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妥应对“熟悉的陌生题”里的陷阱
——以2019年全国卷主观题设问为例

2020-12-25 03:23:41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0年4期
关键词:复句主观题陷阱

江苏

随着高考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评价理念的转变,高考思想政治主观题特别是其设问考查是“熟悉”的“理在书中”“情理之中”的课程内容;但在形式上却以“题在书外”“意料之外”的“陌生”方式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本文以2019年全国卷主观题设问为例,浅谈在素养立意的命制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应当如何稳妥地面对高考中“熟悉的陌生题”里的陷阱,以便更好地应对今后的教学和考试。

一、稳定心理——做好面对陷阱的准备

“服务选才”是高考核心功能之一,其中也必然包含着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测量的情况。面对选拔性功能考试的主观题设问,学生首先应端正考试心态,以良好的考试心理应对设问中的陷阱。

【例1】(2019·全国Ⅰ卷·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

(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结合材料,就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提出三条建议。

面对此题中的设问,学生的心理会有一系列微妙的变化:此问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我怎么想不起来?如果不回答知识,简单照抄材料又不可以,我该如何是好?这种纠结、茫然无绪的思绪使学生自乱阵脚,答题秩序发生混乱,影响答案质量。其实,只要静下心来,思路就会豁然开朗: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该题与知识无紧密的联系,答案应主要来自对材料的解读;提炼设问中的“三条建议”关键词,仔细阅读材料第二自然段中所例举地事实,根据材料中“三个分号一个句号”划分层次,即可找到至少四点可提出的“建议”;最后,逐层、依次书写出具体解决材料中例举地负面事实的举措和建议即可。总之,良好的考试心态、积极的应试心理,有利于学生迅速调节考试状态,高质量地解答问题。

二、妥善处理——发现、分析、解决设问中的陷阱

高考试题遵循“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在具体设问上表现为:通过一定的语句陈述,在形式上对陷阱进行“伪装”,在内容上着力对陷阱进行挖掘和拓展。因此,解答主观题的设问,学生还要从“战术”角度上善于发现、分析、解决试题中的陷阱。

1.形式上发现陷阱

内容决定形式。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查,设问题型的考查样态呈现日益多样化的特点。例如,全国Ⅰ卷的设问题型就涉及说明类、评析类、措施类;全国Ⅱ卷涉及原因类、说明类、启示类;全国Ⅲ卷涉及说明类、分析类等。面对不同的设问类型,学生必须清楚地知道具体设问属于何种题型,才能进行有效答题。从思维角度看,设问大体上以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两种方式在形式上设置陷阱。在具体回答问题时,学生应更多地将以上两种答题方式结合起来、综合性地使用。

【例2】(2019·全国Ⅱ卷·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略)

(1)以其美多吉为代表的雪线邮路劳动者的事迹,生动诠释了“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的道理,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邮车驾驶员们是平凡的劳动者,他们用辛勤的劳动为藏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做出贡献;用奉献、忠诚和生命熔铸的雪线邮路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人们在平凡岗位建功立业。

该设问呈现出的表述形式是“价值引领+学科考查”,学生答题时,整体上遵循“教材知识+材料归纳”作答的解题思路。从该题所提供的参考答案看,能体会到学生的答案表述一定要展示出其清晰的思考过程,思考过程必须吻合设问自身的逻辑关系。因此,教师在复习备考时,要重视对不同题型的共性答法和解题指导,助推学生思维建模。在此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防止学生出现思维定式、僵化、固化地套用答题模板。高考中常见题型往往与一定的思维方式相对应,如教师可以教授学生运用“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对设问进行仔细全面的分析:形式逻辑中的同一律保证了思考的概念“不走样”,有利于紧扣题目作答,避免答非所问的弊端;矛盾律让思考的判断“有模样”,有利于明确题目的论证内容与对象,避免答案出现自相矛盾的问题;排中律则让思考的推理“更像样”,有利于鲜明阐述己方观点,规避模棱两可的错误倾向。运用“逻辑三大基本规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识别设问形式中的陷阱。

2.结构中分析陷阱

结构组成形式。主观题的设问是伴随一定的句式结构显现出来的。其中,设问多以复句甚至是复句群的形式予以呈现。所以,从分析设问的句式结构入手,特别是对设问中的复句及复句群进行有效划分,厘清句式结构之间的关系,概括或变复句及复句群为单句的形式,再对单句分析,去寻找设问中的陷阱,以此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例3】(2019·全国Ⅱ卷·39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夯实组织基础;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三是坚持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四是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五是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六是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

截至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 899 万人减少至1 660 万人,累计减少8 239 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1.7%,累计下降8.5 个百分点。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是贯彻落实上述六项基本原则的结果。运用政治生活知识,任选其中三项原则,分别阐述坚持这些原则的理由。

此题设问,由两个复句构成,因其采用倒装的句式,结构相对复杂。初看有“千头万绪”和“手忙脚乱”的感觉。其实将此设问分解并转换为两个单句,提炼关键词,联系所学知识,找到材料中对应表达之处书写作答即可。操作如下:

步骤一,转换单句。①(材料中)六项基本原则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②分别阐述任意三项原则(材料)的政治生活理由(知识)。

步骤二,找到关键词任意三项原则的政治生活理由。

步骤三,书写“知识+材料”。

如此,就能够达到“以简御繁”的效果,避免被繁杂设问的句式结构所困。综上,从看问题的角度说,分析设问句式结构特点,明确设问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紧扣题目要求作答,才是高质量解答试题的重点所在。

3.内容里解决陷阱

形式反映内容。不管设问中陷阱的形式如何多样化,其考点往往落在知识内容考查的层面上。主观题更加关注对“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它们也是设问中设置陷阱的重中之重。因此,应集中力量,从“考什么”的角度做好充足的准备。

(1)“填平”知识上的陷阱

从设问数量看,试题对知识内容方面进行考查的比重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因此,设问中的陷阱必然对知识内容进行挖掘与加工。“学什么,考什么”是复习应考的不变法则,除此之外,教师在对学科知识内容进行指导与训练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①突破重、难点。重、难点知识是主观题考查的重头内容。设问对此进行考查时,常常采用一定的伪装,如例3 中,从材料提供的基本原则一、二、五的字面表述上,能直观感受到该基本原则考查党、政府、人民群众的知识;但对于基本原则六所体现出的“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的考点,思考起来却颇费周折。通过该题,教师应发现提高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还需要从不同方面、多角度地进行变式训练。对于隐藏在设问中、没有明确细化考点的设问,一定要重视对句子和材料中关键词语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出这些变形后的词语背后暗含的考点信息。

②夯实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重、难点知识的根基和支撑。主观题考查的“铁律”之一就是要求考生掌握“必备知识”。从防止陷入陷阱的角度说,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一定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关注以下两点:第一,扫清盲点。“必备知识”的掌握上如果出现盲点,学生就会觉得设问既“熟悉”又“陌生”,解题时陷入无从下手的状态。这就警示教师不能忽视“必备知识”,教师应给学生建立一个盲点知识备忘录,以便有效应对学生不熟悉与写不出的问题。第二,关注易混易错点。“必备知识”中的易混易错点也是主观题的高频考点,它能够考查学生的记忆是否清晰准确和理解是否深刻。这种性质的知识点在选择题中出现的较为频繁,是学生所面对的最多的陷阱,主观题依然如此。解决这种学生容易混淆、走入误区的知识性考查试题,教师除了以知识点、课、单元为单位进行易混易错的精细性专题训练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建立人手一册的“纠错本”,以便做到“记得牢、理解准、分得清”。

(2)“补足”能力要求上的陷阱

高考试题保持着必要的难度、区分度、效度和信度,而关键能力是联结学科知识与学科素养的重要一环。在能力立意为主,逐步倾向素养立意的试题命制背景下,设问会更加关注对关键能力的考查。主观试题侧重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答题的卷面上主要反映出有下列问题:知识获取能力弱造成不知道答什么;思维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足造成不懂得如何答。解决这种瓶颈问题,最终还要从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入手,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

学生只要保持平和的考试心态,在试题形式上进行有效识别,在试题内容上妥善处理,是能够规避“熟悉的陌生题”、尤其是高考思想政治主观题设问中陷阱的“包围”与“埋伏”的。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在日常中围绕“怎么考”和“考什么”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

猜你喜欢
复句主观题陷阱
浅谈“立体几何主观题”的复习备考
浅谈高中政治“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28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高考政治主观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28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韩国语复句结构的二分说
东疆学刊(2021年4期)2021-02-12 01:51:18
陷阱
陷阱2
陷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