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鲜明的系列“金课”建设与实践

2020-12-23 06:54蔡青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艺术专业金课非遗

蔡青

【摘要】建设“金课”助推艺术专业人才质量提升,缘于教育部对于新时代高教质量新要求,结合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建教学团队,打造“两性一度”非遗特色鲜明的系列“金课”,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体系,探索特色“金课”教改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助力艺术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

【关键词】艺术专业 非遗 “金课” 建设

教育部根据新时代本科教育发展要求,提出了建设“金课”的指导意见,重视课程建设就等于是重视育人质量。

广西科技大学总结近10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与艺术类专业育人教学实践经验,凝练并升华成为扎根民族地区,以非遗为主线贯穿艺术类专业,建设系列特色鲜明“金课”的教学成果。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教学成果是对教学规律的系统归纳和科学总结,必须做到具备理论依据、事实依据和可操作性。本成果依据教育部的会议和文件精神,通过近10年的课程教学改革的事实,经过反复试验和应用推出了民族地区结合非遗培养艺术优秀人才的教学精品课程。

(一)背景

1.艺术类专业学习主体学风散漫,学业质量不高,社会评价偏低的问题

(1)国家发展层面提出了打造“金课”诉求目标

建设“金课”就是考量新时代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趋向,核心在于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彰显“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之“两性一度”诉求。

(2)人才质量层面依托建设“金课”提高办学水平

严格管理,适当“增负”,全面提升本科生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强国培养综合素质一流的艺术专业优秀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2.艺术类专业脱离地方民族文化,教学实践无特色,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不显著的问题

(1)民族文化为建设“金课”提供难得素材

广西是个多民族地区,丰富的传统优秀文化极其宝贵,有效利用能够提升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2)艺术类非遗为建设特色“金课”提供支撑

我校艺术学科竞赛获奖者非遗元素作品占有80%以上,利用民族非遗可以作为建设“金课”线索,支撑总结课程特点。

3.教学评价忽略教师成长,重科研轻教学,忽视教学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师生互动严重不够的问题

(1)教学主体自我超越推动“金课”建设

建设“金课”要求教学主体教师与时俱进,超越旧我化为新我,推动教学改革,加大建设受欢迎的课程。

(2)学习主体激发潜能保障“金课”建设质量

大学生深受网络文化影响,运用信息技术,激发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保障课程质量。

(二)意义

一是助力师生互动,将会教与会学、教好与学好合在一起,有利于建设“金课”、归纳艺术类专业课程教改规律。

二是本成果将非遗与民族地区高校艺术专业人才联系一起,有利于培养文化自信、乐于创新的人才。

二、主要内容

本成果以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充分考量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大背景,围绕两个质量的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发力,重视师资建设、突出民族区域文化、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归纳建设艺术类专业特色“金课”模式。

(一)建立了基于建设民族地区“金课”的教学团队

依据打造拓展深度、增加难度、提升挑战度“金课”的原则,在教授委员会指导下,组建教学督导小组和非遗育人教学团队,出台了3份指导性文件,保障经费投入,教授指导示范,青年教师学习提高,培养师德师风优秀、课程内容厚实、教学质量显著的教师队伍。

1.培养精品课程为依托的教授级领军人物

2012以来,组织动员授课水平高、深受学生喜爱的教授积极申报精品课程,目前建设的艺术类专业线上课程有2项并坚持5年以上。

2.启动青年教师成长计划

根据专业、课程、年龄等,指导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学大赛,助其完善教學内容、改进教法等,通过3-5年的时间成为校级以上的名师。

3.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

一是重奖积极参与和做出贡献的教师;二是艺术类专业教师抱团提升教学能力,形成专业类名师;三是重视合作,扩大社会效用。

(二)打造民族地区“两性一度”非遗特色鲜明的系列“金课”

我校艺术类专业课程建设,跟随时代脚印,从实践教学中发现艺术类专业与传统优秀文化的非遗存有天然的亲密关系,由此挖掘非遗元素,探索建设艺术专业“金课”规律。

1.有机融合民族非遗,课程设计侧重学生能力建设

课程建设对于学生来说,需要足够的吸引力,民族非遗就是广西高校艺术类专业不可或缺的素材;同时充实内容,助推学生能力提升。

2.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活动发掘学生潜能和创新意识

目前,“00后”大学生伴随着网络文化成长,课前搜集材料、课上练习、课后作业等,甚至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等都要引导自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能力。

3.建立考核知识、能力、态度等人才质量制度

课程学习、课堂授课、考试测验、社会实践等注重制度建设,以培养一流艺术专业大学生为目标,通过反复验证,构建“金课”质量保障体系。

4.突出特色建设“金课”

挖掘民族地区非遗元素,建设了音乐、舞蹈、(服装、环境、视传)设计专业15门“金课”。

(三)构建了融合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

一是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创新性和个性化人才培养需求;二是完善学业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注重评价的过程性;三是建立了实践创新管理制度,彰显学生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具体体现如下:

一是以“学”为重心,建立学习评价体系。通过评估督促,挖掘非遗元素,应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二是以“识”为标准,健全建立考核机制。通过增加实践类课程,改革考试方式,适当“增负”,重视学习质量,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素养。

三是以“才”为目标,建立终身学习体系。通过毕业设计、展(演),以及艺术类学科竞赛,注重终生学以致用原则,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成为社会优秀创造人才。

(四)全面深化改革,立德树人,探索了“金课”教改模式

从非遗进课程、教学方式多样、学业评价灵活、创新实践应用等方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利用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非遗元素,以问题为导向,探索高质量人才培养规律,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学生勤学好问、创新应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1.非遗进课程

自2010年起,学校有组织安排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代表性非遗案例进课程,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敢于担当的责任。

2.创新教学方式

利用典型教学法,师生互动,开展翻转课堂、成果展示等教学方法,保障开展研究性教学,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3.学术前沿引领课堂

打破学科壁垒,重视议题设置,结合师生教学关注的话题,让专家学者讲座和学科前沿与课堂教学同步研讨,实现跨学科协同育人,以学术规范引导诚信做人,强化社会担当意识。

三、创新价值

本成果认为高校培养一流人才是寄托在课程建设上的,结合实践教学,推动课程教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师生教学相长的长效机制,为社会贡献集教学、能力、创新为一体的特色广西方案。

(一)打造“金课”以课程教改为突破口

学校发展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需要挖掘课程教学潜力,本成果以艺术类非遗为主线,设置师生认可的富有挑战性的议题,利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练习、社会应用等,促成教学改革理念、方式、评价的探讨,围绕课堂教学主战场,延伸到课外校外,从文化学习到实践应用都能得到训练,培养学生大胆质疑、自主学习、敢于创新的能力,形塑大学研究性学习文化氛围,发展学生个性,全面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新时代优秀大学生。

(二)民族地区高校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学校立足民族地区优秀文化优势,充分发掘非遗元素,不但能把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学科有效融合,甚至还能把人文学科全部进行整合,以非遗为主线,从教育教学等需要入手,在师资、课程、资金、设备等资源加以整合,真正实现跨学科人才模式探讨,培养当代大学生热爱学习、知识渊博、精神富有、优雅大方、敢于实践等,真正推动本科教学是“以本为本”。

(三)建立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长效机制

高明的教学改革,从来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师生通过课堂教学共同提升,即有效的教学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这才是真正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本项目重视构建保障本科教学的有效机制,从人力、物力等方面确保优先投入,又通过绩效考核,塑造教学、科研并重师生共同提高的大学文化。

(四)全面建设以教学、能力、创新为一体的特色广西方案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可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广西民族地区的实际,制定具有国际前瞻性和广西特色的培养方案,重视先进教育理念,将教与学巧妙结合,以非遗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提高学生创新素养,引导学生创造实践,推行人才培养与探究性项目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实践教学、成果转化、团队合作等进行教学改革,为培养新时代综合素质优异的青年大学生做出贡献。

四、建设效果

全面建设“金课”,以民族地区非遗为主线,形成了较完整的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探索了可推广的模式,效果显著,成绩喜人。(主要指标数据见表2)

(一)全部师资整合有效,教学改革成绩喜人

一是以非遗为抓手,大力整合学校师资力量,确保教授积极主动开展本科教学,并团结和带领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二是主动应用网络建设线上课程,积极指导青年教师申报教改课题、指导学生申报并完成大创项目。

三是2018年1年,就获得自治区级教学大赛二等奖1项、校级青年十佳1项、优秀教学团队1项,省部级非遗课题立项5项等,出版教材5部,发表论文20多篇。

四是2012年以来,教师指导学生获奖760多项。

(二)课堂学习、作业训练和考试成绩向好发展,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本项目很好解决了学科之间的孤立,通过非遗有效做到了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尤其是挖掘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了教师教学的思路,激活了学生的潜能,课堂出勤率達到98.2%,考试及格率为87.4%,优秀率为15.6%。

二是师生积极互动,通过巧妙设置课程内容、议题讨论,改变学业评价、实践应用等,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喜欢课堂学习,学业评价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达到67.3%。

三是学生课下和课上共同学习,作业训练和考试应用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原先的应付作业变成了刻苦训练,考前急于复习变成平时有计划的温习,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达到83.6%。

(三)社会反响强烈,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标志性成果

第一,自2009年以来,我校就开始尝试以非遗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通过教授专家的引领,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各类实践活动,2012年就获得了教育部主办的大艺展一等奖1项。

第二,自此,师生树立了信心,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非遗元素,针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优势,建立了10多处实践基地,在项目立项(76.8%)、大赛获奖(73.6%)、考研(7.9%)就业(92.7%)等方面,都在全校名列前茅。

第三,区内外媒体广泛关注,引起社会高度好评。广电、报刊、网站等媒体都进行了大量跟踪报道、宣传,广西电视台、柳州日报等都有报道。

(四)特色鲜明的培养模式富有成效

一是本成果挖掘艺术类非遗元素,培养模式特色鲜明,成功吸引了广西区内兄弟院校的目光,如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等组织师生交流学习。

二是区外高校如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常熟理工学院等,以及国外韩国又石大学、泰国大成教育集团、柬埔寨中华学校等也派教师前来交流。

三是本成果的效应也积极反应在研究生招生上,2019年是我校艺术专硕首次招生,因为我校是一所工科见长的地方大学,招生名额只有14名,没有想到正式调剂艺术专硕的学生高达620多名,吸引了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上线考研生,极大地震撼了全校师生。

项目基金: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三全育人”视角下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非遗育人新平台的构建与实践》(立项编号:2019JGB252)。

猜你喜欢
艺术专业金课非遗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高职艺术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高职艺术专业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对接研究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浅谈艺术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