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亦陈
【摘 要】 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是新时期的教师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班级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制订各阶段学生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有效解决数学问题,完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提问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合理的提问策略,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现阶段,我国部分小学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提问环节的结果,对学生的思考过程重视度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对此,本文探究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技巧,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帮助。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现阶段,我国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度不断增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逐渐摒弃传统僵化的教育模式,结合现阶段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形成逻辑性思维。相关研究表示,在小学数学课堂通过有效的提问策略能帮助学生培养核心素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让学生能理解知识内容,并对知识的使用方法进行拓展,从而举一反三。
二、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1.基础提问方法
该提问方式在小学课堂上较为常见,能有效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帮助学生多维度理解问题。数学教师在课堂中针对基础性问题可进行引导。比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中的“认位置”这一课中,基本上小學生在学前就已经掌握方位信息,教师在课堂上直接提问即可,比如教师将手指指向上方,并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方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知识,使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设计中,可根据教材图文,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针对小学低段学生,应当以启发学生思考为核心,帮助学生理解其中内容。而在小学中段学生提问过程中,要注重过程性提问,改变生硬的提问方式,将图文及生活场景共同带入教学中,从而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激发。比如,在“20以内加减法”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生活中的场景作为案例,并结合互联网工具进行教学,教师在图片或者视频中展现一群鸭子,数量为20只,这时农户将鸭子一哄而散,观察视频中还剩下几只鸭子?哄走了多少只鸭子?学生可查一查视频中的鸭子,比如剩下7只鸭子,此时学生能解答教师第一个问题,随后利用运算方法得到20-7=13(只),获得哄走鸭子的数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先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自主对问题进行描述,最终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
2.启发提问方法
该提问方式侧重提升学生想象力,结合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在使用提问策略过程中,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入手,有效设计提问方案及语言方式,教学内容也要合理设计。比如,在应用题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理解题意重点,通过启发教育让学生掌握解题的关键点。例如“食堂运输一批新鲜蔬菜,原定计划中每天使用50kg,30天将蔬菜逐渐处理,后来根据人们的意见,每天增加10kg 的使用量,那么这批蔬菜能吃多少天?”在该问题提出后,教师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让他们计算相关数据,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比如,这批蔬菜总体是多少千克?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原计划每天吃50kg,30天将食物吃完,可计算总体数量为30×50=1500kg,再处理“蔬菜能够吃多少天”的问题:1500÷(50+10)=25(天),得出该答案后,教师先询问学生是否有其他的解答方式,是否能列综合算式:50×30÷(50+10)=1500÷60=25(天)。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对数学的新鲜感不断提升,学习效果也将得到改善。
3.拓展问题方法
在小学数学提问教学过程中,采取拓展提问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可通过立体化提问方式,使学生具有空间感,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提问,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比如,在小学低段应用题学习过程中:“大啄木鸟每天会吃100蠕虫,小啄木鸟每天吃10蠕虫,大啄木鸟每天比小啄木鸟多吃多少蠕虫?”通过这种问题能反映个体关系,让学生利用逻辑思维及发散思维解决问题,这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性环节,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不同问题,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随着课改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新时期提倡素质教育,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关键环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并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减轻压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魏庆莉.巧用课堂提问培养新时代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119-120.
[2]才达吉.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J].甘肃教育,2019(19):75.
[3]黄建春.浅析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中进行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