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曲艺文化生态系统构建探究

2020-12-28 06:57卢笛
艺术评鉴 2020年21期
关键词:曲艺广西艺术

卢笛

摘要:现代化的今天,地方曲艺由于失去了传统社会的文化生态环境而面临生存危机。如何重构地方曲艺在当代社会的文化生态环境以利于其生存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本文以桂北地区特色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文场为研究对象,从传承基地建设和传承人培育、学校教学、静态和活态保护传承、艺术自身革新等角度提出了重构其文化生态系统的一系列相关策略。

关键词:地方曲艺  广西文场  文化生态系统  构建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1-0004-04

我国各地民间曲艺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但目前大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危机。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和谐而良好运转的文化生态系统是艺术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传统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民俗环境、演艺场所等构成了地方曲艺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地方曲艺已逐渐失去了原本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如何重构地方曲艺在当代社会的文化生态环境,使其能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本文将以桂北地区一带流传的特色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文场为研究对象,提出重构其文化生态系统的相关策略,以促进其在当下的传承和发展。

一、建立各级广西文场传承基地,健全传承人保护和培育机制

地方曲艺的传承和发展,政府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政府要加大对地方曲艺方面的制度和政策的保障力度,建立制度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曲艺传承基地的建设以及传承人的保护和培育对于地方曲艺的发展至关重要,需要政府相关制度、资金的保障和支持。以广西文场为例,政府部门可以拨出专项经费,在广西区、市、县、乡建立各级广西文场传承基地,培育广西文场传承人。首先,筛选和确定传承基地,可在广西文场流传的桂林市、柳州市、荔浦县、长安镇等地,每地筛选1-2个发展较好的民间文场社团作为传承基地,并帮助各传承基地落实活动场所、人员构成、活动经费等;其次,确定和培育传承人,根据每个基地的人才实际情况,选拔确定一定数量的传承人,结合广西文场的艺术规律和发展需要,合理配置演唱、演奏、曲词创作等方面的传承人比例,并按时为传承人发放补助和津贴,采取考核、竞争、流动聘任等办法,确保传承人的质量;第三,明确传承基地、传承人的职责和任务,比如定期组织活动、开展交流、举办演出、开办培训班、创作新作品等。

广西文场是民间艺术,除了少数人员在专业院团工作,当前主要是在民间以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形式存在。通过建立各级广西文场传承基地,发现、保护、支持这些民间传承人,让他们感受到政府对民间文化的重视,会更有热情和动力投入广西文场的表演、创作和人才培养。在某一两个民间文场社团基础上建立传承基地,树立民间文场发展模式典型,以点带面,也能够引导和带动其他民间文场团体的发展,从而促进民间文场整体的积极、规范、健康发展。

二、将广西文场纳入广西各级学校教学体系

将广西文场纳入广西大、中、小学校教学体系,是促进广西文场传承发展的必要而有效的路径之一。广西文场的发展不仅需要培养传承人和专业人才,还需要培养大批的爱好者和观众,这是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将广西文场纳入广西各级学校教学,让学生从校园就开始学习和了解广西文场,培养这方面的兴趣爱好,是培养广西文场爱好者和观众群体的非常好的途径。根据笔者近年来在桂林高校所做调查得知,当地大学生对广西文场的认知程度和感兴趣程度都很低。年轻一代对文场不了解、没兴趣是导致文场艺术在当今社会没有市场、后继乏人的主要原因。因此,将广西文场纳入各级学校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首先,可以将广西文场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开设这方面的相关课程。其次,教学方式上,從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出发,以直观体验式教学为主,让学生通过直接聆听、观赏的审美体验和学唱、学演的实践体验,切实感受广西文场的艺术魅力,进而真正喜欢上这门艺术。第三,课外也可以开展广西文场活动,比如,成立广西文场兴趣小组或社团,定期组织排练或创编节目,举行广西文场音乐会,在学校文艺演出中表演广西文场节目等。第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寻求更多样化的广西文场学习渠道。“请进来”是指把当地知名的广西文场传承人、民间艺人,表演团体等请进校园,进行授课、举办讲座、演出等,通过这种近距离言传身教的方式给学生带来更为真切、直观的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广西文场的兴趣爱好。还可以采用让学生“走出去”学习的方式,比如课余时间到当地曲艺院团学习文场;向广西文场传承人、民间艺人拜师学艺;加入广西文场民间社团;参与民间广西文场演出活动等。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感受到更为生动鲜活,更富艺术魅力和人文气息的广西文场,对于提高兴趣以及认知、审美、实践能力等都有益处。

三、建设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

传承和保护广西文场艺术,还需加强广西文场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场所的建设,形成具有标志性的物态化成果。广西文场是民间曲艺艺术,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头性、非物质性的特征,但同时也有一部分物质载体和物态化表现形式。建设拥有良好硬件设施和环境的场馆,保存和展示这些珍贵的物态化成果,对于保护、传播广西文场十分必要。场馆的选址可以考虑在广西文场主要流传地区的博物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中设置广西文场专项馆,比如被评为“广西文场之乡”的荔浦县在当地的群众艺术馆中开辟了广西文场非遗陈列馆;也可以另选合适地点单独设立展示场馆。场馆中可以陈列与广西文场相关的各种实物,包括图书资料、抄本、照片、乐器、演出服饰、道具、唱片等;场馆中也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文场的起源、历史、代表人物、发展现状等;还可以配备现代多媒体科技设备,用于音像观摩、情境体验等。

四、抢救发掘广西文场资料,建设网络资源数据库

广西文场资料的挖掘、整理方面,原桂林市文化馆、桂林市曲艺团等机构曾组织人员做了不少相关工作,挖掘、搜集、整理了一批广西文场资料,但这些资料年代久远,大多来自20世纪50、60年代和80年代,由于当时的设备落后,科技手段欠佳,录音质量经不住长久存放,有些录音已经损坏而无法播放。录像资料基本是空白。因此,当前需要组织人力物力抢救性发掘文场资源,以免它们随着老艺人逐渐逝去而失传。具体方法上,第一,组织由领导、专家、艺人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对广西文场分布地区进行广度、深度的调研和普查,重点抢救濒临消失的资源和尚未发掘的新资源;第二,建立广西文场档案库和资源库,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建档,一些残缺或不完善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设法补足、修复、考证、修订、校注,如果具备出版条件可以出版;第三,对广西文场老艺人、优秀演员的表演进行音像录制以保存资料,对过去录制的音像资料进行整理和修复工作,建立艺人音像资料库,一些音像精品也可以公开出版发行;第四,建设广西文场网络资源数据库,或者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和广泛传播,让广大网友共享广西文场资源,吸引更多人喜爱这门艺术,共同投入到保护和传承广西文场的队伍中来。

五、加强对广西文场的活态保护传承

广西文场的保护和传承需要静态和活态相结合的方式。广西文场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具有活态性的艺术存在方式,活态保护传承是尊重其艺术特性的保护传承,也是更为积极的一种保护传承方式。当下,由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资助,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场赛事或演出活动即为广西文场活态保护传承的主要举措之一。2006年广西文场获得国家级非遗项目之后,在政府支持下,2008年、2010年、2017年在桂林、荔浦举办了三届较大规模的“广西文场展演”活动,桂北各地有二三十个民间文场代表队参加了展演,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促进了广西文场的推广和传播。除了政府支持,企业赞助也是广西文场演出得以举办的主要助力。这方面以“广西文場之乡”荔浦县的做法较为成功,该县的广西文场演出活动多得益于企业赞助。当地企业积极出资助力,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捐款数十万元用来举办曲艺演出或比赛,并给予优秀演员精神及物质方面的奖励,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荔江之夏”广场文化展演、“君临荔江杯”文艺演出、“半岛豪庭杯”曲艺大赛等。民间企业与广西文场之间建立起了人文联系,以文化搭台,达到了互利共赢的效果。

六、与旅游业携手,加大广西文场的保护性开发力度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以保护和抢救为主,但在做好广西文场保护和抢救的前提下,也可以对其合理开发和利用,将其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创造经济效益,为文场艺术带来生机和活力,实际上也是一种更为积极的保护,有利于文场艺术长久可持续的发展。广西文场诞生在桂林,桂林是国际旅游名城,可以利用桂林旅游资源,加大广西文场的保护性开发力度,形成旅游与艺术表演相结合的共同发展模式,使广西文场在合理开发利用中得到有效保护。比如,可以在桂林著名的景点如七星公园、王城景区、两江四湖景区等大型景区开辟广西文场表演场所;或是在桂林山水文化生态旅游节的综合性演出活动中增加广西文场的演出;还可以与旅行社联合开发旅游演艺娱乐市场,安排广西文场专场演出;还可在旅游区设立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作为旅游参观项目之一。桂林荔浦县在旅游和文场演艺结合方面做的比较成功,2010年荔浦县利用该县文场之乡的美名,在当地旅游产业荔江湾景区的宣传活动上安排民间曲艺队表演文场,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旅游与广西文场演艺结合,能够达到双赢互利的结果。通过这种文化产业运作方式,既能吸引游客,增加本地旅游业的文化筹码,又能向中外游客展现广西文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对弘扬民族文化和推动本地旅游产业发展都有推动作用。但需注意的是,保护性开发是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对广西文场的开发利用要合理适度,反之则会损害和影响广西文场本身的艺术特色和价值。适度开发、重在保护,是保护性开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不能为一时经济利益而不顾广西文场自身的艺术规律。

七、广西文场艺术自身的变革与创新

广西文场艺术自身亦是地方社会文化系统中的重要一环,艺术自身也需要与时俱进,寻求变革和创新,与地方社会文化系统的其他环节相适应和协调发展,才能共同构建一个良性运转的文化生态系统。革新求变以适应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受众的审美需求,可以说是艺术发展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广西文场艺术也不例外,不论是从其历史发展规律还是现实需要出发,其变革创新都具有必然性。首先,广西文场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不断的变革和创新:文场音乐中存在大量的变体曲牌、派生曲牌;从曲艺形式向戏曲形式的演变;众多移植、改编、新创的文场曲目、剧目等都是变革和创新的结果。有革新才会有发展,这是广西文场之所以能够保持两百余年的艺术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其次,在现代化、全球化、高科技的当今社会,文场艺术如果不能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不能满足当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很可能走向消亡的命运,因此,变革和创新是广西文场在当代生存和发展的紧迫现实需要和必经之路。但需要注意的是,创新不能以放弃广西文场自身固有的艺术特性为代价,要在遵循其艺术规律和本质特征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首先,剧目唱本的改编创新。传统剧目唱本是广西文场艺术特色的重要体现,对其进行改编创新,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当今社会人们艺术欣赏的需要。广西文场历史上一直都有改编传统剧目唱本的先例,如《西厢记》《琵琶记》《玉簪记》《红楼梦》《水浒传》这些源自古典名剧的唱本,被广西文场艺人改编后,语言大都方言化、通俗化了,更能适应桂北民众的欣赏习惯。内容改编的成功案例以《五娘上京》为代表,该剧原是南戏传奇《琵琶记》中的一折,20世纪80年代桂林剧作家苏兆斌对该剧进行了改编,原剧中的赵五娘是个孝妇形象,而蔡伯喈这个弃亲背妇的负心汉却被美化,经苏兆斌改编后,突出了赵五娘不只是俯首听命的孝妇,而是在得知蔡伯喈中状元停妻再娶时敢于反抗的性格,改编后的人物形象和艺术境界都得到提升。这种剧本改编的成功经验现在依然具有借鉴意义。对广西文场传统唱本进行改编创作,需要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但并不是要一味迎合当下某些浅薄、低俗、恶搞的不良风气,将传统唱本改编的面目全非,而是在保留传统唱本主要内容和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对不影响主要内容的旁枝末节可以适当增删,对有利于人物塑造、情感表达、思想提升的内容进行再加工、完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当前广西文场唱本创作需要拓宽题材领域,特别是要和当下的现实生活接轨,多创作反映普通民众生活和情感的作品。广西文场若要被更多的当代人接受和喜爱,拥有更多的观众群体,必须要有贴近民众现实生活,引起他们共鸣、共情的题材和作品。此外,唱本创作时也要符合广西文场唱词语言的特点,注意句式、词格、韵辙、平仄等方面的要求,尽可能保持文场艺术的语言特色和语言美感。

猜你喜欢
曲艺广西艺术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三)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一)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纸的艺术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