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间的对望
——李白纪念馆楹联解读

2020-12-25 10:01
关键词:采石宣城韩朝

章 玮

(马鞍山市采石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李白纪念馆,安徽 马鞍山 243000)

安徽马鞍山市风景优美的采石矶公园内,坐落着一座“李白纪念馆”,该纪念馆落成于1959年,其前身是重修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的“太白楼”。而太白楼的前身则要追溯到北宋时修建的李白祠,明正统五年(1440年)又在此基础上修建太白楼、清风亭。1986年,马鞍山市政府将太白楼旁边一组清代建筑群改建为李白纪念馆陈列室,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这就是现在人们看到的李白纪念馆的样子和规模。

一、李白与采石矶的渊源

采石矶古称“牛渚矶”,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并称“长江三大名矶”。李白很喜欢采石矶山水,多次饮游其间,晚年更长居当涂,终老长眠于此地。

自开元十三年(725年)始,时年二十五岁的李白便开启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游历人生,写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名诗大赋。李白浪漫主义情怀与他肆意遨游山水、纵情放歌的游历人生密切相关。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宣城、马鞍山(当涂,采石矶山水所在地)也是他的饮游畅玩之地,他曾写下《望天门山》《牛渚矶》《横江词六首》等恢宏壮阔、志气高昂的诗词,也曾留下《夜泊牛渚怀古》《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样忧思怀古的绝唱。从早年流连采石山水间,到晚年的养病当涂榻上,这里见证了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从激怀壮志的壮年,到病体缠身、壮志未酬的暮年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被认为是李白绝笔的《临路歌》也作于此间,“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写尽了一个胸怀壮志、渴望建功立业的文人心愿未了、壮志未酬的遗憾与悲情。这是一个理性主义者理想破灭的悲歌,也是李白留给自己的“墓志铭”。

关于李白的死,有醉死、病死、溺死三种不同说法。《旧唐书》记录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一般正史和学者考证则认为他是正常病故;而流落于民间的传说更愿意相信第三种说法,李白在当涂江上饮酒,醉后跳入江中“捉月”而亡。或许也只有最后一种传闻,才能匹配这个伟大的诗人,成为与他浪漫主义情怀相契合的注脚吧。而坐落于采石矶公园里的李白衣冠冢,正是对这个传说的回应,也是整个太白楼和李白纪念馆的灵魂所在。衣冠冢掩映于半山腰的花树间,与不远处的长江遥相对望,似在代替李白吟唱着他的绝笔之歌。

二、太白楼楹联解读

谢宣城何许人,只凭江上五言诗,教先生低首。

韩荆州差解事,肯借阶前盈尺地,使国士扬眉。

这是悬挂在太白楼思咏厅楹柱上的一副楹联,创作这副楹联的作者是清代著名学者吴鼒,字及之,又字山尊,号抑庵,安徽全椒人,嘉庆四年进士,著有《吴学士诗文集》《百萼红词》等。这副楹联于1978年纪念馆重修时,请时任安徽省书法协会理事的书画家葛介屏先生所书写,悬挂至今四十余年。它是吴山尊对先贤李白的评说和致意,也是马鞍山李白纪念馆借文人吴山尊之口,对李白的回应和致敬。

(一)功名身后事,留与他人评说

李白一生游历丰富,交友满天下。他个性豪迈,热情俊逸,所游之处或与友人结伴相邀、饮酒对唱,或遥寄诗词与友人唱和,李白的上千首存世诗词中以“答赠友人”为主旨的诗歌若干篇,诗中出现的文人有孟浩然、王昌龄、贺知章、杜甫、贾至等,他的答赠诗中还常常出现不知名或是文名不如他的“小人物”,这与李白交友随心随性、不问出身、只求快意的侠肝义胆的心性有关。

在交往的这些友人中,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本事诗》),忘年交杜甫也从不吝赞美之词,“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这些诗词中,既有对李白仙风道骨、不畏权贵的性格的书写,也有对其清新飘逸、豪迈奔放、意象丰富、语言精妙的诗风的盛赞。

而杜甫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他对李白的赞誉更显出二人之间是相互欣赏的。李、杜二人的诗才也确实堪当唐诗的圭臬,苏轼评二人,“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也”(《书黄子思诗集后》),韩愈更加直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除了韩愈、苏轼,中唐的孟郊、李贺,宋代陆游、辛弃疾,甚至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都曾在创作上受到李杜的影响。

(二)似有轻慢处,实则最真心

文采斐然的李白,有没有自己尊重和敬仰的先学呢?吴山尊的楹联上联则解答了这个疑问。“谢宣城何许人,只凭江上五言诗,教先生低首。”

“谢宣城”是指南齐著名诗人谢朓,工五言诗,与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前后齐名,世称“小谢”,因其曾在宣城当太守,又称“谢宣城”。谢朓以山水五言诗见长,清新自然、新颖俊秀、富有想象,梁武帝萧衍曾评说,“三日不读谢(朓)诗,便觉口臭。”李白尤其敬重赏识谢朓为人为文,曾多次寻访遗迹,追踪谢朓,并写下许多怀念和赞美谢朓的诗句,如“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不难看出,李白对暌隔几百年的谢朓余韵流风的极大敬仰和无限缅怀,而且还似有步其后尘,承其余绪的谦恭和赤诚。

“江上五言”诗即指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诗句:“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这样清新秀逸的诗句和诗中所描绘的光明纯洁的境界正适合李白的美学观。纵观李白的诗词,其中不难窥见谢朓这首诗的影子。而这也就是楹联中作者问话谢朓何许人,会令李白低首的原因。

吴山尊的楹联乍看之下,貌似对李白不尊,认为谢朓一首五言诗就将李白比下,而下联所反映的故事,若不知其原委,可能会把这当作对李白人生的揶揄。“韩荆州差解事,肯借阶前盈尺地,使国士扬眉。”韩荆州是指当时的荆州刺史韩朝宗,此人以喜拔后进、推荐人才闻名,当时盛传“生不用封万户候,但愿一识韩荆州”。李白曾作《与韩荆州书》,在书信中写道:“而君候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如果您不相信我的才华,我可以“日试万言,倚马可待”。这封流传后世的著名上书,可以看作李白中年人生的一个写照。

开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于是,李白频繁上书,为玄宗献《明堂赋》《大猎赋》,而写给韩朝宗的《与韩荆州书》正是投于此间。

然而,玄宗无视了李白,韩朝宗也没有给李白“阶前盈尺地”,不愿当他的伯乐。吴山尊的楹联单单将此事拿出,似是在戳诗人的痛处。一个那么骄傲的诗人、那么有才的文人讨官讨到人家门前,结果却吃了闭门羹,照今天的话说,这是李白的“黑料”。但再仔细咀嚼,这楹联又会读出另一种味道。在被韩朝宗拒绝之后,李白又上书玉真公主,随后遇到了贺知章,这二人才真正称得上他的伯乐。二人将其推荐给玄宗,玄宗为其才情所震,令李白供奉翰林。此后,就是李白人生的高光时刻。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奉诏作《清平调》,令高力士为之脱靴。这一切都指向一个事实,那就是韩朝宗没有这副“慧眼”。可是,再一看李白此后的仕途沦落,又好像证实了韩朝宗的选择是对的。终其原因,一切都源于李白的个性,纵情任性,蔑视权贵,终究不是个适合官场的人。

了解了这么多,再读吴山尊的这副楹联,便渐渐明白了这位清朝文人的意思和见解。他单单拎出李白这一生中仅有的两次“低首”,从这两次的“低首”中还原出一个“伟大诗人”作为普通人的平凡时刻。虽盛名在身,但他也不过是个有自己偶像的写诗之人。纵情任性的侠者,也有在红尘俗世中堕足的时刻。这是一个真实的人。

三、结语

吴山尊的这副对联是用大篆写的。全联立意高深,构思精巧,对仗工整,语言自然本色。作者在这副对联中评论了谢朓、韩朝宗,反衬出诗人李白一生怀才不遇、蹉跎岁月的悲愤。这正是吴山尊的匠心所在。而马鞍山李白纪念馆选用吴山尊的这副楹联,是理解了这位文人的用心,也是认可这位文人对李白的致敬。回望李白这恣意过、放浪过、追求过也失败过的一生,这是一个伟人的一生,也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当满腔热血抛洒无门、病体拖沓报国无望的李白于当涂居所内,含愤写下“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这样的绝笔之词时,该是怎样的决绝与悲壮。这时,我们再读李白的诗歌,感慨这个“诗仙”道骨仙风的同时,是否还能看到藏在他这些诗词背后的孩童般的初心。

猜你喜欢
采石宣城韩朝
隧道下穿采石坑的受力分析及处治技术探讨
Industrial Youths
郑杰
瓜田篱下系列十八——采石人
宣城:一城山水半城诗
《宣城小镇》
解除武装
宣城以外看宣城
韩朝组三项联队参加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