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春雨,曹士东,孙景芳,张晓杰,吕 盛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知识、思想、舆论等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交流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当今世界,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的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1]在这种史无前例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应用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应用处理技术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服务,是每一位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现实课题。大学语文科目的教学任务是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语言学习热情,开发其语文学习潜能,增强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情感,帮助其找寻最佳的语文学习方法等。大学语文教师需要“应势而进”,要把专业教学能力和网络职业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娴熟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设计一些脍炙人口的网络教学案例,匠心独运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致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互联网+”时代浪潮下,教学信息化成为现代教育改革重大方向。大学语文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学科,大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以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为目的教学”[2],其教学信息化的基本目的也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而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内在地要求教学资源信息化或者说教学资源优化,通过对基本文学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对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和赏析,满足大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语文的需求。
大学语文教材中妙文佳句,篇篇经典,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言美、行文美、意境美、思想美等通过“数字化”形成“图文并茂”的信息化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吸引、满足、促进大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需求。这样的资源,具备多维度、多层面、易选择的特征,因而在结构上应是立体的、系列的、开放的,在教学功能上也应有科学、合理的定位。如果仅仅局限于一篇篇课文的字词句解释、写作背景介绍、写作手法的讲解,是不能满足当今各类大学生的多元化和多维性的需求。教学的素材资源,应能支持各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恰如其分地体现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师生既是资源的共享者,也是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师生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将极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而具有这样功能的教学资源,只有在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才得以构建。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但在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采用“我怎么说、你怎么听”的单向灌输、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式,这不利于实现培养“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面对一批教学对象,保证教学互动的即时性、多向性、针对性、有效性、连续性、集成性,是每个执教者希冀的境界。这样的教学,能使学习者在最佳的学习情境下学习,是大学语文课程整体优化的重要基石。大学语文教学达到这样的境界很不容易。高校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应具备解读优秀作品的能力,更要有引导学生传承好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责任心。有这份责任心,对学生才会有充分的爱心,才能熟悉每一个教育对象,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创造相应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更好地“亲其师、信其道”,眼下网络信息技术为多向互动提供了支持。教学内容“数字化”,虚拟课堂自主阅读,现实课堂讲解、点拨,网络平台上多种语言表达训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开放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或实现学生主体性与个性发展。
一些全新的媒介成了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如手机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新媒体与大学语文课程相嫁接,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历史、人文和文学常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另外,学生还能通过观看百家讲坛、文化讲堂及一些网络公开课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微课”“翻转课堂”等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改革的流行趋势,可谓日新月异,来势迅猛。“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移动学习模式日益取代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大学生在课前预习网络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件,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不仅可以提高自主学习水平,还能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相互借鉴,凸显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思维的活跃性。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避免“一张考卷”结果性评价的单一性,实现教学过程性、多元化评价。教学评价,不能只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建立科学化的大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必须重点解决对大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问题,这是推进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教学评价的优化,不能脱离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教学方式的优化。要对个性化的、使学生获得极大成就感的、动态的大学语文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就必须获得这种学习过程的完整数据。在传统教学条件下,很难取得对学生动态学习过程的完整、准确的记录,尤其是根据数据进行学情分析。而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这却是轻而易举的事。
第一,大学语文教学信息化规划有待出台。 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当前,“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不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高端研究和实践人才依然短缺”[3]。应时代之变,有学者提出,需要对大学语文教学信息化进行整体规划,出台“大学语文教学信息化改革指导纲要”[4],从全局层面进一步明晰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改革路线图,有针对性地推动大学语文教学信息化。
第二,未能全面设计制作大学语文教学软件,数字教育资源有待提升。教学软件是实现大学语文教学信息化的的基本载体 ,开发教学软件是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按照大学语文教学信息化发展需要,整体设计,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力求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寓教于乐;要把软件厂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踊跃参与大学语文教学软件设计开发;要有讲授大学语文的权威教师参与和监督 ,以便在开发中及时纠偏补缺;要以维系民族认同、弘扬中华文化、构筑心灵世界、传承民族精神为主旨 ,设计出思乡之愿、爱国之情、恋爱亲情、人生感悟等“精神大餐”,奉献给莘莘学子。
第三,教育理念需要适应教育信息化教学。信息化不仅仅是工具,如今越来越成为“教育环境”,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如果一些教师仍“坚守传统”,一支粉笔一堂课,认为学生什么都不知道,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不随时代发展而创新,照着教材主讲大学语文课程,不想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难调动。一些教师尚未涉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掌握新的教育技术。新时代的大学语文教师要调整 “教学供给侧”结构,驾轻就熟地运用信息技术平台建构学科课程 ,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环境中组织教学活动。
第四,评价新机制亟待建立。大学语文教育教学,透过美的语言进行潜移默化的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精神更自由而开阔,理想更远大而崇高,心灵更美好而圣洁”[5]。而一些高校采用“讲什么、考什么”的应试考核方式来评价学生,“工具理性”突出,在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过程中 ,如何设计教案、如何授课、如何布置作业、如何考试等科学的评价新机制亟待建立。
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潮流下,大学语文教育顺应智能环境,“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3],与时代同频,是大学语文教学实现有效创新的必然路径。
大学语文教学应当高屋建瓴,不能故步自封,墨守成规,要紧密结合大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大胆创新教学思路,要“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让大学语文这门学科与时代共振。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中华诗词大赛”“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等深受广大师生喜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时代新元素,佐以信息技术手段,让文史哲知识“足以极视听之娱”,达到了雅俗共赏。应兼收并蓄,巧妙利用,提高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使命。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文件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加大了对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高校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加强数字校园的“智慧校园”建设,要注重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创造条件,加大对大学语文等公共课程教学资源的引进与开发。这就要放手建设大学语文教学资源库、素材库,引进鲜活多姿的大学语文网络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教学资源,开辟大学语文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营造如火如荼的大学语文信息化教育教学氛围。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大学生群体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发展者,大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和成效,学生汉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是“关乎民族振兴的大事业”[6]。在“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智能化的当代,大学语文教学资源需要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平台化,避免传统单一纸质课本平面化,整合大学语文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共享针对性的教学素材、文本资料、PPT课件,个性化的视频资料,方便学生阅读、学习、思考,为大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智能化环境下,网络信息技术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7],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让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教师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网络教学,合理运用交互式教学手段。”[8]如微课教学方式,大学语文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微课平台资源库,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制作微课,给大学生确定探究的意象及要求,让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适时参与其中,或为学生的赏析送鲜花,或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启发思考,或做赏析示范,或补充创作背景,帮助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精准、全面地理解。例如:朗诵是诗歌学习的第一要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播放大学生配乐朗诵,增加教学的“群众性”“参与度”,教师配乐朗诵,大学生回味与反思,大学生齐读,升华情感。又如微信教学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下,衍生出了“微信”这一新型的媒体,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将其运用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方便灵活的学习。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构建“大学语文课程微信平台”,比如创建微信群,上课之前在微信群中公布预习内容,要求大学生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并且将收集到的资料放到群文件中与大家共享、讨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也可以在微信群中提出来,使学生都能够积极参加、畅所欲言。微信中的语音对讲、朋友圈、图片共享、视频通话等功能,契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平台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互动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教师可以“利用图、文、声、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9]开展教学,可以支持学生多层次地自主学习,同时,也可以支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线上与线下的讨论、探讨。“传统的板书及胶片教学模式正逐步让位于形象生动、手段灵活的多媒体教学”[10]。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利用或自制不同层次的教学软件,建设好文本、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教学素材,建设好或搭建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平台。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在“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下,信息化教学犹如“空气”,已不是选择项,日益成为每位教师必会必备的基本能力。对大文科出身的大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同样如此。要“站”好课堂,大学语文教师,只依靠扎实的语文功底,一支粉笔一堂课,学生被动吸收,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一些大学语文教师,仍认为信息化教学就是教材+ PPT或教材+ PPT+视频等,只侧重教学PPT的精美、画面动起来,让学生有新鲜感,但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兴趣和好奇不能持久。人本主义教学法认为,最好的学习法是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找到乐趣,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因此,作为大文科出身的大学语文教师来说,处于互联网时代,适应教学需要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要随时代而进步、而精通,网络素养要随变化而提升,对教学素材的数字化处理、师生共建教学资源的技术要娴熟,在此基础上,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下找到“得法”,从而推动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能力持续提高,才能令教师教也“悦”,学生学也“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学辉煌灿烂,大学语文传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反映了中国文学的精髓。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一脉贯通,泽被后人,它贯穿于大学语文教材的始终,也是大学语文教材的一条主线。同时,大学语文选取了千百年来中外文学,尤其是中国文学的名家名篇,是经典中的经典,妙文佳句,比比皆是,可以说是字字珠玑,篇篇锦绣,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1]。面对信息化的新时代,大学语文教育资源数字化、大学语文教学信息化改革挑战与机遇并存,唯有迎面而上,迎难而进,推进实现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现代化”,才能更好地履行大学语文课程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