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琨
摘要:花鼓灯艺术最负盛名的地方要数安徽省内的淮河地区,花鼓灯艺术是一种在民间很受欢迎的艺术,花鼓灯的艺术起源带有神话气息,涉及很多民间传说故事。安徽花鼓灯艺术具备强烈的淮河居民气息,蕴含了淮河流域人民的风俗文化和审美观念,其能够形象,生动地体现江淮居民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歌舞音乐的热爱。花鼓灯艺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历史价值跟文化价值,其被列为国家重点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针对安徽花鼓灯艺术的传承跟发展,首先要建立三位一体的保护格局;其次要提高花鼓灯艺术的保护地位,确定该艺术的传承者;最后要通过现代传播技术来提升安徽花鼓灯艺术的传播效率,加大花鼓灯文化的传播力度,提高花鼓灯艺术的曝光率,让更多的人了解花鼓灯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花鼓灯 历史渊源 艺术特征 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1-0001-03
花鼓灯是汉族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其活跃于安徽淮河中游区域,特别是在凤台、颍上、怀远等地区颇受欢迎,其随着时间的推移,衍生出了三种风格迥异的流派。到了欢庆的节日或者不忙的时候,这些区域的民众都会主动聚集在一起,悠闲惬意地拨弄花鼓灯,这样的场景是十分欢快热闹的。花鼓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代的更迭而丧失生命力,其始终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花鼓灯艺术凭借自身热烈欢快的舞蹈、连续紧凑的锣鼓节奏、情感炙热的灯歌以及生动有趣的小戏,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与喜爱。安徽花鼓灯在2006年被国家政府列为第一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切入,来研究分析花鼓灯的起源、特征以及传承方略是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的,其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跟弘扬,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一、安徽花鼓灯历史渊源的考察
艺术起源探索的本质就是探究人类的起源发展,是人类对自我哲学的思考,艺术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对艺术追本溯源,了解其起源的时间跟地点,了解其发展历程。在文化还不够丰富发达的早期社会,艺术文化常常跟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并借由多样丰富的民间活动来传达和彰显。安徽花鼓灯艺术的起源学说主要有五种,具体分析见下:
(一)远古说
很多历史典籍都将淮南视作乐舞之乡。古史认为“南音”就起源于淮南,例如《诗经》中提及的《周南》《台召男》都是在淮南发扬光大的。《怀远揽胜》这本典籍认为花鼓灯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存在,因为远古时期的人类就会一边唱歌,一边跳舞,这种歌舞相伴的庆祝或祭祀形式跟花鼓灯内的歌舞形式是相差无几的。《诗经》中写有“击石拊石”的诗句,由此推测,追溯到石器时代,那个时期的人们在唱歌时就会有节奏地敲打石块,以石块敲击之音来配合歌舞一同演绎。“怀远涂山东麓滨淮处原有二石‘各经三丈余,叩之音如锣鼓。曰锣鼓石似可为证”。
(二)夏代说
有关安徽花鼓灯历史渊源的其中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所创造的歌舞。相传在很久以前,大禹跟华夏的各个诸侯聚集在涂山氏国(安徽怀远地区),在此地,大禹跟涂山氏的女儿结为了夫妻。二人成婚不久之后,大禹就为了天下苍生而四处奔波,到处治理水患。大禹治水的时长相传有13年,为了治水,大禹三次历经家门口,但是三次没有敲门入内,他的这份决心和坚持的行为最终感动了苍天,最后也成功治好了水患。后世之人为了感恩和纪念大禹的传世功德,从而盖起了大禹庙,创作了花鼓灯舞,于大禹的生辰之日进行演奏,表达自己对大禹的缅怀以及感激之情。
(三)唐代说
在唐中宗时期,合生悄然兴起。合生的意思是由观众随机、随意地确定演奏主题,然后由演员按照观众的需求,根据当时的场景、环境,使用现有的器具道具来进行即兴创作,这十分考验演员的临场应变能力。分析现今的汉族歌舞,依旧保留且沿袭了这一形式的歌舞艺术的就只有花鼓灯了。此外,证明花鼓灯艺术起源于汉代的证据还有另一个典故,即薛刚在反唐的时候,常常以玩耍花鼓灯的艺人为幌子,前往各个区域联络部队,集结士兵,练武练兵,为反唐做准备。久而久之,花鼓灯锣鼓乐就被这样传承了下来。
(四)宋代说
宋代的文化艺术是极其昌盛的,那时的“合生”跟花鼓灯中的“踩街”“游场子”等表演形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人们大胆推测花鼓灯是由“合生”表现形式演化而来的,后者是前者的始祖。凤台县组织编撰了《州来古今之三——凤台花鼓灯专辑》一书,书中观点认为凤台花鼓灯起源于宋代的概率很大,其可信的证据有历史文献《凤台县治》。《凤台县志》是由清朝的李兆洛编写的,书中说到花鼓灯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在宋代,花鼓灯在凤台、怀远地区的表现非常活跃,而《凤台县志》是较为可信的史实。此外,民间舞队在宋代的发展速度极快,表演艺人、手艺人慢慢变得职业化,规范化,宋代新建了很多艺术表演场地,职业以及场地的发展,大大加速了花鼓灯艺术的发展,造就了花鼓灯舞种強劲的生态幅基质。
(五)明代说
有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对于花鼓灯的喜爱近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朱元璋出生于凤阳,他当上皇帝以后,在凤阳县建造了凤阳府衙,其管辖区域包含泗县、五河县、灵璧县、凤台县、怀远县等区域,而这些地方的人民都非常喜爱花鼓灯,常常在闲暇之际跟节假时日击鼓而歌,尽情欢唱。著名的歌曲《凤阳花鼓》有一句歌词这样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凤阳花鼓》的传唱度极高,几乎到了脍炙人口的地步,这首歌的歌词足以证明花鼓灯艺术在明代是颇受欢迎的。
(六)清代说
清同治年间的《浏阳县志》中写道:“晴日缘村喧舞,杂以金鼓…… 暮夜沿门歌舞者曰花鼓灯”。清代道光年间非常流行“舞灯”艺术,该艺术跟花鼓灯的“大花场”极其相似,由此可知,花鼓灯锣鼓乐起源于清代是有史为证、有迹可循的。
综合上述,有关花鼓灯的历史渊源一共有六种观点,前两者蕴含浓郁的神话气息,后四种虽有史料佐证,但史料不够充分全面,因此难以准确定论。涉及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历史起源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争论不休,目前也没有统一定论。但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没有否认安徽花鼓灯的价值跟魅力,众多观点一致认为该艺术是由淮河流域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跟人文性。
二、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征
论安徽的民间艺术,花鼓灯绝对占有一席之地。花鼓灯在安徽可谓是人尽皆知,影响深远,尤其是在淮河中流区域,当地的居民对花鼓灯文化可谓是了如指掌,有一股发自内心的热爱。花鼓灯艺术的组成内容包含舞蹈、灯歌、锣鼓演奏以及后场小戏等,这些内容形象体现了淮河儿女的自然淳朴,彰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神灵的崇拜。花鼓灯艺术表演极具冲击力与感染力,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能够带给人美好的视觉体验和艺术享受。安徽花鼓灯的具体艺术特征表现如下:
(一)舞蹈潇洒奔放
安徽花鼓灯舞蹈跟其他柔情、内敛、静谧的舞蹈形式完全不同,其肢体语言是非常丰富的,舞蹈动作幅度是相对较大的,其舞姿潇洒写意,充满劲道,大开大合,热情奔放。这些特点跟淮河流域的民众特点完全贴合,该区域的人民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积极乐观,热爱生命,敬畏自然,他们身上有很多美好的品质。具体来说,安徽花鼓灯的舞蹈节奏是繁复多变的,其速度忽快忽慢,动作大开大合,旋律转变突然,传情直白细腻。这种舞蹈能在短短的表演时间内,生动地再现当地民众的劳动姿态,生动地演绎相关的情感故事和内涵思想,其表演能够直击心脏,震撼人心,引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客观来说,花鼓灯锣鼓乐舞蹈艺术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是众多其他舞蹈难以比拟的。
(二)锣鼓乐器具丰富多样
花鼓灯歌舞的灵魂就是锣鼓,花鼓、大锣、小锣、小钹、脆锣、小狗锣等等都是花鼓灯歌舞中常用的乐器,一般来说,花鼓灯锣鼓团队的成员数量通常介于7到11人之间。在演奏弹唱花鼓灯歌舞时,其锣鼓节奏是非常紧凑明快的,鼓点特征完全可以用白居易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鼓点如高低起伏的山丘,如错落有致的建筑,节奏明暗相间,声音大小相依,敲击技巧多元丰富,演绎形式错综多变,其现场感染力很足,表现力非常强大。什么“锣鼓一响,脚底板发痒”“当面锣,对面鼓”等俗语都诞生于花鼓灯歌舞的演绎过程。
(三)灯歌抒情优美
灯歌是花鼓灯艺术的文化内核,灯歌是指花鼓灯演唱部分的歌词和内容。安徽花鼓灯分为独唱跟对唱两种形式,演唱跟舞蹈通常是同时进行的,其演唱的内容多样丰富,但主要是见物咏物、见人夸人等,其表演方式为即兴创作,将所见之物和所见之人即兴创作为情歌或者讴歌,然后通过演唱跟舞蹈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安徽花鼓灯演唱的内容素材一般取自于人民的劳作、爱情、亲情等方面。经过数代艺人的传承发展,花鼓灯等歌目前有20多种词曲类型,其中比较出名的词曲有《孟姜女》《伞把子调》《小鼓架子调》等。花鼓灯的历史是悠久的,其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各个时代的特点,其能够反映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人文状况,所以花鼓灯的起源发展史也可以当成一部社会发展史。
三、工业化时代安徽花鼓灯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一)建立安徽花鼓灯艺术三位一体的保护格局
在安徽省淮河中流区域成立花鼓灯艺术文化生态保护区,在凤台、怀远、颍上等三个花鼓灯艺术活跃度较高的区域设立艺术文化生态保护带,然后在一些花鼓灯文化浓郁、花鼓灯艺人较多的区域或村落设立保护点。在保护区、保护带、保护点等地方进行花鼓灯锣鼓乐艺术文化的核实与普查,全面透彻地了解花鼓灯锣鼓乐艺术文化的发展现状,了解其表现形式的数量、表演器具的数量、承继人的数量等等,为花鼓灯文化传承以及保护决策的制定提供具体的数据依据和支撑。除此以外,还要站在全局,整体的角度制定出花鼓灯艺术文化生态保护总体方案,明确相关的保护目标,保护内容,保护措施,保护工作以及相应的惩处制度,确保针对花鼓灯艺术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贯彻全程。最后,要加大对花鼓灯艺术稀有资料、工具、文本、图片的抢救力度,全面、深度、客观地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做好备份工作、修补工作、建档工作以及出版工作。
(二)设立安徽花鼓灯艺术重点保护项目和传承人
将花鼓灯文化艺术中的锣鼓、舞蹈、灯歌等内容划为重点保护项目,积极组织策划花鼓灯艺术创新活动和创新项目。对花鼓灯艺术传承人进行补贴和鼓励,为传承人创造良好的学习環境,大力扶持传承人的文化弘扬工作,通过资金支持或者政策支持的方式帮助传承人开拓传播渠道,拓宽传播路径。在凤台、怀远、颍上等区域设立花鼓灯艺术培训机构和博物馆,将花鼓灯艺术和当地的旅游文化结合起来,打造极具特色的花鼓灯生态艺术村,向游客积极宣传花鼓灯的艺术魅力,邀请旅游的人参与花鼓灯活动,借助他们的力量推广花鼓灯艺术。积极鼓励当地的青少年参加花鼓灯艺术培训,提高花鼓灯艺术表演人员的薪酬待遇,积极为他们创造表演的机会,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活动,扩大安徽花鼓灯艺术活态传承的直径和效应。
(三)加大安徽花鼓灯艺术的研究传播力度
立足于花鼓灯艺术的起源特点分析,其发展过程中融合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气息,其具有的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有机整合阜阳师范学院、淮南师范学院、蚌埠学院3所高校的研究力量,督促并鼓励这三所高校积极开展涉及花鼓灯艺术理论的相关研究,且将研究结论和研究成果整理成相应的教材,将花鼓灯艺术文化课列为专业必修课跟公共文化素质选修课,让花鼓灯艺术从民间走进校园,从野史走进教材,从户外走进课堂。通过教育将涉及花鼓灯演奏的相关内容和知识传授给当地的学生,让学生对花鼓灯艺术有深刻的认知,激发他们对花鼓灯艺术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花鼓灯锣鼓乐文化艺术的代代传承。
四、结语
安徽花鼓灯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人文性,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遭受西方多元文化冲击的时代,想要让安徽花鼓灯艺术文化得到有效传承,高效创新,就必须深入挖掘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内生性资源,把握其艺术精神内核,藉此进行适合于当代人审美趣味的新创造,才可能使安徽花鼓灯艺术焕发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之音乐·舞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88.
[2]于雷,汤雨.怀远揽胜[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
[3]戎龚停.沿淮玩灯人—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花鼓灯演艺群体[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4]支运波.花鼓灯起源诸说及辨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1):22-29.
[5]凤台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凤台县文化局.州来古今(之三)——凤台花鼓灯专辑[Z].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