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莉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 常州 213147)
绿色发展成为当今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建设行业转型升级必然推动绿色化成为国家战略,依托绿色校园建设实践,开展绿色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建筑设计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它要求学生具有审美、造型、设计和工程技术能力。优秀的建筑设计技术人才,既懂技术,又懂艺术;既是设计者, 又是生产者;既熟悉设计方法, 又掌握工艺流程,兼具形象思维和理性思考,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依托江苏建筑大省和文化大省的区域优势,按照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建筑行业高职人才的主要岗位和能力要求,根据岗位素质、知识、能力要求,构建相应的素质、知识、技能模块,建立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职业分析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备建筑方案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建筑效果图制作等能力,从事建筑设计、制图、建筑咨询等工作,面向建筑设计公司、景观设计院所、房地产公司、模型制作公司等建筑设计相关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依托绿色校园建设,不断深化项目化教学改革,完善以绿色建筑设计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融绿色建筑理论与工程实践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形成校企双向互动的合作机制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工作岗位分析职业能力目标,基于绿色建筑设计能力提升的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第1、2、3学年的前段为校内课堂教学和实训场项目训练,第1、2、3学年后段为校外企业项目训练、顶岗实习,校内校外交替进行;其中第1、2学年的校外实训是集中安排学生带着任务到工程现场跟岗实习,返校后带着问题接受实训场项目教学与训练;在工作室或实训场做到“教、学、做合一”,以任务为驱动、项目为导向进行模拟或真题真做,通过直接参与社会项目来锻炼学生技术能力,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同步培养的目标,完成1项中级职业技能的训练与考核。第6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顶岗综合实践,以企业要求培养职业胜任能力。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实现毕业证书与上岗证双证融通,实现与企业岗位的对接。
根据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培养目标等因素重新构建课程体系。通过岗位能力分析,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基础上,按照建筑设计工作过程,确定建筑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的适合开展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
根据建筑设计专业对应岗位群的公共技能和素质要求,确定10门以上职业基础课程,根据建筑设计核心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建筑设计工作过程开发确定6门职业岗位课程;根据专业对应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与程序,充分考虑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确定2个专业方向;围绕2个方向素质要求,设立了4门专业选修课程;构建了以建筑设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的适合开展工学交替的特色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设置由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职业拓展课、单项技能课和综合技能课等部分组成。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职业拓展课构成理论课程体系主体,单项技能课和综合技能课等构成实践课程体系的主体,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交叉设置,较好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几部分课程间有密切内在联系,学习过程呈递进式,专业主干课三年不断线、实践课三年不断线,各部分做到课程有机衔接,自始至终坚持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相结合的原则,最后完成岗位群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理论课程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出发,按“打好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按公共课、专业课、职业拓展课三个模块构建建筑设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公共课模块主要包括:政治、体育、语文、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以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为目的,并把计算机应用和外语教学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外语阅读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课模块以培养学生艺术审美、专业技术为目的,兼顾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按照专业知识学习先后衔接课程。拓展课以模块化理念设置了建筑方案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二个专业方向课程,课程与两个主要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相适应,学生根据兴趣与个人特点以及以后可能的就业岗位,分次重点的学习不同的课程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化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来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模式,使培养计划刚柔结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任选课是为了满足专业兴趣拓展、发展个性、促进智力、鼓励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而设置的能力扩展模块。
实践教学通过学做合一的实训场(工作室)实训、单项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三个模块来构建建筑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实训工场(工作室)实训课主要是在模拟场景中体验职业环境,获得真正的工作体验。以任务驱动或项目为主要教学方法,以模拟的任务和真实的项目训练应用能力,有利于达到学生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标。单项技能实训课由专题训练和企业实习组成,以培养学生的专项实践能力、职业思维,提升职业素质。综合技能实训课由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组成,顶岗实习是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要求参与工程实践,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毕业设计是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实践类课程。
高职教育在进行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同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理论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职业道德、健康体质、法律知识、军事知识、公共卫生知识、公共关系能力、创新能力等。学生的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为激发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兴趣和活力,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扬个性和发展潜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生通过参与校内外的学科技能竞赛与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发表论文或文学作品、设计作品,获得发明专利,参加课外自主实验、社会调查、社团活动、志愿服务,获得各类资格证书、高级工证书等证明,经学校相关部门认定,可获得相应学分。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与合作企业一起研究职业能力要求,根据基于本专业工作过程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构建的思路与途径,修订了《绿色建筑概论》《三星级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等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条件、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等。
深入贯彻落实“职教20条”文件精神,成功入选首批“1+X”(BIM)证书制度试点院校,作为全国职业院校 1+X证书制度“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试点工作的6所核心院校之一,以建筑设计专业群为基本单元,依托1+X证书制度“建筑信息模型”(BIM)试点项目组建以本院教师为骨干、校外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的试点项目师资团队,开展国培、省培师资培训,面对试点涉及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组织编写了课证融通方案,启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组织31名教师参加师资培训,组织“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培训两期,培训学生600名,组织“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3次,通过率达到57.14%,超过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结合“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级标准,改革高职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教师建立模型化思维方式和平台化协作方式,满足未来建筑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
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根据完成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课程的学习内容及能力目标、考核方法、职业资格证书等,突出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一体化项目教学,培养学生信息收集、方案策划、组织施工、评价验收的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重点,以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在学习情景设计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每个学习情境都贯穿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工作步骤。学生在真实(或模拟)工作情景中,通过组织合作、制定计划、工作分配、角色扮演来进行,强调工作的效率和标准化要求的执行。
建筑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共立项“BIM技术——Revit基础建模”等2门绿建在线开放课程,《三星级绿色建筑施工图识读与绘制》等7门重点建设教材,10门校级优质微课项目,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虚拟实训与实操实训有机结合,推动教与学的方法改革和效果提升。在工学结合教材结构设计上,强调了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采用了模块、项目、训练项目单元的编排方式,在教学过程尤其是教学内容中,融入行业要素,注重行业发展的要求,关注国内外行业标准的更新,同时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对应职业岗位能力和工作任务,明确课程的学习内容、能力目标、考核方法、职业资格证书等。
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必须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与策划、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能力和施工图绘制的职业技能。在课程教学中,围绕技能培养,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特别重视专业教师对项目导向的引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论教学中精讲多练,采用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方法,网上答疑,启发学生思考;实践教学中充分地利用校内外的实验实训条件,广泛地开展现场教学、体验性学习,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以职业能力标准分析为基础,完成绿色建筑知识及技能的课程资源建设,形成课程素材和资源库。
建筑设计专业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创建“顾晨农设计”工作室。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将课堂教学、课题、实践等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强化了以过程教学、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工作室承接实际项目,学生可以进入项目组,进行实际项目的操作,有利于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为今后进入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设置绿色建筑设计工作室项目,按照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形成平台与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且与行业接轨的绿色课程教学标准,列出15门“绿色生态类”通识课程供学生选修,制定突出绿色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和实训项目,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校企合作建立了适应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规范了校内综合实训、校外企业实境训练和校外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制定实训指导手册、实训考核办法和成绩评定标准;校外企业实境训练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校外企业实境训练和顶岗实习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实施三站式管理,形成规范、可控、可测的校外实践教学管理系统,采用答辩和现场技能测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完善技能操作规程,营造实训中心职业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