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样态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困境与优化路径探析

2020-12-27 01:05梁秀秀
关键词:样态教师队伍价值观

梁秀秀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茂名 525200)

高校思政教育是大学生立德树人的基本保障,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需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建设水平,多角度、全方位完善大学生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念。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全媒体样态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时代性的要求。如何在优化融合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的思政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思政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互联网思维和自主意识的双重影响下,大学生对高校思政教育者的要求呈现出个性鲜明、针对性强等特点。因此,教师队伍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当前发展的时代特征,走出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困境,为进一步发展寻求有效的优化路径。

一、全媒体样态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优势

随着全媒体样态在高校教育中的渗透与融合,思政教育的发展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当前社会发展形势来看,全媒体与高校教育的融合不仅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同时也为知识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为高效的学习之路。作为学生思想观念的基础保障,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不仅要维护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同时还应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辩证地应用现代化手段和全媒体思维方式,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完善。

(一)丰富理论内涵,加强知识融合

从教学目标来看,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人内在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其核心教学理念是为社会输送“全智、全能、全德”型优秀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要坚守社会发展的政治路线,以发展的眼光对全媒体样态进行甄别与融合,以满足高校思政教育的现代化发展需求。一方面,全媒体样态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当代高校学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如何在个人发展中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是高校思政教育需要突破的重点。在多元化的国际性大融合中,高校思政教育需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规划的价值引导,从高校学生的时代认知出发,通过科学性、前沿性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1]。另一方面,全媒体样态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与其他知识间的交叉与融合。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共性引导环节,还应注重学生在大环境中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因此,加强思政与其他知识的有效融合,以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对思政教育进行革新与优化,强化学生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是高校思政教育在全媒体样态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求。

(二)拓宽传播途径,实现知识共享

在全媒体样态下,信息技术的引入有效地拓宽了教育传播的途径。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不再局限于教师的主观引导,还可从多媒体手段上获取更为前沿、科学的思政教育知识和理念。首先,从教育目的来看,多渠道的传播途径不仅扩大了价值观传播范围,同时也肩负着监督和纠正错误思想的现实作用。全民参与的信息时代不仅对社会思政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拓宽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范围。大学生在进行人格塑造和价值观洗涤时,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引导和监督。其次,从教学对象来看,在多渠道的传播过程中,学生既是思政教育的传播受体,同时也是价值观再次传播的主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全媒体的主动扩张性和急速传播性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多向发展。通过教学过程中话语权的转变和“人本性”的主观需求,全媒体样态下的高校思政教育会促使学生完成自我验证的过程。再次,从教学形式来看,全媒体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知识的跨地域、跨时空传播。这种多渠道的知识传播不仅为思政教育的发展延续了生命,同时也以公开正面的形象实现了全球化知识共享。如《学习强国》的教育平台,即以全媒体样态为载体进行思政教育的成功载体。

(三)革新教学方法,创建新型平台

首先,在教学方法的革新上,全媒体时代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现实推动作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改变了师生之间的传统角色,学生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验证,提升了思维扩散和整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对信息的真伪需要进行独立的鉴别和准确的判断[2]。其次,在教育平台的创建上,全媒体样态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随着全媒体形式的深化应用,学生在进行价值观塑造时有了参考和对比的多样化平台,其通过互联网络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进行自主分析和探究,然后在甄别和求真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并非削弱了传统意义上的思政教育平台的价值,而是促使教师形成现代化教学观的一个反推机制。

(四)开阔教育视野,完善理论体系

全媒体样态下的高校思政教育不仅开阔了师生的教育视野,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思想政治理论体系。首先,在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时代引起的中西思想政治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视野,从而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化意识形态下进一步完善。其次,全媒体样态的扩展提升了教师自身的师德素养,教育者需从更高层次的思政理念入手去引导互联网时代下的学生个体,通过较强的信息资源感知力来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最后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印证和反思。再次,全媒体样态不仅更新了思政教育的陈旧内容,将当下社会现实从思辨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时也大大满足了学生想要“睁眼看世界”的内在需求。通过自发地学习和探索,以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辨识和整合,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步骤。

二、全媒体样态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困境

面对现代技术的多元化、全方位、及时性等特点,高校思政教育者需尽快转变教学理念,主动与互联网技术进行交融与互动[2]。但由于高校思政教育对全媒体样态认识不足、全球化和信息化意识不强、教师队伍现代化视野较窄、传统意识形态陈旧保守及知识壁垒观念严重,从而降低了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靠拢意识。

(一)教学理念固化单一,融合性意识低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文化的普及和覆盖对高校大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冲击。因此,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时,社会主义传统价值观念与学生的现代化思维出现一定程度的对冲。究其原因,高校思政教育无法对全媒体样态进行理性融合与对接,在发展过程中处于孤立的地位。首先,高校思政教育的理念固化单一,把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局限于思想和政治两个部分,认为学生只要明确“四信”,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即可实现人生价值,而对于时代的发展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排斥心理,无法理性认识社会进步背景下的时代需求。对于现代大学生而言,这种保守的思政教育理念严重影响其个性化发展,教学与实践之间出现了价值观转化的危机。其次,思政教育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教师在传播部分传统美德时所采用的教学内容无法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因此教学成果效果不佳[3]。在进行价值引导的过程中,教师无法从学生当前的身心发展与个性需求入手,专注于高尚道德的理论性培养,忽视了学生当下所面临的价值观困境,因此难以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科学性引导潮流。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高校思政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性意识低,对于全媒体样态的发展优势认识不足,割裂了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发展意识和融合意识。

(二)师资队伍观念陈旧,信息化意识低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队伍承担着引导正确价值观念、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的关键作用,教师队伍的师德素养直接影响了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果。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思政教育教师队伍面临着教学方法落后、理论水平偏低、教学观念陈旧等方面的转型困境。首先,从教学方法来看,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用线下全覆盖的传统课堂讲解模式,对于学生个别问题的出现,采用单独交谈法或讨论法等形式对受体进行思政价值观的纠正和重塑。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但部分学生对于区别对待的方式存在抵触情绪。其次,从理论水平来看,部分师资队伍的理论思想水平有待提高,尤其缺乏敏锐的思政警觉性,对于复杂多变的社会政治现状,很多教师无法从专业性的理论角度进行解读和教学,从而与思政教育的受众需求形成知识断层[4]。最后,从师资队伍的观念来看,大部分教师对于全媒体样态的高速发展现状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和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队伍的信息思辨力较弱,对于丰富的数据资源或偏听偏信,或充耳不闻,因此,在高校教育发展中,教师队伍要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便捷的互联网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教学方法形式孤立,多元化意识低

随着全媒体样态在高校教育中的大力扩展,各学科教学方法的革新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类的传统课堂,如何融合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较快顺应教学需求的关键所在。在传统思政教学模式中,教、学、践三位一体的主导者都是思政教师,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从教的方面来看,教师固守理论教材上的条条框框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构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传达和统一,但同时也制约了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和独立探究的兴趣。其次,从学的方面来看,全媒体技术的发展已完全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广泛便捷的互联网技术不仅为学习提供了多样化资源,同时也大大开阔了学生视野,而教师单一化的书本教学模式和谈话教育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再次,从实践方面来看,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立意高远、脱离现实,很多陈旧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没有实践意义,因此很难落到实处。如在培养学生对国家集体的奉献精神时,可适当缩小为对自身事业和个人家庭的奉献范围,明确学生的实践方向。综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的多元化意识淡薄使教学方法陷入孤立状态,学生视野窄小,极易在全球化思潮下造成价值观偏差。

(四)教学主体意志薄弱,网辨力意识低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学主体的最终目标是对人本身的培养和塑造,因此,意志力的参与贯穿了整个教学的始终。在全媒体样态大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主体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逐渐暴露了一些隐性问题。一方面,教师队伍的理论意识薄弱,受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冲击较大。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意识形态的偏离,对于传统价值观念提出本质上的质疑,这种意识形态转变的主要是由于自身理论水平的不足及意志力薄弱所引起的,教师对于网络传播的辨识力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身心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造成了意识薄弱的现状。很多大学生虽然人生阅历浅、社会经验缺乏,但在全媒体样态下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价值观念,其自主意识较强,在思想上过于追求自主性和多元性,对于社会发展和政治观念的参与度较低,缺乏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感。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要实现创新,教学主体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的个人意志,不断提升其网络辨识力。

三、全媒体样态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化路径

全媒体样态的发展是时代进步的显性标志,在客观上推动了高校教育的现代化完善与创新过程。高校思政教育应从时代背景出发,深入探究当前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出发,在理念、教学及环境等方面与全媒体样态进行有效融合和互促发展。

(一)主动寻求内在联系,创建新型教育平台

高校思政教育的本质是研究人的成长历程,实现人格的教化作用。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全媒体样态的大背景,从专业性质与教学环境中主动寻求高校思政教育和现代媒体技术的内在联系。首先,全媒体样态下的全球化传播有益于促进思政教育的理念更新和内容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建新型教育平台,教师根据学生现阶段的成长需求,将高校思政教育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线上传播和部分覆盖。其次,要想在全媒体样态下实现思政教育的长远发展,高校需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创新,丰富其深层内涵。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于新兴文化的兴趣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教育需从网络文化的传播入手,将科学健康的价值观念进行内涵创新,保障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正确认知。再次,创建新型教育平台是高校思政教育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一步。这种教育平台的设定大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学习中的占比,学生可通过手机或电脑等便捷性终端进行及时性的学习和探究,大大提高了全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同时,思政教育平台的设定还需加强与现代网络思想的融合,如新闻媒体中的事件评论,教育者应及时从大学生的评论内容把握其思想价值观念,有针对对性地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和人格完善。

(二)正面弘扬价值理念,推动思政优化发展

在优化思政教育时,高校要树立现代化思政教育产品意识,通过全媒体的传播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正面弘扬。首先,创新思政教学理念。在多元化背景和互联网思维的双重要求下,思政教育要大胆融合学生所认可的现代化价值观念,取其精华之处,将传统价值观念与新文化思潮进行有效结合。如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塑造,在国庆阅兵期间,全媒体技术贯穿了整个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学生通过在线观看多角度地见证了国力的强大,这种直观的思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缓解了新青年当前的信仰危机。其次,创造思政教育产品。在大学教育过程中,互联网技术已成为课堂资源的重要补充渠道,但因其信息量大、来源复杂,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引入阶段需进行严格的产品把控和知识筛选,将有益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正面信息进行大力弘扬。再次,及时公开社会问题,提升学生的独立反思能力与警戒意识。如党中央在对社会突发事件进行实时的跟踪报道,这种开放性的思政教育迎合了新时代青年的发展需求,使学生从国家政治的高度进行价值观评定,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多方信息的融合与辨别,逐渐明确主流价值观念的现实意义[5]。

(三)提升教师现代意识,加强信息技术融合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科学全面地认识教育发展的规律性,就必须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尤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思政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教育本身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首先,要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政修养水平,加大教师队伍思政教育的培训力度,从坚定理想信念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对教师进行思想意识强化[6],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培育人才,完善学生人格。其次,要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意识。对于全球性意识形态的冲击,教师要以现代化的思维模式去引导和关怀学生个体。同时,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师生教育模式,以现代化的平等姿态去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从而健康成长。再次,提升教师队伍技术融合的能力。当代大学生的日常活动基本聚集于整个互联网络,这种新技术带来的教学困境使教育信息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提升教师队伍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融合能力,是有效满足学生需求并同时进行思政教育的必然选择。

(四)改善高校育人环境,重视学生自主意识

校园环境是高校教学资源与文化内涵的综合表现形式,它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精神风貌的转变具有重要影响。首先,高校要构建健康积极的育人环境,把“立德树人”和“以人为本”的目标理念融入到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以平等的方式重视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同时,为促进思政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高校需不断营造校园环境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激励自己、完善自身人格。其次,高校要构建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研讨会、组织开办校园内外的思政教育课程,通过切身感受和实践经历,在学生群体中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德才素养兼备的青年党员群体。通过学生互助的形式,在全媒体样态下进行思政教育的传播与创新。再次,高校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7]。充分结合三个方面的优势特点,在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中进行融合与传播,从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迅速发展。因此,建构现代化思政教育育人环境,高校要多角度、多元化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熏陶,使学生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猜你喜欢
样态教师队伍价值观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以校园足球打造育人新样态
我的价值观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探索评价新策略,营造课堂新样态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构建指向“五要素”的乡村初中教学样态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