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M型高血压

2020-12-28 02:28:42仲姝妤徐新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6期
关键词:精神压力儿茶酚胺心理压力

仲姝妤,徐新娟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0 引言

全球化和社会化的迅速发展使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精神压力和社会心理问题。联合国报告相关研究指出,世界正在逐渐成为一个充满精神压力和情绪紧张的世界[1]。近年来,关于情绪障碍、精神压力,职业压力和心理压力的国内报道不断增加。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和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精神压力问题变得越来越普遍和持续存在,不仅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诸如精神疾病,自杀和劳累过度死亡之类的问题,也与诸如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癌症以及其他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长寿的系统疾病密切相关[2]。

心血管疾病作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我国心血管疾病占整体死亡原因构成的40.7%[3],其中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为高血压,中国成人高血压粗患病率为23.33%,目前中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经达到2.7亿[4]。研究发现,当人体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愤怒等心理应激状态时,其动脉血压也会一过性升高,同时高血压的发病率可显著提高[5]。2007年,一项来自英国学者的研究中发现,让受试者回忆另其愤怒或伤心的事件,受试者出现可不同程度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症状,且外周血管总阻力明显增高。故焦虑情绪及精神压力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譬如对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中心动脉压及 RAAS系统等多方面的影响,也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对于我们以后临床工作中预防和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精神压力高反应性高血压概述

精神压力高反应性高血压( Mental stress- caused hypertension),又称 “M型高血压”,这一概念首次是由日本鸟取大学医学部第一内科的渡部雅史、滨田纪宏、太田原显等研究学者提出。他们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研究,证实了精神压力及长期精神紧张及不良情绪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密切相关[6-7],他们通过研究指出:焦虑的情绪和精神应激会引起血中儿茶酚胺及皮质醇激素水平上升[8],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增加血管外周阻力,故而增高血压。由此提出了“精神压力高反应性高血压”这一定义及诊断标准。

2 M型高血压发生的相关机制

2.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HPA轴)激活

长期的焦虑情绪障碍和精神压力刺激下丘脑合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和血管加压素(AVP),CRH作用于垂体前叶促进皮质类固醇(ACTH)的释放并进入目标腺-肾上腺。同时,AVP可以与CRH协同促进ACTH分泌,从而促进糖皮质激素(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在H PA轴的调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慢性应激状态下,皮质醇水平也会长期偏高[9]。

糖皮质激素(GC)升高血压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糖皮质激素通过增加苯乙醇胺N -甲基转移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的活性以此来增高血浆中肾上腺素水平。其二,糖皮质激素通过影响肾上腺素-α受体的表达来增强儿茶酚胺类的作用效果来升高血压。其三,糖皮质激素还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缓激肽、5-羟色胺、组织胺的合成[10],引起血管收缩随后使血压升高,同时,糖皮质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可血容量,从而使血压升高。

2.2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SAM)激活

长时间的焦虑和沮丧以及心理压力会导致交感神经基线上调[11,12],这更容易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并激活SAM系统以增加儿茶酚胺释放。Cannon(1929)发现许多心理压力刺激和长期不良情绪障碍会刺激交感神经并刺激肾上腺髓质释放大量升高血压的体液因子,后来研究人员VonEuler(1954)证实这些体液因素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导致血压升高的机制是多方面的:首先,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以收缩小动脉,增加外周阻力,从而增加舒张压;第二,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后,可以收缩全身静脉,增加血液回流量,从而增加收缩压;第三,交感神经系统通过激发心脏β受体而被激活,从而增强正性肌力作用,从而增加心输出量;第四,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后,RASS系统的激活导致肾血流量减少,钠和水潴留增加,血容量增加以及高血压增加。

2.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激活

当心理压力和焦虑之类的负面情绪长时间作用于人体时,它们可以刺激大脑皮层兴奋交感神经,从而直接和间接激活RASS系统[13,14]。RAAS系统可能具有以下升高血压的机制:第一,RAAS系统是调节肾脏和心血管系统功能的主要系统,在维持人体动脉血压和体液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血管紧张素II(AngII)是系统中的关键因素。它刺激肾上腺分泌醛固酮,从而增加钠和水的重吸收,导致钠和水的潴留,进而增加血容量,从而增加血压[15];第二,血管紧张素II也可以通过促进血管增生来增加血管壁和直径[16],并上调血管的血管紧张素受体,从而增加其对交感神经的敏感性;第三,血管紧张素可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增加交感神经冲动的释放,并直接引起血管收缩,从而升高血压。

2.4高血压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关于精神压力、心理应激及焦虑情绪等方面与高血压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生物学基因领域。作为调节张力和适应能力的关键激素,GC可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结合,从而增加血管收缩物质的释放[17-18]。刘宝英、Shihao Lin等学者发现GR基因多态性亦与高血压相关[19]。 通过与GR结合来调节血压,GC还可以增强儿茶酚胺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β-肾上腺素受体(β2-AR)的敏感性,从而提高血压。研究发现,β1-AR,β2-AR,β3-AR等可能与高血压有关,而β2-AR基因与高血压最相关[20]。荟萃分析和于善发的发现表明,β2-AR-46,β2-AR-27多态性与高血压有关,但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Virtanen[21]等学者发现,长期的紧张和反复的心理压力以及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焦虑和抑郁)都是高血压发生和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国内学者姜素琴认为,心理压力和情绪障碍可以使人们的血压升高,尤其是高血压患者,血压更为明显[22-24]。中国一些学者认为,精神和心理因素也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因素之一[25]。国内研究学者肖日央认为,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可以通过激活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从而增加血管活性儿茶酚胺的释放,从而增加外周血管和血压[26]。

3.2 日本鸟取大学医学部的研究学者渡部雅史、滨田纪宏、太田原显等选取了25-74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通过一系列相关测试,例如心理算术压力测试和运动,得出结论,在心理应激及焦虑情绪刺激下,患者的血压、心率、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都有不同程度增高,而且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升高和收缩压的升高明显。由此提出了精神压力高反应性高血压的概念及诊断标准,并通过实验数据表明抗焦虑药物坦度螺酮、奥沙唑仑较单纯降压药更能有效的改善此类高血压患者的各项指标。

3.3 研究学者徐淑华[27]认为,长期伴有焦虑及紧张情绪的人群,血中儿茶酚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等缩血管物质的水平较正常人偏高,继而容易导致血压增高。一些国外学者[28,29]认为,由于心理压力或不良情绪而导致情绪障碍的人常常伴随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升高,更容易导致血压升高。

3.4 国内学者王树娟和崔建国[30]认为,血压变异性( BPV)作为血压水平监测参数可以更好地反映血压全天的总体水平、昼夜的波动情况及变化规律[31],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伴有焦虑情绪或心理应激的高血压患者的24小时收缩压标准偏差,动脉收缩压标准偏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偏差和夜间舒张压标准偏差显着增加[32],并且,随着焦虑程度的增加,BPV也随之增加而显着增加[33],主要以收缩压的波动为主。收缩压是流动的血液对动脉管壁形成的侧压力,因此,伴有焦虑的患者其动脉管壁承受更大的压力,管壁损伤的危险性更大。KAYANO[34]等研究表明,控制焦虑、抑郁等情绪或改善心里应激状况可显著影响夜间BPV。诸如焦虑和抑郁之类的不良情绪失调或影响压力变化的精神压力的可能机制如下:首先,精神压力或焦虑会降低压力反射的敏感性[35],这是血压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动脉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血压变异性增加[36]。其次,焦虑和抑郁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植物神经的正常昼夜节律,而血压的昼夜变化受植物神经调节,这可能是焦虑和抑郁导致血压变异性增加的原因之一[37]。第三,焦虑和心理压力会导致血压通过RASS系统上升,从而影响BPV。此外,焦虑和抑郁还会通过影响睡眠,体重指数和服用降压药来影响血压波动[38-40]。

3.5 陈瑛、李文波、段书、肖晶[41]等研究学者通过大量研究证实,在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情绪患者中,抗焦虑药与常规降压药合用,降压作用比单纯使用降压药更为明显[42],同时可以更好地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情绪。

4 挑战与展望

高血压为多种综合因素所致疾病,目前相关研究及报道均表明焦虑情绪及精神压力、心理应激是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43,44]。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精神压力与心理应激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其实阶段所起的作用较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更大。动物实验资料证实,心理应激及情绪过度紧张、焦虑可以引起高血压病。在临床上,过大的精神压力与不良的情绪障碍已成为诱发高血压病的重要因素,比如紧张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符合负荷,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高血压有着密切的关系[45,46]。因此,对精神压力及心理应激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的研究,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有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工作习惯,更重要的是,它将对我们医务人员今后临床工作中预防和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精神压力儿茶酚胺心理压力
愈抑郁愈愤怒?特质愤怒对抑郁的作用
不同麻醉方法对上腹部手术围术期儿茶酚胺的影响研究
Detecting liars wisely
一张图就能自测精神压力?
警察心理压力现状及应对策略
消防员心理压力状况调查
液相色谱串联电化学检测器测定人体血浆和尿液儿茶酚胺浓度
外源性棕榈酸减轻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II共同介导的大鼠乳鼠心肌细胞损伤机制的初步探讨
通过图片看内心
解除孩子心理压力的五把钥匙
心理与健康(2004年9期)2004-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