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讲评方法探究

2020-12-25 03:23广东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0年4期
关键词:主观题学科知识学科

广东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能够有效测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试题,必定是指向核心素养及其关键行为表现,实现学科任务、评价情境、学科内容三者有机融合的试题。”由于受阅读量、情境新颖复杂程度、学科任务难度、考查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要求等因素的影响,主观题难度明显高于选择题,这也给教师讲评主观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没有参透主观题讲评的方法,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使学生听得“云里雾里”,难以得到解题的要义。因此笔者认为,主观题讲评应得“法”。

一、题型求“简”:抓住共性见真章

基于学科任务的不同,教师们总结出了体现类、原因类、影响(意义)类、措施类、评析类等多种主观题类型,并对应不同类型设计出相应的答题模板,这对考生思维建模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类别太多,加上考试时长有限,制约了考生的临场发挥。因此笔者将不同类型的主观题进行比较,找出其共性,并与评价情境建立联系,概括出结构良好和结构不良两大主观题类型。

(一)结构良好的主观题,从学科任务来看,主要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和学科语言表达能力,前者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本学科的知识解决好实际问题,即将理论迁移到实际问题情境的能力,后者要求学生运用专业语言概括情境中的特征、关系和问题,即学科语言表达的能力。结构良好的主观题就是从评价情境来看,情境结构良好,可供学生提取的信息丰富具体,层次分明。主观题情境信息的事实逻辑决定了答案要点的层次,因此,基于情境信息的事实逻辑,调动和运用整合后的知识,用专业语言表达观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要诀。具体来说,第一,精准识别与学科任务有关的材料信息;第二,对相关情境信息进行分层,层次对应相应要点。第三,学会做翻译,用专业语言对情境中的生活化语言进行翻译即可。

【例1】(2019·全国Ⅲ卷·38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党中央的决策部署。

材料一党的十九大要求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制定外资基础性法律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8年立法工作计划》。

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司法部经征求中央财办、外交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72 个中央有关单位以及地方人民政府等方面的意见,起草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草案)》。

2018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这一草案并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向社会征求意见。2019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

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外商投资法》的制定是如何体现依法治国方略的。

本题属于结构良好的主观题。评价情境由两个部分构成:首先,主题句交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的立法背景;其次,通过材料一中纵向递进的五个层次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的立法过程。基于情境信息的事实逻辑,结合学科任务对象“依法治国方略”,用专业语言对情境信息进行翻译,便形成了相应的答案要点:立法先行为新形势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提供了法律依据;坚持党对外商投资法立法工作的领导,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立法计划、审议通过法律草案,是人民当家作主在立法程序中的体现;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有序参与,体现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精神,保证了立法质量。

(二)结构不良的主观题,情境接近真实生活,强调学生对真实生活的积极参与,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国家公共事务管理等,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求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和学科思维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类试题的突出特点是,评价情境新颖复杂,对解决学科任务提供的具体信息不足,设问没有具体的限制性的学科知识内容提示。解答这类试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与真实生活有效对接,善于调动和运用学科知识、时政知识和生活常识于一体的知识的集合体。具体来说,一要到书上找答案,找教材中与问题相关的原理;二要在时政热点中找答案,密切关注时事;三要学会在生活逻辑中找答案。

【例2】(2015·全国Ⅰ卷·38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财政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财政预算的编制和管理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材料一2014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

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精神,按照新修订的预算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地方各级政府为预算法的落实进行了积极探索。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政府应该如何强化预算管理。

笔者听过不少教师讲评这道题,大都是基于材料的事实逻辑分析政府强化预算管理的措施,过程如下:“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对应“严格执行人大审批通过的预算”;“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对应“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对应“按照预算法的要求编制预算和执行预算”;“地方各级政府为预算法的落实进行了积极探索”对应“运用检查、审计等行政手段强化预算监管,公开预算,增加财政收支的透明度,接受权力机关监督和社会监督”。这种讲评实际上是对着答案硬套情境信息,有牵强之嫌,教师自己觉得底气不足,学生听得半信半疑。其实,本题属于结构不良的主观题,其特殊性在于评价情境没有揭示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无针对性事实),隐藏了求解条件,设问没有具体的学科知识提示,属于“双无”(无具体情境信息、无明确理论依据)问题。政府如何强化预算管理,可借助生活逻辑展开分析,进而组织答案。以管理家庭开支为例,首先,对于如何花钱要有总的方向和原则,要坚持开源节流的方针;其次要制定开支计划,并且开支计划要由家庭会议审议通过后才能执行;最后在执行过程中还得接受家庭成员甚至其他亲朋的监督。基于生活逻辑,迁移到政府如何花钱的逻辑也是如此: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依法编制预算→人大审批预算→依法执行预算→运用检查、审计等行政手段强化预算监管→公开预算,接受权力机关监督和社会监督。

二、思维聚焦:厘清逻辑现功力

试题讲评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互讨论的过程,既然是交互讨论,就必须把话说清楚,聚焦学科思维方法,厘清逻辑关系。有教师感慨:命题专家们究竟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传授给学生的解题技巧,学生在考试时几乎用不上。横亘在教师与命题专家之间的“鸿沟”就是理念和学科思维上的差别,教师看到的是微观层面的东西,命题专家看到的是宏观层面的东西;教师执念于知识本身,命题专家关注的是知识内化而成的学科思维方法,而用学科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便形成了一定的学科思维逻辑。如例2 的问题“政府应该如何强化预算管理”,学生按职能→原则→依法行政→接受监督→权威政府罗列教材知识,教师讲评对着答案硬套材料,都是缺乏学科思维方法及思维逻辑的表现。

从学科知识的内化来看,判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水平的表现就是:是否掌握了学科思维方法。高考命题专家非常注重学科思维方法的考查,其测评方式主要包括:运用某个学科模块的价值观念分析和解决问题、运用某个学科的分析框架分析相关问题、运用学科知识进行逻辑推理、运用限定或不限定的某个思想方法对材料所给观点进行辨析、评价和论证等四种方式。

【例3】(2019·全国Ⅰ卷·38)

(材料略)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进一步扩大进口对国内经济的积极影响。

对国内经济的积极影响即国内经济发展,这是个宏观概念,如何切入很重要。一般来说,首先要分析影响,通常的思路是由直接到间接、由近及远。我国进一步扩大进口,直接影响的是国内市场,而市场的两个显性主体就是供给方(生产者)和需求方(消费者),这一点在情境信息中也得到了印证:中国扩大进口的清单上,既包括高技术产品,也包括日用消费品。因此,可以把对国内经济的积极影响具象化,切换到扩大进口对生产和消费的影响(即降低关税,增加进口,繁荣生产与消费市场),而对这两者的分析又要遵循由近及远的原则,因而有了对生产的影响是:激发市场竞争,带动技术引进,促进产品创新研发→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对消费的影响是:丰富消费品市场供给→降低消费成本→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需要。

本题对国内经济发展这个宏观概念的切入是基于学科的分析框架分析问题,也就是把问题当做一个系统,分解为相应要素进行具体分析。类似的有:2016年全国Ⅲ卷38 题第(2)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互联网+停车’智慧系统的应用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7年全国Ⅱ卷38 题第(1)问“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国内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都涉及供求分析框架:对供给方、需求方以及对供求相互作用的影响。2015年全国Ⅱ卷38 题第(1)问“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坚持税收法定原则”涉及政府管理的框架:谁管(政府)、管谁(纳税人)、用什么管(依据税法)等。这就要求学生以一定的学科思维方法作指导,分析问题才能富有逻辑,避免思维过于发散。

学科思维方法统摄于学科大概念,或者说学科大概念本身也是一种学科思维方法,大概念是学科的核心,是指向具体学科知识背后的更为本质、更为核心的概念或思想。当以“优化资源配置”这个大概念统领《经济生活》教学时,便有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经济学的价值观念和“供给方、需求方以及供求相互作用”的供求分析框架;当明确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统领《政治生活》教学的大概念时,也就不难理解近年来的高考为什么一直在围绕这条主线命题。当用“文化自信”这个学科大概念来统领《文化生活》教学时,也就理解了命题专家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背景命题的价值立意。因此,要站在命题专家的视角,以学科大概念统摄学科知识,从中抽象概括出最普遍最本质的东西即学科思维方法,再以学科思维方法为指导,厘清思维逻辑,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横纵联系,这样知识就有了意义和价值,话才能说得清楚。

三、答案简明:事理交融显章法

笔者曾就文科综合模拟测试的做题科目顺序对本校高三学生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考生会把思想政治放在最后来做,究其原因,学生说:文综测试时间紧,思想政治学科书写量大,有时候写得多,得分还不高,费力不讨好。分析高考题的标准答案,教师们都会惊叹其“简约而不简单”,笔者认为除了审题和学科思维逻辑上的原因之外,答题的精准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经常告诫学生要多写一点以增加得分的可能性,殊不知政史地三科的时间分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况且由于答题精准度不够,导致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因此,在主观题讲评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精准答题,追求答案简洁化,做到事理交融。

基于学科知识本位的讲评,教师们会特别强调先讲道理,再摆事实,而且讲道理一定要讲透,即原理(知识点)的阐述要全面,新课程标准研制的学业质量标准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素养高的学生,其所学知识经过内化于心,能够成为结构化的、被整合的知识。知识的整合化、结构化,从作答的角度讲,就是要做到事理交融,寓理于事,理无形却有痕,把知识揉进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讲评方法,引导学生的作答由学科知识本位转向学科素养本位,阐述原理简明扼要,把答题的重心放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上,充分提取材料信息并进行精练概括,把原理渗透于结合材料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做到事理交融。

猜你喜欢
主观题学科知识学科
浅谈高中政治“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学科新书导览】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高考政治主观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