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原因类主观题通过深入分析事件或行为主体言行产生的缘由,揭露事件或行为主体言行的本质。此类型的高考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与探究问题等能力,有利于实现学科任务;以及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原因类主观题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因此学生要加强对此类试题的掌握。笔者以2019年全国Ⅲ卷38 题第二问为例,谈谈此类试题的特点以及对教学的启示。
(2019·全国Ⅲ卷·38 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党中央的决策部署。
材料二近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生产企业已达200 多家,产业集群优势明显。2018年,中国取消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允许该领域实行外资独资经营。新通过的《外商投资法》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的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某公司是国外一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其设计与生产理念同当前全球先进制造、绿色能源、智能制造高度契合,2018年该公司入选世界品牌500 强。2019年1月,该公司决定在上海投资70 亿美元开工建设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超级工厂,预计年生产纯电动汽车50 万辆。
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7 万辆和125.6 万辆,比上年分别增长59.9%和61.7%。市场预测,到2028年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销量将超过1 100 万辆。
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该公司为何在中国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
高考试题中的每一类型主观题题型都可以从设问中找到相应的线索。原因类主观题的设问特征也十分明显,设问中经常会出现“为什么”“理由”“原因”“分析……合理性”“依据”等词语。学生只要认真分析设问,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就可以判断试题的题型,为分析与解答试题打下基础。例题中“为何”等同于为什么,由此判断此题属于原因类试题。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描述与分类、预测与选择等四项学科任务。原因类主观题主要是实现解释与论证的学科任务,要求学生对真实社会生活情境中的事物或问题,运用学科技能与方法分析原因,探究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实现这一任务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只有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与探究问题这四项能力,才能轻松应对此类型的主观题。
例题以国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为主题,以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为具体事例,要求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探究国外一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中国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的原因。这需要学生结合教材知识,探究国内形势、企业自身发展等因素与企业在中国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的关系。
思想政治课程要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不同的试题对这些核心素养的测试与培养侧重点有所不同。学生通过分析精心设置的情境,挖掘试题的主旨,从而培育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的核心素养。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判断与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
例题通过创设中国取消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新通过《外商投资法》等情境,让学生明白中国有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自我改革的勇气,从而让学生认可和赞同我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让学生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能够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在解答试题过程中,运用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面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坚定理想信念,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
描述与阐释事物是高考四项考核能力之一,要求学生能够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原因类主观题涉及的角度一般较多,而且有些角度与时政相关联,因此学生更应该加强对情境的分析,为联系教材知识与时政观点,解答试题打下基础。全面分析情境要求学生:第一,弄清试题情境的层次。将情境分段落、分层次、分关键词进行解读,从而精准抓住有效信息。第二,在分析情境过程中特别注意不良情境的影响,排除冗余、重复等信息的影响。第三,在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综合归纳。在分析每个层次之后,还要将这些零散的信息进行综合性解读,形成一个整体。第四,关注情境逻辑。对于高考试题来说,学生除了注重知识逻辑、生活逻辑,更加要重视情境逻辑的把握,因为有时情境的视野是教材没有的,而学生在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也没有关注,为学生答题制造很多困难。
如例题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在中国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的原因分析,营商环境问题在教材中的直接理论分析比较少,学生若没有关注时政,这一角度也不会引起注意,这时就需要学生从分析情境中得出相应结论。
解题方法犹如在学生头脑中构建了一套模型,为学生解题提供思路指导。原因类主观题从思维方法角度来看,一般从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条件性等角度进行答题。必要性主要分析事件或行为主体言行的影响因素,更多是从事物产生的本质、内在因素进行考虑;重要性也可以说成重要意义,主要分析事件或行为主体言行发生的意义;可能性指事件或行为主体言行发生可能产生的结果,可能是积极的结果,也可能是消极的结果;条件性指向事件或行为主体言行发生的前提条件。不同的试题需要根据试题的设问以及情境综合考虑是否要从这四个方面回答。一般来说,如果设问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某主体为什么要做某件事情,或者指定某个具体原理分析某事件或言行的依据时,更多指向必要性、重要性;如果设问是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能做某件事,或某事物存在发展的原因,则更多是指向条件性、可能性。
例题设问要求: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该公司为何在中国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设问指向十分宽泛,学生应该从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条件性四个方面出发,结合情境得出结论。根据材料第一段中的《外商投资法》相关内容,可以得出该公司投资建厂的条件性:中国营商环境日益优化,外商投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根据材料第二段中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设计与生产理念等相关内容,可以得出该公司投资建厂的必要性:该公司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先进、品质上乘,具有市场竞争力;根据材料第二段中提及该公司建设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超级工厂,可得出该公司投资建厂的重要性:中国产业技术基础良好,利用国产供应链降低成本的空间大;根据材料第三段中所述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及市场前景,可以得出该公司投资建厂的可能性:中国市场大、需求旺,产品有广阔的销售前景。
原因类主观题要求学生对某一事件或行为主体言行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在分析试题过程中学生要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织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遇到原因类试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多涉猎与思考时政知识。有些学生分析情境之后,一些关键信息无法找出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时政知识不了解,所以学生要培养对时政知识的敏锐度。第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培养思维的敏锐性。很多分析能力弱的学生经常是分析好情境之后,却没有办法联系到教材相应的知识,所以学生在分析情境之后,应该多思考与教材知识的关系,做到活学活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