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贝多芬《黎明》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创作特色

2020-12-25 06:49林佳婉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八分音符三连音谱例

□ 林佳婉

绪论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 部交响曲、 1 部歌剧、 32 首钢琴奏鸣曲、 5 首钢琴协奏曲、 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 大提琴奏鸣曲等。 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以及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与海顿、 莫扎特并称为“维也纳三杰”。 笔者将着重对贝多芬作品《C 大调钢琴奏鸣曲》 Op.53 第一乐章,搜集与整理相关的资料,再结合笔者的演奏实践,从贝多芬的生平及奏鸣曲的创作概况、节奏的创作特色、 和声的创作特色等方面展开研究,让人们对贝多芬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有所了解,并且对其中音乐的内涵加深了解,同时也能感受作曲家创作的思想与传递的情感。

一、 贝多芬生平及奏鸣曲创作概述

贝多芬的童年是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的,因此造就了他倔强、 敏感、 激动的性格。 22 岁开始,他定居维也纳,创作于1803 年至1804 年间的《第三交响曲》 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此后20 余年间,他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顶峰,并预示了19 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 1827 年3 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逝世,享年57 岁。 26 岁时,他两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 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不仅推动了古典音乐的发展,而且开辟了浪漫时期的音乐之路。

贝多芬一生的音乐创作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维也纳初期,因为贝多芬与维也纳上流社会的立场与思想并不一致,所以屡受挫折,他将自身的理想无法实现之情倾注于音乐当中,以《c 小调悲怆奏鸣曲》 等为代表作; 第二个阶段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极富戏剧性,以《C 大调钢琴奏鸣曲》 等为代表作; 第三个阶段是创作晚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富于抒情性,以《A 大调奏鸣曲》 等为代表作。

二、 节奏的创作特色

1.八分音符在节奏中的创作特色

第1—2 小节和第5—6 小节中,双手使用了连续的八分音符,左手采用重复的低音,两只手的节奏整齐,运用很弱“pp” 的力度和短促有力的重复性八分音符节奏,让人体会到一种神秘而又富有想象力的感觉,似乎是黎明前的黑暗。 这种创作给人一种生命在黎明到来前的跳动与迎接曙光的热情,把人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利用附点四分音符、 倚音和延留音模拟鸟的清脆叫鸣,呈现大自然的空灵之感。 进而在第10—11 小节右手采用频繁的十六分音符,左手用连续的八分音符、 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以及切分节奏和延留音,运用渐强的力度体现出大自然的生机活力。 (见以下谱例)

2.十六分音符在节奏中的创作特色

第14—15 小节和第18—19 小节中,左手使用了八分音符连接半分解和弦式的十六分音符,右手使用了十六分音符,双手整齐并大量使用十六分音符。 左手的低音声部与右手的高音旋律,构成一种强烈鲜明的对比。 从第23—30 小节,左手运用分解和弦式的十六分音符,右手大篇幅地采用了二度音程和分解和弦式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整齐划一,灵活紧凑。 第31—34 小节双手都采用了八度音程关系的八分音符,在第31 小节中,左手的第三组八度音程与右手的第一组八度音程同时弹奏,间隔两个八度反向跳奏持续进行,让人感受到大自然中有不同歌唱的声音在交相呼应,相互应答。 节奏跳动活泼,突出了贝多芬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丰富的想象能力。 (见以下谱例)

3.三连音与连续切分音在节奏中的创作特色

第50—51 小节中,由左手采用连续切分音的节奏与右手三连音节奏型构成,第52—53 小节则反之,形成了双手相互呼应的节奏特色。第54—57 小节,双手都运用了三连音的交相反向进行,使节奏规整又充满流动性。 (见以下谱例)

4.休止符在节奏中的创作特色

第62—65 小节中,右手连续使用十六分音符,左手重点使用了柱式和弦与八分休止符,在每一个小节的第二拍与第四拍采用一个八分休止符加一个八分音符,让人有一种将重拍的位置后移一个八分音符(即半拍) 的感觉,左、 右手的强拍交错,使节奏交错流动,互相呼应。(见以下谱例)

5.八分音符与三连音节奏型在节奏中的创作特色

第110 小节中,左手从三拍连续的四个十六分音符变成第四拍为三连音,节奏给人一种从快到慢之感。 第111 小节则是左手为连续的三连音节奏型,右手大部分是由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构成的,节奏构成了右手两个音对左手三个音的特色,更加突显右手的旋律,右手旋律与左手的流动相互辉映。 在第114—115 小节中,右手使用了波浪式的三连音节奏型,左手则经过从一个和弦的属音—导音—主音—导音—属音—主音的持续过程,运用多个保持音,使节奏具备由流动变成静止的特点。 (见以下谱例)

1.连续转调在和声中的创作特色

在第96—110 小节中,伴奏型跟随主部音乐的紧凑发展形成了迅速的分解式音型。 和声进行运用连续转调,经过了由g 小调—c 小调—f小调—bb 小调—bA 大调—bG 大调—f 小调,在这个转调过程中,前面部分形成五度关系排列,后面部分构成二度关系。 采取了模仿、 模进、 倒影、 重复变化等发展手法。 (见以下谱例)

2.声部层叠在和声中的创作特色

在第114—115 小节中,左手经过了从一个和弦的属音—导音—主音—导音—属音—主音的过程,左手的和声经过从一个声部叠两个声部叠三个声部到最后叠到四个声部的过程,体现了层层叠加的创作特色。(见以下谱例)

3.稳定的和声在和声中的创作特色

在第112—135 小节中,采取了结束部的三连音节奏型元素,形成稳定的和声。 经过了由f 小调—bb 小调—be 小调—b 小调—c 小调的过程,这是从五度调关系来转调。 采用了模仿、 模进、 重复变化等发展手法。 (见以下谱例)

4.属持续和声在和声中的创作特色

在第136—156 小节中,主调属持续音意味着这时候的音乐是构建在G 大调的主持续音之上,实际却是主调也就是C 大调的属持续和声。因此,此时的音乐在结构上具备了往再现部过渡的属功能的特色,其音乐发展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冲突效果。 (见以下谱例)

5.和声色彩的变化在和声中的创作特色

在第156—174 小节中,音乐的调性是C 大调的平行乐段,前面的乐句是没有变化的原样完全再现,后面的乐句是在原来已扩充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二次扩充,扩充的重点主要在于和声色彩的变化交替,运用了连续的bⅥ级和弦、bⅡ级拿波里和弦、bⅢ级和弦等。 扩充的部分最后回到主调C 大调构成半终止,引出后面的连接部。 (见以下谱例)

结语

《黎明》 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本文是通过创作概况、 节奏特色与和声特色等创作特色进行分析,是笔者一次多方位的学习和拓宽基础知识的机会,也期许音乐爱好者们对这部作品能有更多认识。

猜你喜欢
八分音符三连音谱例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论利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一卷)之节奏组织
借助柯达伊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钢琴曲《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演奏分析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论“三连音”节奏型在朱良镇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运用特点*
如何在高中音乐课堂中进行识谱教学
武侠意境交响化:阿镗《神雕侠侣交响乐》本体论
三拍子与三连音的联系与区别
综合性院校西方音乐史教材中的谱例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