关照与服务意识,包括了公民道德发展与促进个体良性发展的社会制度、社会环境和社会机能等。具体内容涉及:公民责任、公民意识、利他观念和行为、教养水平、文明程度、社会环境舒适度、职业道德水平和包容度等方面,以促进社会繁荣、人文关照和公众幸福为福祉。

可见,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与社会的积极方面,主张通过构造良好的社会组织系统和挖掘个体的积极品质,从而提升个体的积极体验,高效的、富有幸福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三、积极心理学对钢琴教学实践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思考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当前的钢琴教学实践。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高校钢琴教学并不是简单粗暴的针对学生在学习弹奏或音乐乐理知识过程中存在的问題和错误进行纠正,或是生硬的向学生灌输弹奏和乐理知识、克服在弹奏中出现的缺点和问题、解决心理困惑。更重要的是,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发现、挖掘学生身上本身就具有的各种潜在的和已经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品质,并且在钢琴教育实践中孜孜不倦地提升、扩展和塑造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然后给学生积极的鼓励。这个过程,不仅是挖掘学生已经具备的优势素养或潜能、培养学生对钢琴学习的积极情绪和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促进钢琴教育教师不断更新钢琴教学理念、尝试钢琴教学改革和提升钢琴教学素养、技能、教学质量的探索和成长过程。在这种双向的良性互动过程中,还能切实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从而高效的达到钢琴教学培养韵律与审美的教育目标。

(一)在注重钢琴弹奏技术的同时,充分挖掘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注重教授钢琴弹奏的技术外,还应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优势的性格和心理品质。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兴趣结成研究性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互利共赢的学习氛围中加深对乐理知识的了解和弹奏技巧的掌握。学生在团体情境中,充分发挥和挖掘自身的优势,如理解力、表现力、表达力和想象力等。同时,在团体情境中,学生能直接发现自己心理品质中的优势与劣势,与其他成员进行优势互补,综合提升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等积极心理品质。而这些积极的人格特征又会促进学生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提升技能。

另外,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音乐作品和音乐家的成长经历,为学生树立学习性格优势的榜样。比如,在教授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欢乐颂》时,首先要向学生全面详细的介绍贝多芬的成长经历,特别是他那句名言“我要保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命运使我屈服”背后的成长故事,学生在学习弹奏这首世界名曲之前,就会被贝多芬的成长经历所感动和影响,也会树立向他学习坚韧不拔,敢于挑战的积极心理品质。同时,要向学生详细阐述作品的创作背景。《欢乐颂》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原本是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诗作,气势磅礴、意境恢宏,诗中体现出了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而这一直也是向往共和的贝多芬的最高理想。可见,贝多芬及其作品表现出来的是“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通过这样偏僻入里的讲解,学生会在充分理解作曲家和作品的基础之上去学习弹奏和演绎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钢琴教学的效果也会更好,同时还塑造了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

(二)注重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充满人文关怀的、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可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幸福感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主观性。在高校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脚手架”的角色,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并完成演奏或技巧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分享和交流彼此的思考、知识与经验,交流彼此的观点与情绪情感体验,确保钢琴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为中心”。另一方面,学生也能感受到来自于教师充分的尊重和共鸣,提升其学习钢琴演奏的信心,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反过来,学生也会向教师提供社会支持,学生热情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也增加了教师的职业认同和职业幸福感。

(三)变革传统的高校课堂模式,建构积极的教学环境与氛围

钢琴教学的课堂,往往要求教学目的更加人性化、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教学手段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教学策略更加个性化和创新化。因此,传统教学单一、枯燥、缺乏变化的课堂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水平钢琴教学的需要了。积极心理学观念下的钢琴教学改革,应当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与氛围中促使学生扎实掌握钢琴音乐理论知识和弹奏技巧,形成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更自信的寻找自身具备的优势潜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情绪也强化了教师投身于钢琴教学实践中的热情,最终提升钢琴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函彦.情感对于钢琴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应用[J].黄河之声,2018(16).

[2]刘英丽.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师音乐课堂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6(11).

[3]秦春风.情感教育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8(04).

[4]宋扬.浅析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方法和途径[J].北方音乐,2017(10).

[5]姚芳.浅谈情感教育在大学钢琴教学中的渗透性研究[J].艺术教育,2019(03).

猜你喜欢
钢琴教学积极心理学教学实践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关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