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周娟
[摘 要]数学课堂中常会出现一些意外,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成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个体需要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着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能化解意外,演绎节外生枝之美。
[关键词]预设 生成 质疑问难 个体需求 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2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作为教师,应独具慧眼,及时捕捉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演绎课堂上节外生枝之美,彰显数学课堂的魅力。
一、生成于学生的个体需求
课程改革提倡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那么,课堂教学中,出现意外时,教师是强行把学生拉回课前预设之中,还是尊重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预案?其实,意外是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不妨尊重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预案,收获意外之喜。
教学片断:
师(出示21、29、36、47、48、71、225、1060等数):在这些数中,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
生1: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所以它是合数。
生2:找这么多的因数,太麻烦了!
生3:47是素数。
生4:48的因数有1、2、3、4、6、8、12、16、24、48,所以它是合数。
生2(忍不住又说):太麻烦了!
师:你嫌麻烦,那你有简单一点的方法吗?
生2: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合数。如48这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只要再找出一个因数,就能证明它是合数,所以不用那么麻烦一个一个地找它的因数来。
师:是啊,还有别的因数,这“别的”只要举出一个,就足以证明它是合数。你对合数的概念理解得真透彻!其他同学理解他的意思了吗?
……
二、生成于学生的质疑问难
学生受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课堂教学中有时会跳出预设的框架,出现意外。因此,教师教学时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片断:
师: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生分小组按照书本上的要求开始操作探究)
生1:在圆柱的上下底取对称的两点,连接后沿此线段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
生2(大声附和):对!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全班大部分学生点头赞同,师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生3:老师,我还有问题!如果在圆柱的上下底任意取两点,连接后,沿这条线段展开得到的不是长方形,而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圆柱的侧面积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纷纷议论开了,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师:请同学们按照他的方法再操作一遍。
……
三、生成于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各不相同。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争论。
教学片断:
师:照样子排下去,从左边起,第17盏灯是什么颜色?第18盏灯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吗?(生独立完成后汇报自己的方法,如画图、计算等)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呢?
生1:我觉得画图好,既好看,又方便。
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不太好,数字大后画起来就慢了。我觉得计算的方法最简便。(其他学生随声附和,然后通过比较,得出计算是最简便的方法,于是师准备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生3:老师,我有更简便的方法。第17盏灯是紫色的,因为灯是按红、紫、绿的顺序排列的,那么第18盏灯是它后面的一盏,这还要算吗?自然是绿色的!
师:你真了不起!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太厉害了!(一语惊醒梦中人,这时又有学生边举手边叫着说“还有更简便的方法”)
生4:先算第18盏灯的颜色,18×3=6(组),没有余数,算起来更方便。因为第18盏灯和每组的最后一盏灯一样,是绿色的,而第17盏灯是它前面的一盏,所以是紫色的。
……
总之,数学课堂上出现意外,是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这就要求教师不拘泥于教案,顺应学生的需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领、在引领中感悟,使他们得到不同的发展。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