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少英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革,当代初中生成长过程中面对的诱惑也随之不断增多,从80年代的游戏厅,到90年代的互联网,无一不在“侵袭”着初中生的成长。在这一错综复杂的环境背景下,教师作为初中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领路人”,对优化初中学校育人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影响初中教师素质的“师德”出发,思考未来初中教育中能够凭借师德感化学生的举措,希望能对优化初中学校的育人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师德;初中;育人质量;提升策略
“教不严,师之惰。”自古以来我国便有从师、尚学的传统,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来源,更是学生们待人、处事的学习对象,教师的品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品行,所以,“择良师而从之”是我国从古至今的教育理念。虽然随着时代的更迭,教育的内容、侧重点发生了转变,但是教师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从未改变,教师的品德也一直是影响学校育人效果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从以往初中工作经验出发,思考在未来初中教育过程中用师德感化学生的举措,希望能对初中学校育人质量的优化有所帮助。
一、创造育人环境,营造德育氛围
学生大部分时间身处校园之中,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和教师应贴合初中学生成长的需求,为其营造良好的师德教育氛围,使其能够积累做人的经验和道理,實现提高学校育人质量的目标。
在创设良好育人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将德育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引导,以此实现用师德感化学生的目标。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校园中常见的景观、植物,通过布置主题绿化的方式,将师德故事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点滴中汲取德育的内容,以此提高育人的质量;利用校园中的“宣传板”“广播站”等,为学生们整理、播报德育故事、德育理论,强化学生对初中德育知识的理解,凭借德育环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凸显师德对育人质量的影响。
二、加强师德教育,树立德育标杆
育人工作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努力,所以,学校应重视对教师群体的师德培养,树立德育教育的标杆,为学生得到更好的德育教育奠定基础。强化教师师德,提高师德对学生的感染力,我认为学校应做到两个方面:
1. 让教师成为组织者
受传统德育教育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师常常忽视了自身师德的培育,影响了初中生德育教育的效果。因而在育人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及教师都应明确自己在提高师德、强化学校育人质量中的地位,将更多创新精神、生活化育人思想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成为出色的育人活动组织者,丰富德育课程内容,实现用师德感化学生的目标。比如,在教师接受师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校内研究、课题调研等方式提高教师对“师德”内容的理解和认知,为其投身育人工作打下思想基础;其次,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开展再教育课程、“师德”交流会等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地提高自身师德能力,打造更丰富、多元的德育课程,提高用师德感化学生的效果。
2. 教师要坚持不懈
要达成用师德感化学生的德育教育目标,教师也应坚定自己的信念,将师德持之以恒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强化学生对初中德育知识的理解,提高育人的质量。比如,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将迎接“中考”的挑战,导致很多教师在这一时点会为中考“让行”,忽视了德育教育,使学生出现“成绩大于德育”的错觉,为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行为习惯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规避外界因素对德育教育的影响,将更多富含师德影响的教育举措实施于日常教学中,以此收获更好的育人效果,凸显师德的作用。
三、设立德育目标,彰显德育成效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适合的德育目标,阶段性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为达成用师德感化学生的目标奠定基础。
首先,教师应从以往的经验出发,思考工作中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优化举措。比如,以往造成用师德感化学生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师德的理解、接受程度有限所导致的,所以在未来育人过程中,教师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师德的影响,以此收获更好的育人效果。
其次,在明确了学校德育目标之后,教师也应从学校的现状出发,制定阶段性的感化教育目标,规避以往目标过于远大、实用性不强的弊端,通过“摸得到、够得着”的目标督促育人工作的有效落实。比如,教师可以将感化目标制定为“帮助学生感受师德”,通过各种具象化的举措(如角色演绎、情景剧等),让学生们有切身的感受;然后,教师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目标,将侧重点放在“生活化德育”层面,将德育与生活中的案例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对师德的感悟奠定基础;在达成上述目标后,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将对师德的理解、感悟践行到日常生活中,以此提高育人质量,凸显师德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四、开展活动,丰富德育课程
初中阶段作为学生身体、思维、心理成长的活跃时期,如果想收获更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应把握学生的性格特征,为学生组织更多的德育教育活动,让学生对德育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继而凸显师德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1. 举办德育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域的优势,充分利用校园资源,组织大量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和谐、灵动的氛围中汲取教育的营养。
两季组织运动会,每两个月组织读书会、科技节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升华育人效果。在组织上述活动时,教师可邀请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志愿者的服务中,让学生通过奉献感悟师德。
其次,应充分地与社会相关部门、机构进行联合,组织学生深入养老院、消防队等机构,开展“九九送关爱”“我是小小消防员”等德育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深化德育内容,提高育人质量。
2. 创新活动过程
在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的同时,教师还应对活动的流程、内容进行相应的完善、创新,确保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有所收获,进而提升育人质量。比如,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就应与校外对口单位进行深入沟通,完善活动的各项流程,规避可能存在的不足,针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完善活动流程,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汲取更多德育知识,收获更多的感悟。
五、建设德育课堂,加强德育渗透
课堂是引导学生成才的主阵地,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阵地的作用,打造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德育课堂,将科学、系统的德育知识、理念灌输给学生,以此收获更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首先,教师们应转变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观念,将“互动”思维渗透到德育课堂中,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表述自己对德育知识的看法,在和谐的氛围中升华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尝试将教育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设定的主题构建专题德育课堂,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提高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德育课程进行分析,提出原有德育课堂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的方法,以此助力德育课堂的发展。
其次,教师应尝试将更多创新的举措融入德育课堂中,升华学生对教育、对学习创新的理解,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行为观念。比如,教师可以尝试将“矛盾教学法”应用到德育课堂中,从学生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德育案例入手,分析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事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矛盾”事件,引导学生对事件中蕴含的道理展开辨析,以此调动学生们对德育问题的深刻理解。
六、注重亲身体验,实践德育教学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或多或少地蕴含着德育的内容,所以,针对这一德育教育特性,教师应尝试将“实践”的思维渗透到德育教育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收获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将德育内容更好地践行下去。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生活中的德育实践”为主题的情境模拟小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色出发,演绎不同的生活场景,做出不同的举止反馈,以此收获更好的德育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对学生体验的结果进行评判、分析,整理学生行为举止中存在的問题,提出相应的解决、优化建议,深化学生对师德、德育的感悟。
综上所述,随着初中学生教育研究的逐步推进,将师德化身为教育的有力“武器”,凭借师德的力量感化学生,使其摆脱成长的烦恼,这是学生成长中选择正确的成长道路、提高学校育人质量的必然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