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职学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2020-12-23 12:28:38何阿毜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均值意愿因子

何阿毜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创业活动开展相对较晚。一般认为1999年由清华大学承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标志中国创业的开始,由此引发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关注。2002年,教育部将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1]作为我国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从经费及政策上支持这些院校学生的创业活动。

近年来,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也已经超过了本科生[2]。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大本营,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和应用技能教育,培养具有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缓解中国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但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实际的就业选择上,自主创业的比例较低,且质量也不高。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现状,更多地处于参与创业计划设计、创业活动思考和创业初步准备阶段,真正将创业作为就业选择的并不多见,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成功者更是凤毛麟角[3]。因此,为提高高职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有必要开展高职学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调查,明确影响高职学生创业行为的主要因素,为学校制定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创业平台等提供依据。

一、概念的界定与文献回顾

(一)创业

拉泽拉(2005)认为创业是一种行为过程,通过整合人力资本、物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元素,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新产品的过程。一般认为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组织各种资源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

(二)创业意愿

伯德(1988)提出创业意愿是一种心理状态,可以引导个体为达成创业目的而投入时间精力,创业意愿可以用来预测个体的创业行为。从心理层面看,创业意愿不但是个体对创业行为的态度,而且也是对创业行为的期望,是创业最重要的内在原因,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密切相关[4],是人们创办企业的直接意向和行动。

(三)创业行为

佩特拉基斯(2005)等认为,企业的创业行为与创业认知紧密相关,并与社会出身、创业机会和创业动机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创业行为指某个人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某种技术,利用或借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将其发现的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成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

(四)国内外文献回顾

国外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开始由微观领域转向宏观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创业意愿、创业实施计划、创业行为等。创业意愿主要代表有:班杜拉(1977)的自我效能理论,该理论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否完成某项活动的判断和信念;夏培若和索科尔(1982)提出的创业事件模型,认为创业意愿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感知需求性、感知可行性和采取行动的倾向;阿耶兹(1987,1991)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TPB)[4],认为对于某种行为预测最为直接的因素是行为意愿,影响行为意愿的三个因素:行为态度因素、主观规范因素和行为控制知觉因素。创业实施计划主要代表有:戈维哲(1993)认为若一个人心里存在一个将好的意愿变为行为的实施计划,个人将成功地依照意愿行事,反之,如果不存在这样的一个计划,那么个人就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国内关于大学生创业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研究内容有: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意识、创业行为等。主要代表学者有:彭刚(1995)编著的《创业教育学》,该书总结出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即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钱永红(2007)提出创业意愿是潜在创业者是否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对人们具有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对创业的态度、能力的一般性描述;池雷丹(2010)认为创业行为指的是在创业主客观影响因素下而产生的外部活动,是在校大学生为创业所做的准备行为。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依据归因和行为决策理论,构建大学生创业行为决策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由3个层级指标、6个维度和33个具体指标构成。外部影响因素包括学校因素10个、社会因素4个和家庭因素4个;内部影响因素包括个人情况4个、个人素质6个和个人性格3个。问卷中所涉及的问题是经过专家和学生访谈后,最后通过专家头脑风暴法确定的。本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进行打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值从1到5。问卷分为基本信息部分和正式问题部分,其中基本信息有5个内容,分别是性别、年级、专业、是否创业、创业意愿;正式问题由33个小问题构成。

图1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总体框架图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课题组于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间对福建省5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开展创业行为影响因素调查。在对调查员开展培训的基础上,要求调查员一对一进行问卷现场调查,一共发放问卷调查表298份,剔除不合格样本3个,有效样本295个,有效率达99%。从性别上看,男生178人,占比60.3%,女生117人,占比39.7%;从年级上看,大一107人,占比36.3%,大二134人,占比45.4%,大三54人,占比18.3%;从专业上看,文科类145人,占比49.2%,理工类130人,占比44.1%,其他类20人,占比6.7%。

三、实证分析

(一)信度分析

为保证调查问卷设计的可靠性,本次信度检验方法采用Cronbachα系数,其系数为0.892。大多数专家认为信度系数在0.8以上,表明调查问卷表有较高的内在一致,因此,本次问卷调查可靠性较好,分析结果有效。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1.学生创业分析

根据统计分析,学生有创业比例很低,在295人中仅44人有创业,占比仅14.9%;从性别上看,男生有创业的人数(34人)占男生总数(178人)的19.1%,而女生有创业人数(10人)占女生总数(117人)的8.5%,男生创业比例比女生多一倍。因此,在性别上,男女生还是有差别的。从年级上看,大一有创业的人数(10人)占大一学生总数(107人)的9.3%,大二有创业的人数(23人)占大二学生总数(134人)的17.2%,大三有创业的人数(11人)占大三学生总数(54人)的20.4%。因此,在创业年级上,创业比例从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步增加,其中大二年级创业比率(17.2%)比大一年级(9.3%)有明显提高。从专业上看,理工科有创业的人数(23人)占理工科总数(145人)的15.9%,文科有创业人数(19人)占文科总数(139人)的13.7%。因此,在专业上,“理工科”和“文科类”学生创业积极性基本上差别不大。

2、学生创业意愿分析

根据统计分析,学生创业意愿均值为2.8,小于一般水平3,说明学生总体创业意愿不强。根据统计分析,“没有”(29人)、“有一点”(85人)和“一般”(113人)创业意愿学生共计227人,占学生总数(295人)的76.9%;“较强”(53人)和“非常强”(15人)创业意愿学生总共有68人,占学生总数(295人)的23.1%,说明绝大数学生没有什么创业意愿。从性别上看,男生中有较强以上创业意愿(52人)的占男生总数(178人)的29.2%,而女生中有较强以上创业意愿(16人)的仅占女生总数(117人)的13.7%,说明男生总体上有创业意愿的人比女生高很多。从年级上看,大一学生中有较强(22人)和非常强(6人)共计28人,占大一总数(107人)的26.2%;大二学生中有较强(18人)和非常强(8人)共计26人,占大一总数(134人)的19.4%;大三学生中有较强(13人)和非常强(1人)共计14人,占大三总数(54人)的26.0%,创业意愿比例呈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即大一和大三创业意愿相对大二强。从专业上看,理工科有创业意愿较强(29人)和非常强(8人)的人数(37人)占理工科总数(145人)的25.5%,文科有创业意愿较强(21人)和非常强(5人)的人数(26人)占理工科总数(130人)的20.0%,说明理工科学生创业意愿总体上比文科学生强一些。

3.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关系分析

从创业意愿与创业交叉表(如表1所示)统计分析,创业意愿“较强”(53)和“非常强”(15)共有68人,其中有创业的共有25人,占有创业意愿“较强”学生(68人)的36.8%;创业意愿“没有”(29)、“有一点”(85)和“一般”(113)共有227人,其中有创业学生共有19人,占创业意愿不强学生(227人)的8.4%,特别是没有意愿创业的学生,创业人数为0。从数据对比上看,有创业学生占创业意愿较强学生比例(36.8%)是创业意愿不强学生比例(8.37%)的4.40倍,说明创业意愿对创业活动影响非常大。

表1学生创业与创业意愿统计表

4.学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归因和行为决策理论,将影响高职学生创业行为分为内、外部影响因素,内部影响包括个人情况、个人素质和个人性格三个小部分,共13个小问题,外部影响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三个小部分构成,共有20个小问题。同时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表示行为意愿强度,其各影响因素均值,如表2所示。

表2影响高职学生创业行为因素统计分析表

续表2影响高职学生创业行为因素统计分析表

从描述性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人际关系、创业团队(伙伴)和市场机会均值均为3.89,是统计量中数值最高的,属于大部分同意的观点;领导管理能力(均值3.88)、克服困难意志(均值3.82)、社交能力(均值3.79)、创业精神(均值3.73)、工作经验(均值3.63)、学校资金资助(均值3.60)、个人精力(均值3.59)、专业知识和技能(均值3.57)、个人成就欲望(均值3.54)分别排在第2至10位,整体均值高于3.50,属于比较大部分同意观点;均值不到3的有性别(2.46)、年级(2.62)、出生所在地(2.73)和父母职业(2.95),基本上不认可性别、年级、出生所在地和父母职业对创业的影响。但从分析统计中可以发现,实际上性别和年级对创业是有一定影响的。

(三)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目的是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和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揭示影响创业行为因素中哪些是关键影响因素。

1.KMO和Bartlett检验

从表3中可以看出,KMO统计量为0.848,其值0.8-0.9为好,表明变量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Bartlett检验,其P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拒绝原假设。因此,本调查问卷变量间相关程度大,很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3 KMO和Bartlett检验

2.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在特征根大于1条件下,绝大多数变量共同度在60%以上,少数也都在45%以上,表明个变量信息丢失较少,变量能被因子解释,因此,它的因子提取效果还是可以的。根据解释的总方差表(如表4所示),第一部分初始特征值看,第一个因子特征根7.551,解释了33个原始变量总方差的22.882%;第二个因子特征根2.880,解释了33个原始变量总方差的8.728%,累计方差贡献率为31.61%;以此类推,第八个因子特征根1.024,解释了33个原始变量总方差的3.104%,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8.862%。第三部分经因子旋转后的因子方差,其前8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趋于平均,使得因子解释能力更接近,也更易解释和命名。

表4解释的总方差表

3.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分析

由于未经旋转因子载荷变量在八个因子上载荷区别不明显,在采用最大四方次值法进行旋转后,其变量在八因子载荷得到改善,其情况如表5所示。由表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中载荷比较大的有父母职业、父母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和家族创业环境,可以将第一因子命名为家庭创业因子;第二个因子载荷比较大的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工作经验、领导管理能力和个人精力,可以将第二个因子命名为创业个人内在因子;第三个因子载荷比较大的有技能竞赛、创业孵化器、技能培训和创业教育,可以将第三个因子命名为创业能力培养因子;第四个因子载荷比较大的有社交能力、克服困难毅力和创业精神,可以将第四个因子命名为创业精神因子;第五个因子载荷比较大的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国家场地租赁优惠政策和国家资金赞助和贷款优惠政策,可以将第五个因子命名为国家政策因子;第六个因子载荷比较大的有冒险精神、个人成就欲望和生活独立性,可能将第六因子命名为个人冒进因子;第七个因子载荷比较大的有同学朋友创业和人际关系,可以将第七个因子命名为创业关系因子,第八个因子载荷比较大的有性别、年级和专业,可以将第八个因子命名为创业差异因子。

表5旋转成份矩阵分布表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因子分析,证明影响福建高职学生创业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高职学生参与创业活动比例低,仅占学生总数的14.9%。

——高职学生创业意愿不强,均值仅2.8,不及平均均值3。

——在创业意愿较强的学生中,有36.8%学生会有创业行动,远大于平均水平的14.9%,说明创业意愿对创业活动影响深刻。

——从性别来看,男生创业比例(19.1%)远高于女生(8.5%)。从意愿来看,有较强创业意愿男生比例(29.2%)也远高于女生(13.7%)。说明总体上从事创业和有创业意愿的男生都比女生强。

——从年级来看,随着年级增加,从事创业学生的比例逐步增强,从9.3%增长到20.4%,说明知识和经验增长有利创业活动。而有较强创业意愿学生分布却呈哑铃型,大一为26.2%、大二为19.4%、大三为26.0%,说明高职学生刚入学时,学生对创业充满期望,创业意愿比较强烈,但认识到创业的困难后,意愿有所下降。

——从专业来看,理工科创业学生比例(15.9%)和文科生(14.6%)相差不大,说明专业对学生影响不大;而有较强创业意愿的理科生(25.5%)比文科生(20.0%)大一些,说明理工科创业趣味性更强一些。

——根据描述性统计表分析,大多数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创业团队(伙伴)、市场机会、领导管理能力、克服困难意志、社交能力、创业精神、工作经验、学校资金资助、个人精力、专业知识和技能、个人成就欲望对创业影响比较大,但认为性别、年级、出生所在地和父母职业对创业没太大影响。但从交叉统计表中,可以发现实际上性别和年级对创业是有一定影响的。

——根据因子分析,总共有八大因子,第一因子为家庭创业因子、第二个因子为个人创业内在因子、第三个因子创业能力培养因子、第四个因子为创业精神因子、第五个因子国家政策因子、第六个因子个人冒进因子、第七个因子为创业关系因子、第八个因子为创业差异因子。除第一和第八因子,国家和学校难有作为,其余因子领域学校和国家都可发挥相当作用。

(二)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的结论,国家和学校应帮助学生提高创业技能和综合素养,通过提高创业意愿进而提高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

1.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兴趣和创业精神

首先,从宣传上加大对创业活动宣传,可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黑板报、微博、微信公众号、QQ群等,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创业意义、政策、途径、目标、手段和内容等,引起学生对创业的注意;其次,有效开展创业基础课程教育,选拔一些有创业经验或企业经验的教师担任,保证创业课程的质量和一定实战性,培养学生创业思维方法、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最后,邀请社会知名创业成功人士和创业成功校友到校开展创业讲座,激发学生对创业的兴趣。

2.根据社会、企业需求,优化专业课程内容,突出技能培训,学以致用

通过因子统计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看出,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创业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应依据学生创业需求,加强各专业课程中创业内容的设计,切实根据社会和企业需要开展应用型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要多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让学生更多接触社会和企业,了解社会和企业发展新动向、新需求,尽量开展“做中学”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创业项目感兴趣。

3.构建服务型创业平台,营造良好创业氛围

因子分析表明,影响学生创业行为因素是综合的,尤其是外部环境对学生创业的影响。因此,学校可以从多角度为学生提供服务。一是开展创业设计大赛、技能竞赛和技能培训等,这对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起到直接的作用,容易增加学生创业的自信心;二是提供创业资金和创业孵化基地,可以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实现真正创业,真实感受创业的魅力与艰辛;三是提供创业管理咨询支持,毕竟创业涉及到技术、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到创业的成功率。因此,学校应协助提供技术指导专家、营销专家、财务专家、管理专家等,切实帮助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

猜你喜欢
均值意愿因子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中等数学(2020年1期)2020-08-24 07:57:42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均值不等式失效时的解决方法
均值与方差在生活中的应用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关于均值有界变差函数的重要不等式
对偶均值积分的Marcus-Lopes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