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一轮复习重在夯实基础,打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融会贯通。但纯粹的知识灌输会使课堂枯燥乏味,照本宣科式的串讲也会使得知识体系零散甚至凌乱。因此,要提高一轮复习效果,教师必须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重视案例引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二是重新建构知识体系,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逻辑化,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打造高效课堂。下面笔者以《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为例,谈谈应用案例引领和知识重构的方法,提高一轮复习的实效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生活》的教学重点,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本课包括两框内容:“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按照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顺序依次展开。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效果就会差强人意。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增强复习效果,笔者精选新冠肺炎疫情的典型案例,并结合案例对本课的知识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与建构。
鉴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对民族精神虽然并不陌生,但很多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识往往比较抽象和空洞。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按部就班地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开始讲起,教学就会显得突兀,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就会流于形式,止于说教。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在教学时,笔者首先和学生一起对新冠肺炎疫情做了简要回顾,然后用多媒体展示中国抗“疫”精神: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守望相助精神;闻令而动、雷厉风行的英勇战斗精神;顾全大局、壮士断腕的“一盘棋”精神;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的英雄主义精神;充满信心、奋发向上的积极乐观精神。(注:这些精神在展示时配有相关素材和案例,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钟南山院士等“最美逆行者”的照片、其他图片资料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一一呈现)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抗“疫”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吗?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思考、讨论、辩论后,教师再进一步启发,最后形成共识: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教师进而提出下一个问题: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学生回答: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等。教师进行总结与提醒: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但要注意,上面这些精神可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一个时间段的划分,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如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40 题第(3)问: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请写出其中两种精神的名称。回答这一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题中“新中国成立70年来”这一时间限制,只能回答雷锋精神等,而不能回答长征精神等。
上述内容是本课第二框的第一目:薪火相传,越燃越旺。在复习时,将这一问题前置,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特点出发的体现,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是学生刚刚经历过的重大事件,他们耳熟能详、深有体会,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自然地切入到了本课的复习内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教学难点是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爱国主义。在讲解这些内容时,教材并没有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顺序展开,而是先讲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然后介绍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接着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笔者没有按照教材顺序先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而是先从内涵入手,通过四则材料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抗击疫情中所展示出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勇于创新的民族。疫情发生后,我们及时创新防控工作格局,采取果断措施,在充分调动现有人力、物力的同时,用极短的时间建成了一批专门医院和众多方舱医院。为解物资燃眉之急,众多企业克服各种困难,加大转产、扩产,改进工艺、流程,释放最大产能保障防疫物资。医务工作者奋勇在前,尽一切办法科学施治,尽最大努力提高救治率、降低死亡率,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高校、科研院所加大攻关,推进相关药物和疫苗研发,用技术创新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防控成效。
材料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崇尚奋斗拼搏以适应现实发展,愚公移山就是这种民族精神的象征,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成了保证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最强动力。在抗击疫情的战线上,参与人员全身心投入战斗的身影成了最美的画面。医务人员以超强的耐性投入到救治病患中;爱心机构和团体奔走呼号、积极筹捐,组织协调物资转运、分配;很多人舍小家为大家,主动请缨加入到抗“疫”的队伍中。
材料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在抗“疫”战斗中,国家统一协调指挥下,全社会广泛参与,多省在做好本地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派出精锐人员,对口支援武汉及湖北省。军队系统分多个批次派出医护人员驰援一线,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源源不断支援主战场。社会上,党员干部和群众齐行动,共同织密基层一线联防联控网,各地还组织各类生活物资支援疫区。众多的普通群众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活动。许多单位开展了献爱心活动,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发挥自身优势,建言献策、加大科研攻关。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国际友人也纷纷行动。全社会的齐心协力,为疫情有效防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材料四“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抗“疫”行动中,我们誓言“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国家、社会、个人都作出了巨大牺牲,构筑起了保障生命健康的安全屏障。在疫情形势得到有效控制后,我们积极开展国际救援,践行着抗“疫”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宣言,也赢得了受助国家的肯定和好评。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抗“疫”行动再一次让民族精神焕发出时代蕴涵。未来,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在全胜之后扬起风帆再出发,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阔步前进。
结合上面四则材料,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1)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哪一具体内容?(2)上述四则材料共同指向的精神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精神的理解。(3)结合材料,分析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述问题依照“是什么”“为什么”的基本维度展开,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第(1)问比较简单,结合课本知识,学生不难回答出四则材料分别体现了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第(2)问难度开始加大,有学生回答为“中华民族精神”,教师要及时点拨学生:这样的回答准不准确、是否符合题意?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学生得出了准确答案:爱国主义精神。这一问题解决了,后面的“对这一精神的理解”只需对接教材就能迎刃而解。第(3)问比较复杂。结合材料和亲身经历,学生能够真切感悟到,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国人民坚韧不拔、不怕牺牲、攻坚克难,弘扬了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和伟大的梦想精神,彰显了中国精神的磅礴力量,并由此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由于这些内容分散在教材的不同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归纳和整合。
以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正是伟大抗“疫”精神最厚重、最亮丽的精神底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充分运用好社会大课堂中的优质素材,阐释好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引领青少年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家国情怀,做忠诚的爱国者。2020年2月,中央文明办发出的《关于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的通知》要求,要把抗击疫情斗争作为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人间大爱的伟大实践和生动教材,以选树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为载体,关注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基层干部群众中的先进群体和先进人物,讲述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凝聚抗“疫”的强大力量。如何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自然成为了本课的落脚点。
关于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教材主要在第三单元的综合探究中进行了综述。但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贵在实践,重在行动,因此,本课的最终目的是以情导行,引导学生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因此,笔者为本节课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搜集“最美逆行者”的事迹,谈谈青少年学生应如何向他们学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学生纷纷从坚定理想、志存高远、勇担责任、无私奉献等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升华了学生的思想感情,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生动力。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再次深化主题,升华认识: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不是温室中的花朵,不是襁褓里的“巨婴”,我们应向榜样人物学习,自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激发时代新人的青春担当,奋发有为,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总之,本节课紧紧围绕抗“疫”故事这条主线,精心选取相关素材和案例,运用情境化模式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在复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案例对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解构与整合,使知识脉络更加清晰、逻辑更加严密,能够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