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秀丽
摘要: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中指出:作为职业教育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为国家培养具备一定技能的劳动者的责任。为了实现这个教育目标,作为教书育人实施者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们可以在研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汲取精神营养、唤起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及专业教学水平、实现中职学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目标及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就是研习国学经典的意义及价值所在。
关键词:国学经典;中职教育教学;师德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余年,缔造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中华民族要想在此时代下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弘扬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载体的国学经典就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就是我们要传承的文化精髓。国学经典中诸如“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等理念正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秉承的真谛。教師研习国学经典,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必将唤起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提高教师文化内涵,陶冶情操,潜移默化地提升道德水准,对促进教育教学良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一、研习国学经典,唤起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
《论语》有云:“德为人先……”,就是说要努力修养自身的道德,以超过一般人。孔子曾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所以,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的教师们必须要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才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养出道德品质合格的学生来。教师要深刻理解学习国学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也要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心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身心素养,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顺畅。
在中职教育中,教师要结合中职生的特点,树立正确的教学心态,以国学经典为思想源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可见,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而肩负“教书育人”使命的教师就是这个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工程师。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就是教师传播中华文化、提升职业道德水准的源泉!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许多先贤的思想和文化理念就蕴含在国学经典书籍中。学习国学经典能够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洗涤心灵、充实思想。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切实做到多读书、读好书,通过研究、学习国学经典,用习得的国学经典理念,将自身思想充实和完善起来,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实践。我们研习国学经典,不仅丰富了知识,还会时刻被先贤们的精神所感动!
正如我们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们能够体会到东坡先生目睹国家的内忧外患,恨不得自己跨上战马,像弯弓射虎的孙权那样亲率一队人马,奔到战场,上阵杀敌的报国情怀。读苏轼的千古绝唱:《西江月》体会到的是他对一切外在功名及苦难的漠视,表达的是大师对生命本身的珍惜!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到朝廷贬谪,这首词就是他被贬海南时所作。虽然际遇堪忧,可他却能乐观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利用自己的影响来促进黎民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改良,他亲自编写教材,在当地讲学,扮演了一个文化使者的角色。他甚至为海南培养了有史以来第一名进士!苏轼兴奋地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对于一个蛮荒之地,完成了科举的零突破,确实称得上是“破天荒”了!同样是教书育人,先贤尚可在荒蛮之地传道授业,当今大好盛世下,教师们难道不应该承担起肩负的职业责任吗?教师研学国学经典,不仅唤起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唤起了爱国情怀,还唤起了“立德树人”的使命感!
二、研习国学经典,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
古人云:“善政不如善教之得心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唯有德者能宽服民,其次莫如猛。”从这字里行间中,我们能够体味到教育对社会和大众的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要孜孜不倦地钻研业务,汲取国学经典的精髓,做好学问。
《论语》有云:“……,学为人师,……”,就是告诫从教者,要潜心学习,提高品格,不断充实、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教导学生的职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它即是教师的业务素质的要求,也是师德的基础。老师要向学生释放知识,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库藏。我们处在信息社会这个大环境下,教师和学生不再是“杯水和桶水”的知识关系,而是“流水和一眼泉”的关系。教师要成为“一眼泉”,就必须刻苦钻研,终身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进行知识更新,让自己不断增值,那么国学经典就是“充电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教师要在研究、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谨记“传道受业解惑”的职业责任,不断地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无论教师的专业是什么,无论教师承担着什么课程,教师都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将国学经典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让我们的学生在吸收专业知识的同时,在教师的感召及影响下,陶冶了情操;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明理。
比如,语文课上,教师讲解苏轼的诗词。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诗词的内容,教学内容未免单调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适当融入有关苏轼生平的介绍,给学生们讲一讲苏轼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美食家。许多人爱吃的“东坡肉”,就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发明的。有了这样轻松、有趣的话题作为引子,无形中拉近了这位先贤与学生的距离,势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诗词教学具备了成功的契机。在轻松话题下,我们要让学生看到大师身上那种“苦中作乐,身处逆境不言放”的精神!我们要鼓励学生们在遇到困难时要学会坚持、不忘初心!当然,教师的这些知识来源于研习“苏词、苏文、苏诗”这些国学经典所得。这对于教师讲好一节课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师在研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不仅接受了一次传统文化洗礼,还会不断地被苏轼的伟大人格所震撼,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鼓励学生学习苏轼勇敢面对人生挫折,热爱生活的品格。有了伟大人格的感召,学生再来学习苏轼的诗词,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可见,教师研习国学经典不仅自身受益,他的学生也是受益者。如果教师的每一课都这样精心准备、内容充实,一定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产生产良性的影响,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会提升。学生眼中的“你”是博学的教师,学生们会崇拜你,爱戴你,那么你的课堂必定是受欢迎的!所谓“爱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三、研习国学经典,用无私的奉献诠释教师本色
《论语》有云:“……,……,行为示范”,就是在鞭策为教者要努力树立自己的形象,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世人做个好的典范。教师研习国学经典,对自身职业的认知会清晰,会产生一种高尚的使命感。教师肩负着民族、国家、世人所赋予的教育使命。教师要经受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考验,方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教师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清贫,经得起形形色色的诱惑,秉承“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热爱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用无私的奉献诠释教师本色。
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课前必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能要制作演示文稿;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可能要准备微课……所以,教师需要专业知識傍身的同时,还得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技能,才能顺利地备好一堂课,成功地上好一堂课。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搜集资料、钻研书籍,反复修改教案……加班熬夜是常态!那么,教师就要经得住一次次修改讲义带来的“挫败感”的考验,耐得住三尺讲台上“孤军奋战”的寂寞……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每个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工匠精神”,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拥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要兢兢业业、潜心钻研,才能把知识更好地传播给学生。而研习国学经典恰恰是提升教师人格魅力的途径之一。
中职学生正处在身心叛逆时期,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学生甚至具有学习障碍。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找工作挣钱,从而忽视了学习的本质。他们来到中职学校就读,不是来学习知识而是拿文凭来的!所以,中职教育面临的挑战是艰巨的。教师们面对的是一群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他们迷恋网络游戏、他们认为学习无用,他们认为父母可以永远为他们遮风挡雨……。就是这样的一群学生站在了你面前,你怎么办?这些学生放弃学习,教师却不能放弃学生!放弃学生就是放弃你的职业操守。
参考文献:
[1]洪东.品味国学经典,弘扬师德师风[J].教育教学论坛,2017,(25):183.
[2]罗鸿翔.品读国学经典弘扬师德师风[J].平安校园,2016,(06):84-85.
[3]谢丽娴.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引导[J].高教探索,2018(04):45-47.
[4]冉春桃.品味国学经典——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2):75-77.
[5]王水照,崔铭著.《苏轼传》.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