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红艳
【摘要】“自主”学习能力,不管是对成年人还是小学生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一个人能力的體现,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证明。所以,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兴趣激发 自主学习 交流分析 质疑问难
一、兴趣激发:“自主”学习的开始
提起兴趣二字,我们倍感亲切。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可谓是“一路绿灯”,事半功倍;我们也知道:如果有了兴趣,再“愚钝”的孩子也会有所收获;如果没有兴趣,再聪颖的孩子也学不好。如果没有兴趣,则干什么都“索然无味”“事倍功半”。小学生的学习尤为如此。我们也明白:“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道理,但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孩子又有多少呢?所以,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真正的动力是“兴趣”。只要学生的兴趣被“激活”了,还担心他会不主动学习吗?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了苹果或者一张白纸。上课时,当讲到“平均分”“整体1”以及“几分之几”等要点时,就让学生拿出苹果或者白纸,告诉他们,这时候的苹果就是老师所讲的“整体1”,如果把苹果分成四份,那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四分之一”。
这样的结果使得学生兴致盎然,纷纷拿出苹果或者白纸自主效仿,不用过多的分析和口头举例,很轻松就理解并掌握了分数意义的原理。“学生不应是一个学习的‘工具”,而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只要他们自己对学习知识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探索;只有靠主动学习得到的知识,才是真正的收获;只有从自主学习中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才是“制胜的法宝”。
二、交流分析:“自主”能力的提高
一说“交流”“分析”,我们就会想到它是语文科目的“专利”。其实数学课堂教学也需要交流和分析。如果没有交流,学生怎么会理解其中的原理?如果没有分析,又怎么会明辨对错?尤其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四则混合运算、图形面积、体积的计算以及应用题的解答,都经常会用到分析理解、交流探究。只有在不断的分析理解中,学生才能学会思考,掌握方法;在不断的交流探究中,学生才能够取长补短,,拓展思维;才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例如,在讲到“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先出示一个平面示意图并提出要求:这是我家的“客厅”,最近要装修,那需要多少块地板砖,请帮忙计算?看到这个问题,首先学生就比较感兴趣,看着不规则的“客厅”平面图,就开始分析图形特点,交流计算方法,有的还开始动笔计算了。一会儿功夫,几种方法“脱颖而出”,效果极好。
此例进一步说明,数学课堂上的学习,也离不开交流和分析。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中,他们学会了思考;在师生的互相交流中,他们受到了启发;从而分析自己究竟错在哪里?明白了“取长补短”的道理。同时,课堂中的交流,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要想有所收获,必须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主动动手计算,这都是学习数学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所有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平常的课堂学习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总结方法,才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自主”学习的拓展
大家都知道,数学源自于生活,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的痕迹,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让数学“走近”生活,让生活“还原”数学,二者有机配合,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同时,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并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进行检验,拓展思维,以获取更大的收获,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一节内容时,我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以及计算的公式和方法,然后让他们亲自测量并计算课桌和凳子面积,同时布置学生回到家里,测量并计算一些常见物品(茶几、餐桌、电视等)的面积。
因为这些课堂练习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所以胜过作业本上无数次的“纸上谈兵”,还因为都是自己亲自“体验”过的,所以认识也比较深刻,真正实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目的。同时,将课堂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不仅“学得轻松”并“学半功倍”;而且老师也“教得愉快”并“教半功倍”。把实际生活融入数学课堂教学,让数学课堂“生活化”,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习能力,这才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
所以,小学数学教学,知识学习是“引子”,习惯培养是“基础”,能力提高才是“重点”。只要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又有多少知识不能顺利“收入囊中”呢。
参考文献:
[1]林茶居.在银鹰文昌中学感悟“自主学习”[J].教师月刊,2013,(3) :14.
[2]宋显庆.数学,教、育在方圆之间[J].小学教学,2016,(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