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思考

2020-12-25 10:01段秋枫
关键词:政治素质导师研究生

段秋枫,李 军

(1.南京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2.南京理工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召开了有关会议,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和切实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从培养高质量人才和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认清现状、厘清问题、创新方法、提升质量,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局面。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取得良好成效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受到普遍重视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在理论创新、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出席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中宣部、教育部陆续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并及时开展学科建设情况督查工作,不断推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各学科点所属单位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学校层面基本都成立了相关领导小组,学校主要负责人牵头,分管校领导兼任院领导或者联系人,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学科发展专项问题,统一领导规划协调学科建设工作,在学科发展规划、人员配置、政策配套、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了有力的保障。通过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多年建设,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态势整体良好,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强化,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的教学成果奖,部分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试点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学科对思政课的支撑作用得到了强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

一是学科点数量大幅度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初具规模,“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3个、硕士点453个”[1]。据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课题组统计,到2018年年底,全国高校共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347家,其中一级学科博士点单位76家,一级学科硕士点单位202家[2]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8年3月发布了上一年度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32所已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新增为一级学科博士点,5所高校直接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44所已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新增为一级学科硕士点,20所高校直接新增一级学科硕士点[2]17。

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根据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课题组统计,2018年全国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共计10 59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 570人,硕士研究生9 029人,从数量上来看,在社会科学领域名列前茅。在培养大量学科人才的同时,研究生培养质量也逐步提升,包括通过改革招生方式,生源质量有所改善;通过制度建设和督查督办,各单位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全国范围各层次学术活动非常活跃,为研究生学术探索提供了诸多良机。在新的形势下,全国上下普遍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政工作,各行各业积极引进马克思主义学科专业人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良好,学科人才培养吸引力不断提升。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及时总结反思和优化调整。

(一)生源质量存在结构性缺陷

随着招生点的增多和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质量下降问题逐步显现,主要体现在学科基础扎实的高质量生源占比较少,生源学科背景日趋复杂。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课题组调研发现,参加调研的二级学科博士点招生单位生源中,大学毕业于985高校的占2.28%,毕业于211高校的占9.11%,毕业于其他本科院校的占88.23%,毕业于高职高专的占0.38%;二级学科硕士点实际招收硕士研究生中,大学毕业于985高校的占1.27%,毕业于211高校的占2.38%,毕业于其他本科院校的占92.87%,毕业于高职高专的占3.48%[2]301。从统计数据看,一级学科点招生情况同样严峻。生源质量的结构性缺陷,必将影响学科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和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科发展不均衡

学科平台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科人才培养质量。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问题依然不少。一是全国范围来看二级学科点发展不平衡,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数量较多,师资较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数量较少,师资较弱。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学科点布局较多,师资力量较强,西部地区学科点较少,特别是一级学科点不足,师资队伍力量较弱且流失情况时有发生。三是高水平师资总体偏少,正高职称和博士生导师数量不足,不足以支撑学科点的发展壮大,社会科学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国家级教学名师数量较少。四是高水平科研成果不足,学科研究成果数量较多,也取得了一些理论上的创新成果,但标志性的高水平成果还是不多。

(三)培养质量把关不严

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已经相对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问题。一是课程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虽然不是研究生培养的最关键环节,但其基础性作用毋庸置疑,科学的课程设置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总体来看,学科课程体系较好,但少部分教师不重视课堂教学,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二是研究方向还需进一步规范。部分学生甚至导师对学科研究方向把握不够准确,学术研究的内容和选题偏离了二级学科的方向,不利于人才培养和学科长远发展。三是培养环节管理不到位,由于导师任务重、学生多以及队伍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学院和导师对学生培养管理不到位,少部分学生的学术研究质量一般、层次较低、学术创新能力不强,甚至个别学校对研究生的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外审和正式答辩等步骤管理松散,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四)政治素质提升重视不够

在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就明确提出了学科人才培养的标准,即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理论方向正确、具有比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一个有特殊地位和使命的学科,其人才培养不仅有明确的专业素质要求,还在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方面有较高要求。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学生既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还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但在培养实践中,不少学校对政治素质和学术涵养要求不均衡,重学术而轻实践,重业务能力而轻政治素质。

三、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了诸多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当前学科建设进入到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补足短板,提升质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

(一)把提升培养质量作为优秀人才培养的基础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国务院学位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明确学科人才培养的定位,立足于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较高的目标,全面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只有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础,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成为合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宣传者和实践者,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学科人才培养一定要“在马言马、在马信马、在马用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信、真用”。

二是完善培养方案,打牢专业基础。要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规范性,包括培养方案的稳定性、人才培养标准的统一性、研究方向的明确性等,进一步明晰二级学科界限,从制度层面保证人才培养稳步发展。鼓励条件比较充分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培养,通过制定贯通本硕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整体性课程套餐和无缝对接的培养体系,积极主动培养选拔学科优秀拔尖人才,为学科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提供保障。安排和鼓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原原本本读经典原著,练就过硬的“看家本领”,克服急躁、功利、投机取巧的不良风气,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要做好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优化,不断完善提升。

三是改革招生方式,提升生源质量。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版)》提出,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等8所高校率先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今后要继续推动部分学科实力、导师队伍、科研能力都比较强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提前招生、强基计划等方式招收优质本科生,进一步提升学科高质量生源的数量,解决学科人才培养长期存在的“倒三角”结构性问题。同时在全国范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专业的专业认证工作,以评促建,不断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输送高质量生源,逐步构建系统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保障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把关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深受导师影响,导师的学术水平、视野总体上决定了研究生培养的高度,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一是规范标准,把好入口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导师队伍的遴选工作要比一般学科标准更高,这个标准不仅包含学术水平和学术方向,也包括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只有合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导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科人才。二是落实导师负责制,把好培养质量关。从提升学科人才的业务能力和政治素质角度出发,要采取合理措施,夯实责任,落实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要明确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导师的权力和责任,重点要规范研究生学术方向和研究选题,注意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等等。要引导导师把刚性责任与柔性情感、学术研究与思政工作紧密结合,力争教学相长、共同提升。三是完善教师发展激励机制。要创新学科人才质量的科学评价办法,保证正确的评价导向和合理的评价标准,科学评价教师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和作用,引导广大教师潜心学术,安心育人。要加大学科教师培训、访学、实践的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政治素质,进一步提升学科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要加大学科平台发展力度,设立学科专项课题和重大课题,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学术平台和交流机会。要设立学科各层次专项人才工程,丰富人才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为广大教师专心职业发展提供保障。

(三)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性质、主要任务、设置目的以及培养标准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具有特殊性,创新能力强是这个特殊性的重要内容。学科人才培养更强调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努力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这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成功的有效经验和光荣传统。理论创新的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必须引导学生聚焦当代中国以及“中国特色”,鼓励学生善于从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出发,努力阐述清楚扎根在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优秀文化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树立良好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从中国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出发,分析中国独有的基本国情,阐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四)把提升政治素质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的人才既要成为学科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中流砥柱,也要成为保证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主力军。双重任务决定了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理论性、实践性、政治性相统一,必须为党的思想理论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服务,必须把提升政治素质放在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全力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实做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教师要善于利用和依托各种各类革命题材和红色资源,用红色文化铸魂,用革命精神育人,推动理论联系实际,把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提升理论业务素质紧密结合。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抽象与总结,也是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探索与研究,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既要打牢理论知识基础,也要培养对实际问题思考的能力,所以在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读原著、读经典的同时,更要深入指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与方法分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批驳荒谬说法和观点,通过脚踏实地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政治素质导师研究生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浅谈企业保卫人员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性
浅谈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V eraW an g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高中生政治素质现状的分析
报纸差错问题的结构分析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