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爽爽
(滕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 滕州 277599)
乳腺癌的发病率可占全身恶性肿瘤9%左右,且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并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威胁女性的身心健康[1]。乳腺是女性重要的性器官,罹患乳腺癌后多需要手术切除,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临床疗效[2]。本院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于分组后给予乳腺癌患者不同的护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总结结果如下。
根根据随机数字表法的相关要求从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来本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抽签的方式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护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各50例。观察组50例患者年龄45-67岁,平均(48.9±6.4)岁。对照组50例患者年龄42-70岁,平均(49.1±6.6)岁。本次研究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并备案且患者及家属对此次研究方案无异议并签订同意书,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相似,组间统计学差异比较无意义(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根据病情采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根治术或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等方案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予以以护理干预,具体为[3]:(1)做好术前护理:术前1d护理人员要详细向患者讲解乳腺癌相关知识,讲解过程中态度要和蔼可亲,尽量减轻患者的陌生感,同时告知患者手术期间应该注意问题以及禁饮食、禁水的时间和意义。向患者讲解手术室环境、术中麻醉方法以及手术流程,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感,对有情绪波动的患者,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让患者能够以积极心态面对手术。(2)加强术中护理:为了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护理人员要在实施麻醉前和患者充分进行交流与沟通,通过安慰患者减少患者情绪波动。对术中清醒患者,护理人员可轻握患者单手,予以鼓励和支持。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改变,一旦基础体征产生较大波动,要及时和医师、麻醉人员沟通并给予对症处理。护理人员可根据手术的进度适当告知患者手术效果,通过分散患者注意力的方式来减轻患者恐惧和焦虑。护理人员术中要尽量保护患者的隐私,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间严禁相互攀谈和手术无关的话题,认真配合主刀医师,保证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及时清点器械和敷料,避免遗留患者体内,增加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信任感。(3)做好术后护理干预:手术结束后,如果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护理人员要及时为患者保护隐私,并协助医师将患者送回病房。床头交接班并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加以预防。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和抑郁状态通过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分值和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呈正比[4]。
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结果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表示,当P<0.05提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结果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意义。
研究数据显示,术前观察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分别为(52.3±11.4)分和(51.7±15.3)分,对照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分别为(53.4±12.4)分和(52.9±11.3)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分别为(32.1±11.6)分和(33.7±12.3)分,对照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分别为(42.6±12.9)分和(41.6±14.0)分,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明显降低且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乳腺癌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虽然手术治疗已经明显的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但术后受疾病、躯体形象改变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影响患者术后对进一步治疗和护理的配合,降低疗效,因此给予合理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显示,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SAS和SDS评分明显降低(P<0.05),这说明护理干预在临床具有应用价值。护理干预从心里辅导、术中和术后护理等多环节入手,尽可能的消除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不良情绪,让患者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治疗,避免了不良情绪带来的应激反应,提高了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总之,乳腺癌患者手术中采取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患者生活不良情绪,提高康复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