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窦娥冤》中窦娥人物形象

2020-12-23 04:50靳心茹
锦绣·下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窦娥冤窦娥形象

靳心茹

摘要:《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窦娥作为剧中的女主人公,具有深刻的代表性,是封建社会被压迫的妇女的典型。《窦娥冤》剧中人物形象丰富,性格典型,塑造了许多具有特点和立体的人物。其中以窦娥为代表,通过窦娥的坎坷一生与悲剧性的结局,展现出封建底层人民被压迫的形象。可以说,窦娥这一形象是当时社会与时代的缩影。

关键词:窦娥;形象;社会

《窦娥冤》揭示了当时官场黑暗以及社会不平等现象,窦娥作为其中的主人公代表了当时社会女性以及下层人民,因此,分析窦娥的形象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关汉卿想要表达的思想主旨。对于窦娥的个人形象的评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一、窦娥的形象与性格特征

《窦娥冤》这一杂剧中,窦娥是一个悲剧的形象,是傳统女性、传统孝义、传统道德的形象,但与此同时她也是集善良、坚韧与反抗精神为一体综合形象。开篇是窦天章进京赶考,将七岁的窦娥卖给了蔡婆家做童养媳,以当时时代对童养媳的看法与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来看,这就已经奠定了窦娥悲剧形象的基础。在丈夫去世之后,窦娥和自己的婆婆相依为命,要伺候自己的婆婆,除此之外还有本篇的主要情节“张驴儿事件”。窦娥自己被张驴儿诬陷的时候受尽刑罚绝不招认,但张驴儿用心歹毒,借窦娥的孝顺之心,向窦娥的婆婆用刑。因看不得婆婆受罪便自己认罪,这就看得出窦娥所代表的传统孝义的形象。

面对张驴儿父子的无赖,蔡婆软弱答应了。但窦娥在张驴儿的威胁之下依然坚决不嫁,这表现的是她代表的传统女性道德的形象,拥有忠贞的思想觉悟。窦娥是善良的,在婆婆被用刑之后她为了婆婆被屈打成招,上刑场之前她首先想到的是婆婆看到会不会难过,可以说是善良女性的代表。窦娥的形象还有一种魅力,在于她善良但不软弱,在柔软之中更是保持了一种韧性。对张驴儿的逼娶她反抗,对张驴儿的栽赃、官府的屈打成招她坚强的抵抗,在当时的社会这一点很难得,这一多元化的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是剧中最成功的的地方之一。

二、窦娥的传统女性观念

在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婚姻、道德等诸多方面有着很大的束缚。尤其是婚姻观,因封建社会对于伦理道德理念的信奉与崇尚,衍生出了许多如三从四德、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等等道德束缚,长期的的思想压迫导致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自主意识微乎其微,即便内心有不满与反抗也会因传统教义而埋没。婚姻的“父母之言,媒妁之命”是最直接的例证。窦娥是被父亲窦天章卖给蔡婆家做童养媳的,在她的观念里,自己的婚姻就已经被拴定了,所以在丈夫去世后,她守着自己的婆婆继续过活,对自己的传统婚姻依然保持着遵从的态度。她所坚定的还有一条,古代对女子婚姻的另一束缚:好女不嫁二夫。在这一观念影响下,窦娥对于贞节观更加重视。在张驴儿的各种逼迫之下,窦娥依然不从,表示绝对不会嫁给他,并劝阻因软弱答应了嫁给张驴儿父亲的婆婆 “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叫人笑破口!”“婆婆也,你岂不知羞!”相较于窦娥对婆婆是往日的绝对尊重,此刻的反抗与冲撞营造出更强烈的反差。由于她对于传统道义的恪守,在婆婆答应嫁人之后窦娥显然表现出难以理解和不可忍受的态度。她是一个对于贞节很看重的传统的女人,认为无论怎样,人格和名节尊严不容玷污。封建传统女性的思想在窦娥心中是根深蒂固,她自己清楚,在当时的男权社会,女性另嫁或有一点不守妇道都是会遭人非议的,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她选择了反抗。她从一而终的女性贞节观念让她觉得一切都是应当遵守、应当去做的。显然,窦娥无法跳脱出时代的束缚,她的反抗仍然是在笼子里的反抗,当然,在当时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中,窦娥敢于向强权说不,反对婆婆对自己婚姻的摆布,即使是由于另一个封建贞洁观的出发点,也有她自己独特的进步性。

三、窦娥的封建鬼神观念

封建社会人们对于鬼神有一种信仰,窦娥被押赴刑场行刑之际,反复叮嘱婆婆在她死后,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要定期地给她烧纸钱和供奉吃喝。在她的潜意识中,认为是鬼神主宰着天地之间的一切,她这般命运也是天注定的。同时她也相信自己死后会有鬼魂,鬼魂是需要婆婆的定期供奉的。窦娥的死是被冤枉的,在她被斩首之前立下三桩誓言: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以这样的方式来让大家看到自己的冤屈,她相信老天爷能够看到她的冤屈,替她伸冤,这也代表了她对老天爷以及神灵的相信。窦娥一生凄苦而多难,支撑她活下去的动力就是来世。为了来世的幸福,今生受苦她自己也无怨无悔。在临死前,她依然对鬼神的存在没有产生丝毫怀疑,坚信死后变成鬼也能完成生前的愿望。古代社会,人们不明白科学,在封建思想的压迫下很多思想可以说是愚昧,当时的人们只能将心灵寄托于鬼神,已达到对自己的慰藉。窦娥的鬼神观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与社会上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相同的,对于鬼神的信奉,至死都没有改变。

对于封建鬼神的信奉,现在看来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封建性,但站在当时的立场与环境,鬼神无疑为彼时的劳苦人民提供了心灵支柱的作用。“人在做,天在看”等信条无疑保证了底层人民向善的期望以及对恶的渴望报复,善有终恶有果也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再加之关汉卿对于窦娥结局的描写,鲜血溅白布,六月飞大雪,大旱过三年,更加增添了几分鬼神色彩。站在现在的角度评价古人对于封建鬼神的态度是片面而傲慢的,从当时的社会角度来看,信奉鬼神是必然且正常的,并不能用对错来评价,而是从这个角度我们能看到一个更为丰富的窦娥形象,除了世俗上的伦理道德,窦娥精神上也有她自己的信仰与依托,否则在行刑前她也不会向上天起誓。

结语:

窦娥是一个集合了传统道德、婚姻、孝义等观念以及善良具有反抗精神的传统女性,同时她的女性观、鬼神观与当时的封建社会也是相同的,她的反抗现在看来是不彻底的,但仍然具有进步和时代的意义。窦娥表现的是当时社会的状态,展现了社会上的病态,是那个时代与社会的缩影。

参考文献

[1]王跃平. 窦娥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多元解读,2019

[2]张耀杰.《窦娥冤》与《还魂记》的宗教观念[J].艺术研究, 1998,(01)

[3]曲雪峰. 窦娥悲剧命运的解读.2019

猜你喜欢
窦娥冤窦娥形象
窦娥冤
“刚”与“柔”的完美统一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
谁杀死了窦娥
窦娥的第三桩誓愿让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