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婧
【摘 要】 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学前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学龄前阶段是思想认知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并且能够对周围的事物抱有强烈的模仿与学习意愿。因此为了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加强德育教育,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活动内容,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思想认知和行为习惯上的引导,实现幼儿园教育的目的,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 幼儿园;德育教育;生活化活动;活动实践
进入幼儿园之后的学龄前儿童,随着活动范围的不断延伸,与外界社会以及他人的联系也在不断密切,其学习能力显著提升,在与他人的交际互动中会无意识地受到其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形成定势。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教育培养中,教师要有效渗透德育,对儿童的思想认知和行为等进行积极引导,通过知识讲解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儿童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培养,使其形成良好的观念和习惯。从而保障德育的效率,推动儿童的协调发展。
一、借助故事进行讲解,引导儿童道德意识形成
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学习行为大部分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其对事物进行了解与探究的行为主要由兴趣支配。因此,为了提升儿童的认知水平,实现其全面协调发展,教师要对儿童的兴趣进行激发与带动,使其产生学习与实践的动力,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教师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情况,借助美德故事将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上来,使之产生倾听的兴趣,并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其中道德观念的影响与引导。比如,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能够体现传统美德的成语,这些成语也是对美德故事的总结与概括,如表现谦让的“孔融让梨”、表现勤奋刻苦的“闻鸡起舞”等。通过讲解这些故事激发起儿童的倾听兴趣,让其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体会并学习其中传达出的道德思想。最终促进儿童道德意识的形成,实现其全面发展。
二、借助短剧进行演示,强化儿童思想观念认知
情景教学法是教学活动中常见的教学形式,能够通过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习者对教学内容产生更加形象的认知与理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学龄前儿童的思维认知以具体形象认知为主,在这一时期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儿童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相应的场景,以情景表演的形式使其能够产生更加形象化的认知,从而为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儿童认知的发展提供支持。
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渗透德育,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学习与理解能力设计符合其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和形式。通过情景剧的形式对道德观念和行为进行展示,让儿童参与到情景剧的表演中,能够帮助其形成更加直观的感受,并获得实践锻炼,从而为德育教育的实施创造条件。比如,为了让儿童了解并遵守公共场所中的行为规范,教师可以模拟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并让儿童参与其中进行演示,如遵守交通规则、保持环境卫生和对号入座等。通过对比演示,帮助儿童感受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处以及违反行为规范给生活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通过情景化的表演,增强儿童的体验感,使其道德观念得到有效巩固与强化。
三、借助家园互动进行共育,树立儿童学习参照榜样
家园共育是指家庭和幼儿园通过合作培养为儿童树立榜样,促进其发展的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幼儿园和家庭作为对儿童进行培养与教育的主要场所,在促进儿童认知和能力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双方应当积极进行合作,实施家园共育,对儿童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为实现儿童的协调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为了有效渗透德育,实现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与提升,教师可以与家长一起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规范并约束日常的言行举止,营造健康的学习活动氛围,为儿童树立积极正向的榜样,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保障德育效率,提升儿童的道德观念,实现其全面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和家长进行合作,开展亲子互动游戏,如文明用语对对碰、礼仪规范寻宝游戏等,让家长和儿童共同参与到活动中,通过肢体动作展示礼仪规范,动作一致即算成功,从而为儿童创造学习的机会,使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模仿对文明用语和行为礼仪进行熟悉与了解,帮助其在提升道德观念的同时,获得行为规范的引导与锻炼,实现其道德素养的不断发展。
四、借助生活实践进行锻炼,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龄前阶段的儿童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等无法形成深入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在这一时期,实践活动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借助生活化的活动实践对儿童的认知与行为进行引导与培养,能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实现教育效率的提升,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促进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实践对儿童进行锻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确保德育效果。比如,在日常的吃饭、喝水和午间睡觉等这些儿童能够自主进行的活动中,为了让儿童养成“食不言寝不语”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对儿童进行行为的规范和培养,如当儿童午休时间吵闹、不肯睡觉时,可以播放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作为背景,安抚儿童的情绪,再通过奖励的方式引导儿童乖乖地躺在床上,并闭上眼睛保持安靜,使其能够在午休时懂得不能影响他人休息,从而实现其道德意识的不断提升与发展。
开展德育教育能够提升儿童的思想认知,是推动其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为了有效渗透德育,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活动对儿童进行教育。通过“故事讲述,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通过短剧表演,促进儿童的思想认知发展;通过家园互动共育,为孩子树立学习榜样;通过生活化的实践,锻炼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让儿童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加全面的锻炼与培养,确保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谢秀红.生活即教育理论下的幼儿园生活化德育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8):15-16.
[2]印小青,李娟.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蕴、误区与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6(0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