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云,徐晓梅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2.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 临沂)
徐晓梅主任医师从事消化系统临床工作三十余年,经验丰富,尤善于治疗脾胃病。强调脾虚、水湿、瘀滞可引发脾胃病。其中脾虚是脾胃病发生的关键。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有所感悟,现通过徐晓梅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的案例,探讨其临证用药的经验。
本病临床上表现为中上腹胀、灼痛,嗳气,恶心、反酸等症状[1]。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中胃脘痛、嘈杂、吞酸、痞满等范畴。徐主任认为,脾胃虚弱为本病发生的内因,水湿、瘀滞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必然结果。治宜健脾化湿、理气活血。临证喜用茯苓、白术、党参健脾益胃,砂仁、白蔻仁、半夏化湿和胃,木香、陈皮、丹参等理气散瘀,收效显著。
王某,女,31岁,已婚,职工,平素偏食生冷、瓜果,近2年来,时常感胃脘部冷痛,痛处固定,疼痛时喜用手按压,偶伴胃脘部胀满、纳差,时感疲倦乏力,进食生冷后大便稀溏,日3次,小便清长。于2018年6月4日来诊。舌淡胖,苔白厚,有齿痕,脉沉细紧。查体: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HP(—)。诊断:胃脘痛。证属脾胃虚寒,兼水湿瘀滞。处方:黄芪20g、党参20g、茯苓15g、白术12g、桂枝10g、干姜10g、半夏10g、陈皮10g、厚朴10g、砂仁6g(后下)、丹参10g、甘草6g。7剂,水煎服。6月11日二诊:患者诉胃脘部冷痛发作次数减少,偶有胃脘部痞胀,纳可,大便成型,日一次,小便正常,舌淡胖,苔白,脉沉。上方继服15剂。6月26日来诊,患者诸证消失。
按:患者平素偏食生冷、瓜果之品,日久损伤脾阳,脾阳虚则温化失常,致水湿内生,阻于中焦,引发本病。《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也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方中以黄芪、党参甘温益气补中虚,桂枝辛甘温热,合干姜温中助阳,茯苓、白术、半夏健脾化湿和中,陈皮、厚朴理脾胃气机,丹参化瘀滞,甘草调和诸药,使水湿瘀滞得除,脾胃得温。药不在多,也不在奇,药证相合,故可获良效。
本病患者临床上表现为节律性、周期性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反酸、烧心等症状。祖国医学中并没有消化性溃疡的病名,大多都以临床症状命名。属于中医“胃脘痛”、“嘈杂”等病范畴[2]。徐主任认为,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水湿内生,日久化瘀入络,最终脾虚、水湿、瘀滞相兼发病。临床治疗上仍以健脾益胃为主,辅以祛湿、化瘀等治疗方法。临证健脾益气常用黄芪、党参、白术等,祛湿常用半夏、砂仁、白扁豆等,化瘀滞常用丹参、乳香等。
陈某,男,45岁,已婚。因“胃脘部疼痛、反酸3月余。”于2018年7月20日来诊,患者诉近2月来感上腹部疼痛,空腹时明显,进食后缓解,伴有反酸、吐清水,不欲饮食,平素怕冷。舌红,有齿痕,苔白厚,脉沉紧。查体:胃脘部轻压痛。钡餐示:胃窦部可见椭圆形龛影,胃镜示:胃窦部溃疡,HP(-)。诊断:胃脘痛。证属脾胃虚寒,水湿瘀滞。处方:党参15g、白勺15g、茯苓15g、白术12g、桂枝15g、干姜6g、半夏12g、陈皮10g、乌贼骨20g、煅瓦楞子20g、丹参10g、甘草6g。7剂,水煎服。7月27日二诊:患者症状较前减轻,纳可,舌红,苔白,脉沉。上方继服15剂。8月12日来诊,患者诉无明显不适。
按: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水湿阻于中焦,日久入络,致生本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说明脾胃功能失常会内生水湿。《素问·宣明五气》“五脏所恶……脾恶湿”,也说明水湿致病时要重视温中健脾。方中党参益气健脾,桂枝、干姜温中助茯苓、白术、半夏化湿和中,白芍敛阴缓急,合桂枝调和营卫,合甘草酸甘益胃阴,乌贼骨、煅瓦楞子制酸止痛,陈皮调理脾胃气机,胃病久发,必有瘀滞,故以丹参来活血化瘀滞。诸药合用,使水湿瘀滞得去,脾胃得健,药证相合,疗效显著。
肠易激综合征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性状的改变等[3]。属于中医学中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徐主任认为,脾虚是本病发生的内在原因,水湿、瘀滞是本病发生的外在因素。治宜健脾为主,佐以化湿、散瘀等法。临证喜用白术、茯苓健脾,泽泻、猪苓除湿,丹参、川芎化瘀,可获良效。
李某,女,56岁,因“反复腹泻2年余”于2018年9月4日来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每日4—5次,大便稀溏,伴有腹部隐痛,纳差。舌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大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X线钡剂灌肠示:结肠有激惹征。诊断为:泄泻,证属脾胃虚弱,水湿瘀滞证。处方:炙黄芪20g、党参20g、茯苓15g、升麻6g、柴胡10g、白术15g、半夏12g、防风6g、泽泻10g、桂枝10g、陈皮10g、白芍20g、丹参6g、甘草6g。7剂,水煎服。9月11日二诊:诉大便次数较前减少,纳可,舌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脉濡。继服上方15剂。9月26日来诊,患者大便正常,无腹痛。
按:患者年龄偏大,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湿内生,下注大肠则大便稀溏,湿困脾胃则纳差,日久化瘀,则腹部隐痛。方中黄芪、党参益气补中,茯苓、白术、泽泻、半夏健脾化湿,桂枝辛甘温热,可助祛湿之功,陈皮调理脾胃气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以党参配升麻、柴胡升脾阳除湿止泻。防风香可舒脾,风能胜湿,可祛湿醒脾。白芍、甘草缓急止痛,敛营阴,桂枝合甘草亦可辛甘化阳以温中阳,佐以少量丹参除瘀滞。诸药合用,使脾胃得健,湿滞得除。
功能性消化不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主要症状有,餐后早饱,腹胀,腹泻,反酸,烧心等[4]。具有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的特点,临床上以西医治疗为主。近年来,中医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徐主任认为,脾虚乃脾胃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内因,治疗脾胃病当以健脾益胃为先。水湿、瘀滞乃脾胃病迁延难愈的外因,治疗当祛湿化瘀以去外邪,最后再疏调脾胃气机。临床上喜用黄芪、茯苓等健脾益胃,砂仁、白豆蔻化湿和胃,丹参,郁金活血化瘀滞,柴胡,陈皮,厚朴调节脾胃气机,往往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李某,女,54岁,因“胃脘部胀满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5天”于2018年7月16日来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胀满,口中黏涎多,无反酸、烧心,无腹痛腹泻,大便正常,纳、眠差。舌淡,苔白,脉沉弱。平素怕冷。电子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Hp(—)。诊断为:痞满,证属脾胃虚弱,寒湿内阻。处方:黄芪20g、党参20g、茯苓15g、桂枝10g、白芍15g、白术15g、柴胡12g、陈皮15g、厚朴10g、半夏12g、砂仁6g、丹参10g、枳壳10g、甘草10g。7剂,水煎服。7月23日二诊,诉胃脘部胀满较前明显好转,口中仍有少许黏涎,舌淡,苔白,脉沉。上方去继服15剂。8月7日来诊诉无胃脘部胀满,纳眠可,二便调。
按:患者年过半百,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失常,故而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当中黄芪,党参益气补中,茯苓,白术,桂枝健脾化湿,柴胡、陈皮、厚朴、枳壳疏调中焦气机,白芍敛阴柔肝益脾胃,半夏、砂仁化湿和胃。患者病程较长,予郁金活血化瘀滞。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祛邪和胃,调畅气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