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彦
内容摘要:世界范围内的汉语学习热潮在近年来不断增强,因而中国传统诗词在国际上有了更高的关注度,针对汉语非母语的学习者的诗词教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以文化模式为切入点,探究中国传统诗词在国际汉语中的教学模式,才能对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提供帮助。本文先从以下几个二语习得的要点文化模式、中介语状态、表达冗余、语言流变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出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基于传统文化进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接着在总体教育理念的选择上,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最终综合两者得出属于中国传统诗词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文化模式 二语习得 国际汉语教育 诗词教学 交际能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上中国不断壮大的“硬实力”,而中国的“软实力”也在逐渐引起世人的注意,其中传统诗词正是“软实力”的重要承载者之一。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国际汉语教育逐渐重视传统诗词的教学,而以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来给中文学习者教授传统诗词,正是整个教学中亟需解决和明确的重要课题。
教学理念素来争论频繁,而脱离本源的争论又无任何意义,因此需要究其本源才能解决种种的争论,即我们的教学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根据纲领性文件《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来看,国际汉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具备汉语交际能力。同时,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目的语交际能力,是否掌握目的语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国际汉语教育中学习者在文化层面的学习不应该成为语言习得的“附属品”,两者的关系应当是相辅相成,在语言中了解文化,在文化中学习语言。该理念是由以下几种要素所共同构建:教学基础概念、跨文化交际因素、总体教学理念、
一.教学基础概念辨析
1.传播传统诗词即是传播中式价值观。从跨文化的角度看,某国的文化模式集中反映了其文化的本质特点,而文化模式是由价值观和信仰构成。因此,传统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也就能反映传统文化乃至于中式价值观的某部分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国际汉语教育视角下的传统诗词教学理念应该与前者们应该是不谋而合的,同时事实上也并不存在一个脱离文化和价值观的纯粹的关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教学活动,在以汉语为载体教授传统诗词的时候,一定是在传达一种我们自身认可的来源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于文化或价值观的关注应当贯穿教学始终,这一点尤为重要。给予更多关于价值观和文化的传递,才能够更完整的将传统诗词的真正精髓传达而出,才不会使学生落入了只“学得”而未能“习得”的教学陷阱,最终影响他们的交际能力的达成。
2.学习者中介语状态和对诗词的习得效果关系密切。作为一个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其中介语状态应该是不断向目的语靠近的,当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与母语者一样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这也就意味着,在初识的阶段,学习者是无法像母语使用者一样使用目的语,而在中介语状态非常明显的状态下进行表达。简而言之,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诗词教学只适用于达到或即将达到HSK高级汉语水平的学习者。
3.教学中存在诸多与诗词本身无关但限制学习者理解诗词的因素。无论学习者在阅读诗词时基于何种语言,都是在依靠业已存在于大脑内的图示对新的知识进行吸收和构建,因此阻碍学习者对诗词进行理解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1、对于汉字的辨识能力不高;2、不适应非母语阅读下语码在大脑中的转换;3、诗词中构建的意象难以与已存在的图示建立联系;4、诗词多采用文学手法,使得其背景信息可能并不清晰。由以上的因素可以看出,教学应当尽可能的将诗词与其自身可能已存在的图示拉近,才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诗词,而不至于使他们难以阅读,进而使其对诗词产生排斥心理。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诗词的长短篇幅并不是限制学习者阅读的障碍,甚至于较长的诗词蕴含有更加完整的背景信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总而言之,为学习者选取的教学诗词应当拾级而上,而不能揠苗助长。
4.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间作为教学对象的矛盾。具体来说应当是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冲突。因为HSK是建立在现代汉语即白话文上的考试,因此我们教学的内容也是以白话文为主,但诗词多是以文言文进行创作,因此在语音上、语法上、形态上都有很大的差别,时间相隔越久差别越大。从这里看,诗词的教学中存在巨大的矛盾:教文言文,就有可能影响白话文的表达和交际能力;不教文言文,诗词是用文言文所写,失去文言文就难以理解。在面对这种矛盾的情况下,教学中就要协调好这一矛盾,既要保证学习到的文言文的量可以让其理解诗词,同时又要防止过多的教授文言文,以至于影响到并不牢固的现代汉语交际能力。
二.总体教育理念的选择
在明确教学中存在的基础概念后,就需要对语言教育理念的两个方向进行选择,进而最终建立起属于传统诗词的教学理念。关于语言教育理念的两个方向,一是东方式的“以教师为中心”,二是西方式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一方面是反映了其自文艺复习以来形成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另一方面则是受到近代兴起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这一教育理念是强调学生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主角”,即知识所蕴含意义的构筑者和运用者而不是理解者和接受者;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则是受东方传统价值观中师道尊严的影响,与“学生为中心”相反,教师是在教学的“主角”,主导着整个课堂的走向,这也就意味着对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有所忽略。此文无意讨论两种教育理念孰高孰低,因为这两种教育理念各有千秋。从其教学效果来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适合于培养交际能力的课程,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更适合于教授语言本体知识的课程。同时,传统诗词本身是一种文學形式,依附于语言本体,但又高于语言本体。从本质上看,教授诗词的原因应当是为了让学生用诗词这个窗口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最终掌握利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非单纯的掌握一首诗或一首词的本体知识,因此应当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
三.诗词教学特点总结
综合以上的教育理念和基础概念,可以总结出实际的诗词教学应当具备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诗词的价值观应当与教学目的相贴合。由于中华传统文化素有“中庸”的观念,在讨论“忠君爱国”这一传统价值观的时候,既可以在辛弃疾的词中找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对这一价值观的反思,又能在陆游的诗中寻得“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对这一价值观的坚持,当这两首作品给学习者一同呈现之时,那些不甚了解中国这一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很容易产生困惑。因此,在教学之时,应当选择同属一个价值观指向的诗词进行教学,以免学习者产生文化层面的不解。
2.教学诗词中的文化元素应当清晰明确。一方面,学习者在将大脑中的图示与诗词意义建立联系的过程中,典型的中式文化元素有助于学习者这一联系的迅速建立;另一方面,中式文化元素中自然会带有中式价值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传达中式价值观,而不会出现脱离语言的生硬的价值观传达。
3.教学诗词中教授的语法应当以务实为原则。既然教授诗词的目的为学习者的交际能力,那诗词中涉及到的许多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并不与现实中的交际能力挂钩,甚至于过多的接触该类语法会造成学生在日常中产生偏误,因此应当要选取不会妨碍学生表达的语法进行教学。在具体教授诗词之时,应当尽量避免那种与现代汉语语法相似却又有所不同的语法点,以免学生混淆,反而选取与现代汉语相去甚远的语法表达,因其界限分明,让学生在日后的使用中不易混淆。而遇到必然面对的语法点,则应当进行着重教学和练习,将两者进行区分。
4.教学诗词的阅读模式应当贴合交际能力。针对诗词阅读而言,学习者必定要通过了解背景知识、借助母语阅读等的阅读策略才能了解其中的含义,同时其背后的文化含义、价值观并不只流于表面的文化元素,更多的潜在作者使用的文学手法之中。教学的阅读模式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泛读,二是精读,泛读并不能将其中的价值观从文学手法背后剖析出来,而精读则可以做到,因此诗词的教学应当选择精读作为教学的阅读模式,从而帮助学习者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进而在日后的交际中使用。
5.学习者应当已达到或即将达到新HSK六级水平。根据《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中订立的新HSK六级的水平,已达到六级水平的学习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轻松理解接收到的汉语信息,并用汉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就意味着达到这一层次的学生利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已经基本具备,其中介语状态与目的语的距离并不遥远,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不足以从结构上改变其中介语状态。因此,在达到已达到六级水平的学习者中教授传统诗词,才能在传递文化和价值观的同时,不对已经具备的交际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从中归纳出这一属于传统诗词的教学理念:应当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且基于传统文化进行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依据这一教学理念,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在学习传统诗词之时,将语言和价值观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会使所学知识成为空中楼阁,进而更好的了解和接受当代中国和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矯福軍,楊雪琪.文化因素對二語習得過程中語言錯誤的影響[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9,40(11):42-46.
[2]朱永平.繼承與發展:趙元任漢語教學理念與普林斯頓模式——對外漢語教學之普林斯頓模式探討之三[J].國際漢語教学,2012(01):117-125+211.
[3]陳放.目的語習得中“中國文化自信”路徑選擇論析[J].延邊教学學院學報,2019,33(06):89-91.
[4]楊文惠.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沖突[J].中國教師,2007(S1):164-165.
[5]周桐.文化沖突對二語習得的影響[J].現代交際,2019(09):214+213.
[6]房定堅,禹昱.淺論二語習得中的意象[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100-103.
[7]田園詩.培養漢語習得者隱喻思維能力的教學方法研究[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4(03):104-105.
(作者單位:澳门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