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敏辉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是后继所有分数的相关学习内容的基础。学生在正式认识分数以前,对生活中“二分之一”这样的表述并不陌生,对“半个”“一半”也有着丰富的经验,看起来,这节课的教学似乎不难。但认真推敲会发现:“半个”表述的是具体量的多少,“一半”表述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两者并不相同。教材中二者同时呈现,学生一开始也就这样混沌着学习,在分数学习的最初阶段没有显示出问题,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后继解决分数应用题常常会出现“量(具体数量)率(量与量之间关系)”混淆,问题解决困难的现象。
因此,在初步认识分数时应先让学生深刻地认识表示量的分数的意义,不宜把表示关系的形式同时呈现,这样更符合学生认识数的逻辑序列。本设计从“半个”开始,利用学生的分物经验引导学生在“初步认识”时体会分数表示具体量的意义。
师:我们很小的时候就会分东西了,对吗?今天老师请大家来帮助分饼,出示以下问题:
(1)如果把4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块饼。(板书:2块)
(2)如果把2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块饼。(板书:1块)
(3)如果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块饼。
生:半块。(板书:半块)
师:半块该用什么数来写呢?
生1:0.5。
师:你是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来表示的!还有不同的吗?
生2:二分之一。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听到过这样的数?谁会写呢?生3:这是分数。(学生板书:)
师:对。这个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不一样,它叫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种新的数。(揭题)大家对这种新的数有什么疑问要提吗?
生4:分数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5:半个已经可以用0.5来表示,为什么还要有分数来表示?
生7:分数为什么会有两个数字?
……
(教学思考:经验是新知生长的土壤和根基,调动学生生活中分物的经验引入分数,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半块,这个“半块”是学生熟悉的常识,怎么用数来表示它,就成了一个引起所有学生思考的焦点问题。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还打开了学生的数学视域,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好奇心理,新知在旧知的基础上自然生成。)
(1)分数的读写和名称。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想知道。那先来说说怎么读、怎么写,有知道的吗?
学生介绍读法、写法,介绍各部分名称。(略)
(2)讨论“怎么得到半块饼”。
师:想知道分数里面的奥秘,还是让我们回想一下,刚才是怎么得到半块饼的?谁来说一说?(出示饼的模型)
生1:在饼的中间切一刀,就是半个饼。
生2:把饼对折,分成了两半,就是半个饼。
生3:就是把饼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就是半个饼。
师:大家说的都是得到半个饼的过程。切一刀,平均分成了2块,取1块就是半个饼。这个过程在这个分数(指)里能找到痕迹吗?
生4:我找到了分成2份,就是底下的这个2。
生5:上面的1,就是拿起的其中1块。
师:那切一刀这个平均分表示在哪里?
生6:应该是上下两个数字间的那条横线。
小结:说得很好。平均分用“―”表示,2块用2表示,1块用1表示。
(3)比较优化
师:刚才分出半块饼的过程,你是喜欢用自己话来说,还是喜欢用这个分数来表示?为什么?
生7:喜欢分数记录,因为很方便。
生8:分数不仅让我们知道是半个,还能让我们知道是怎么分出来的。
(教学思考:这个环节在学生围绕“怎么得到半块饼”的自由阐述中,梳理出关键要素,即平均分、分成2份,取1份,虽然没有过于形式化的语言规范,但学生用自己的生活语言已经把这些要素表达出来了。这些经验与数学符号的对接,很好地赋予了分数各部分的直观表象,进而让学生体会到符号化表达的优越性,这比机械地记忆分数的概念更有意义。)
图1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反馈。
图2
生1:表示出来了。
生2:没有表示出来。追问: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2:他是用虚线来表示的。(上台边比画边说)
生3:对,你只平均分成了2块。
生:可以通过涂色来表示取出的那一半。(边讲解边演示。)
(学生修改后呈现作品,如图3)
图3
图4
生:都可以的。
师:为什么都可以?
生1:因为它们都是表示半个正方形。
生2:因为他们都是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不管分出来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只要分出来的每1份都是半个正方形,就都是
小结:看来切法不是关键,形状可以不相同,只要把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个正方形。(教学思考:从饼到图形,从切半个到表示个正方形,目的是使分数一直作为量的表示而理解,没有出现率的表示,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从经验走向数学理解。通过比较不同的形式,进一步使学生感悟到同一个图形可以有形状不同的个,但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巩固了学生对分数本质的认识。)
师:刚才同学们问,其他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如果分的饼不是半块,而是比半块还要小的饼,我们该怎么表示呢?(出示更小块饼的模型)
生3:无法表示。分数是表示分的过程,现在不知道怎么分,所以无法表示。
(出示:熊大和熊二分饼,把这个饼平均分成4份,熊大拿起了1份。)
问题:这块就是熊大的,熊大拿到了()个饼。
师:熊二拿到了()个饼。谁能上来写一写?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呀?
生7:分子一样是因为他们取的块数都一样,分母不一样是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一个平均分成2块,一个平均分成4块。
生8:分母一样是因为都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分母都是4。分子不一样是因为取的块数不一样。取几块,在分子的位置上就写几。
小结:分母是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表示取来的份数。(教学思考只是几分之一的一个代表,是对前面的理解的一次泛化作为一个新生长点,如果学生理解了,无论是几分之一都自然能理解。对的讨论更是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比较异同的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分母、分子分别表示什么,由此很好地理解用分数来表示数量,不仅可以表示分物的过程,还可以表示分物的结果,用分数表示数量关系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方便他们把分数纳入到自己的认数体系中。)
分数具有多重意义。以上为从具体量开始教学分数初步认识的一次尝试,后继在学习分数大小比较、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时候,都可以继续尝试以具体量为抓手进行教学。当学生对分数“量”的含义理解深入后,进一步借助“倍”理解分数“关系”的含义,借助除法理解分数“比”的含义等,让分数认识的教学不急于一蹴而就,而是逐步走向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