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晨岚,段筱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1301)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发病率占偏瘫患者的12.5%~74.1%[1],常发生于脑卒中后1-3个月,有疼痛、水肿、肩关节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如1期不能及时治疗,将会发展成为Ⅱ期、Ⅲ期,进而患者出现皮肤肌肉萎缩,甚至手功能完全丧失而难以恢复[2]。据报道, 防治SHS最有效的手段是早期预防[3], 及时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有益于疾病的预后。本文就近年来中西医护理技术应用于SHS的临床效果综述,旨在为临床护士提供依据。
脑卒中后SHS的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主要的因素有周围性损伤、交感神经作用、神经源性炎症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等[4]。中医认为其归属于中风后肩痛范畴,是在中风病风、火、痰、瘀交结的基础上,患肢多静少动, 痰浊、瘀血闭阻于局部经脉和经筋,久之肩部经脉、经筋失养,出现疼痛、上肢活动受限等症状[5]。
针刺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经络学说为基础,运用针刺防治疾病。沈音丽等人在基础护理上施行腕踝针疗法,针刺选穴在腕部,既达到治疗的目的,也不影响患者肩部的活动[6]。于学平等人采用白虎摇头针法[7].以上两者的针刺疗法均可改善SHS患者疼痛,肿胀,及其运动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副作用和成本较小,患者接受度较高,值得推广采用。
中药药熨是将加热后的药物放于特定穴位,使药力和热力同时自体表毛窍透入筋络、血脉而达到温经通络,止痛祛瘀消肿的外治疗法。中药药熨可减轻患者疼痛,水肿等症状。刘文丽用药熨护理SHS患者取得良好疗效[8]。王晓玲将药熨基本方进行改良[9]。在热疗和药疗的基础上,再加上药物与腧穴的双重作用,从而具有良好的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作用,该方法操作更为简单安全。
隔姜药灸是将姜、药、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疗法,集中了药物效应,穴位刺激,灸疗的多种优点,发挥了艾火,生姜及药物的三重功效。高伶俐在研究中选择穴位以手阳明经腧穴为主,药物以祛风通络、化瘀止痛为主,证明此法可有效减轻肢体的肿胀,从而达到整体改善的目的[10]。商妙维也证实隔姜艾灸疗法可缓解病人疼痛肿胀情况[11]。还有研究者将姜完全捣烂成泥,改良了传统隔姜药灸的不足之处即:温热不均,与旧法相比,此法更为简便,安全有效。
康复护理是制定个体化、系统化且科学的康复程序,并教会患者康复的技能和方法的护理模式。越早进行康复锻炼,SHS的发生率也越低[12]。焦乐敏予以患者正确的摆放肢位,同时进行肢体护理,加强健康宣教[13];还有学者采取压力衣结合冲击波疗法,向心性绕线法配合冰疗治疗SHS等西医护理疗法,均取得了成效。西医护理技术成本过高,患者依从性差,接受度低。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SHS效果更为显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运动功能。蔡洪在单纯西医对症干预基础上加用自拟除痹饮熏蒸合刺络放血治疗[14],还有学者利用微波结合常规康复训练疗法,蜡疗联合康复护理,热敏灸配合康复护理等方法,可减轻患者痛苦,有助于恢复肢体功能。尤其是针灸联合康复训练的干预方法,已经成为治疗SHS的特色疗法,在提高肢体功能方面有独特的疗效。
随着医学学科交叉和发展,SHS临床治疗不应再局限于某一种疗法,综合方案治疗SHS较单独手段疗效更佳。目前仍存在护士对病人的症状早期识别不到位、康复护理方法及具体实施方法不一、缺乏系统的临床指南等问题。中西医联合治疗SHS方面前景广阔,并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今后应建立SHS护理的临床路径,为患者提供完整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对降低本病的致残率及缓解患者痛苦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