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机械通气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固定护理相关研究进展

2020-12-23 13:12韦芳梅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36期
关键词:套管呼吸机气管

韦芳梅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广西 南宁 530199)

人工气道的患者由于上呼吸道失去对吸入气体的过滤和生理加湿加温等功能,粘膜上皮受损,上皮细胞炎症加重,分泌物增加且粘稠,易使呼吸道堵塞[2]。气道湿化是指应用湿化器将湿化液分散成极细微粒,以增加吸入气体中的湿度,达到湿润气道粘膜,稀释痰液、保持黏液纤毛正常运动和廓清的一种物理方法[3]。由于人工气道患者因置管的刺激容易咳嗽,且在翻身、治疗等过程中容易使湿化管脱落, 让患者湿化效果受影响,若湿化管反复脱落、反复安装固定会更加引起患者的不适感[4]。而且湿化管脱出,增加感染风险,因此,正确的湿化管固定方法是成功预防管道脱出和保证湿化效果的关键因素。本文对非机械通气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管固定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1 气道湿化管固定方法进展与现状

1.1 常规的气道湿化管固定方法

将湿化管连接去除针头的头皮针,前端置入人工气管导管内3cm-5cm,再用输液泵或微量泵控制恒速推注湿化液,头皮针外围用胶布缠绕固定在气管插管或气切套管的外套管上[5]。这种固定方式容易留下残胶,使呼吸机螺纹管接口或呼吸球囊不能与气管套管紧密连接,对患者抢救效果带来影响[6]。人工气道患者气道分泌物多,咳嗽频繁。常规固定方法,因患者咳嗽容易咳出人工气道内的头皮针部分,且咳出痰液使固定胶布易打湿,黏贴效果差,湿化管容易脱出,易造成污染及湿化中断,影响湿化效果,需要经常更换湿化管和反复固定。而频繁的操作,容易刺激气道,增加病人烦躁情绪。对于试脱机病人,如病情变化需重新接呼吸机时,护士撕掉胶布耗时相对较长,不能做到立即接到呼吸机管路,对抢救有一定的影响。且反复重新固定和更换湿化管大大地增加临床护理工作量。

1.2 皮筋固定方法

为解决因患者咳嗽、翻身、躁动等原因引起气道湿化延长管易脱出的问题,林建萍[7]采用了固定小技巧进行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固定,方法为:将1根牛皮筋的两侧固定在气管切开套管两边的颈带固定口处,湿化延长管在牛皮筋中间位置缠绕旋转2圈固定于气管导管内,牛皮筋定期消毒更换。该方法取材方便,固定牢靠,能减少护士频繁固定管道的工作,同时提高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适用于气管切开患者。但同时也有报道[5],橡皮筋固定方法容易使气道湿化管打折,堵塞湿化管。

1.3 有新型呼吸机湿化液滴入接头的方法

传统的湿化液滴入方法,常常出现连接处不紧密、容易分离等现象,易导致漏气,使潮气量不足,出现呼吸机低压报警[8]。戴启凤等[9]研制一种新型呼吸机湿化液滴入接头,以解决因管道连接不紧密而漏气、以及呼吸机管道固定等问题。该接头装置材料包括一次性输液延长管和呼吸机管道原装配套的L型接头。方法为:在呼吸机管道原装配套的L型接头侧壁上打一个孔,经此孔置入湿化输液延长管,深度为4~6 cm,并在衔接处用502胶及止血带密封固定。该方法能使L型接头与湿化输液延长管紧密衔接,解决了

湿化液无效蓄积的问题,保证湿化效果,减少并发症,提高了机械通气治疗效果和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1.4 给氧湿化二通接头固定方法

危重症病人病由机械通气过渡到脱机带管,需要持续氧疗和气道湿化。黄芳芳等[10]专利报道,可用一个二通接头将氧管、湿化管和气管导管三者相连,达到气道湿化和氧疗的目的。该二通接头一边插入气管导管端口内连接件,另一边接外连接件;两个连接件通过环台连接在一起。该装置特征是外接连接件上套在一直筒,直筒侧壁有一个菱形小孔。使用时,氧管经小孔插入,固定稳妥,湿化管针头再直接插入氧管内进行气道湿化。黄芳芳等[11]对传统的间断气管内滴药法、持续湿化法和使用二通接头进行持续湿化法等三种湿化方法进行观察,对比三组病人的使用效果,包括使用舒适性、湿化效果、给氧管脱出等情况以及每班次护士在湿化操作耗时情况。第三组病人不管是在舒适性、湿化效果,还是护士固定氧管湿化管耗时均优于前两组(P<0.05)。给氧湿化二通接头在机械通气病人脱机过渡阶段中应用,能够增进病人舒适,提高气道湿化效果,减少湿化管的滑脱,节省护士操作时间。

1.5 输液器墨菲氏管改良固定法

赵小云[12]报道一种使用输液器墨菲氏管剪制而成的一体化气道湿化及给氧固定装置,研究中将输液器墨菲氏管下端剪成一套管,可套入气管套管外口处,在另一侧中上段剪开一小切口,供氧气管插入。气道湿化时,将连接湿化液的头皮针插入氧气管内,再用胶布固定针柄。该固定方法能解决氧管及湿化管固定困难的问题,减少脱管的发生,有效减少交叉感染。湿化效果良好,病人能自行咳痰,减少吸痰刺激,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减少护理工作量。

萧捷捷[13]利用改良后的输液器墨菲氏管来固定鼻导管,通过鼻导管加湿给氧。在传统胶布固定法中,有高达 8 例病人因鼻导管胶布被痰液打湿而导致滑出,且其中有 1 例病人血氧饱和度下降, 安全隐患大; 在改良固定法中,无一例脱管,结果明显优于传统固定法。报道结论,茂菲氏滴管改良固定法可以有效防止鼻导管滑脱,能避免因鼻导管固定不稳脱出,导致病人缺氧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但该报道同时指出,该改良固定法临床应用时间短,使用病例数少,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

罗莎等[14]将输液器墨菲氏管裁剪后与一个药杯制成“孔桥”装置应用于气道湿化中,该方法在以下四个方面均优于传统固定方法:①气道湿化;②影响病人氧饱和度;③控制呼吸道感染;④护理工作量。不足之处在于,每日增加一副一次性输液器的费用。

1.6 新型气切湿化套管固定法

林碧华等[5]在降低湿化管道固定率的研究中,应用了新型气切湿化套管。该装置为自主设计,并利用3D 打印技术,先制一湿化套管,再在湿化套管上设置一根倒U型固定硬管,并有固定锁扣固定,湿化管通过倒U型管进入气道湿化。材料为光敏树脂材质 ,具有耐受性好, 固化速度快且不易变形,低毒环保等特点。使用时,直接将该装置套在气切套管的外套管上,与患者皮肤无直接接触。可根据病人治疗需要,设计为单管或双管,供湿化、给氧单用或同时使用。能有效固定气切患者湿化管, 减少护士工作量, 同时也缓解了因频繁固定管道等操作而引起的患者不舒适感。

2 自制气道湿化固定器

2.1 自制气道湿化固定器的设计及制作

2.1.1 材料

一次性30ml注射器黑色橡胶塞、剪刀

2.1.2 制作

取出一次性30ml注射器黑色橡胶塞,胶塞呈帽盖式,其圆柱体内径等于一次性气管插管或一次性气切套管外径。将帽顶剪开,边缘留下一个半径为0.5cm的半圆,在半圆内制一圆孔,圆孔大小略大于一次性头皮针胶管外径,供湿化时头皮针胶管通过,固定器内径刚好与一次性气管套管外径匹配,可稳固套在气管套管外围,当给病人气道湿化时,先把固定器套在气管套管外围,湿化管前端通过固定器上小圆孔再进入人工气道,不需要在气管套管外围胶布固定。

2.2 阶段性实验小结

本研究选择清醒配合、咳嗽能力正常、留有一次性气管套管且非机械通气的病人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例,两组均予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可有效控制湿化过程,患者不容易产生呛咳,可提供较满意的湿化效果[15]。对照组湿化管按照常规方法用胶布缠绕在套管外围固定,观察组采用自制气道湿化固定器进行固定。在一天时间内,对两组病人因咳嗽或活动引起湿化管脱出次数、湿化效果、患者舒适度,以及护理工作量等研究,观察组湿化管脱出次数、湿化效果、以及患者自我感觉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另外,护理工作量明显减少湿化管,预试验效果良好。但预实验样本量少,许多指标尚未纳入分析,下一步将自制气道湿化固定器普及到其他人工气道病人,让更多的患者获益。

人工气道患者失去鼻腔至喉气道的温化和湿化保护功能,吸入的空气干燥,易形成痰痂,引起反射性、刺激性咳嗽[16]。人工气道患者由于气管导管上气囊充气,吞咽功能受阻。而成人每日唾液分泌量为 1000 ~ 1500ml。吞咽功能受阻后,口、鼻腔分泌物流入气道,导致气道内积液,咳嗽频繁,分泌物喷出致管套管口周围潮湿。湿化管和氧气管用传统的胶布固定法难以固定稳妥,导致管道经常脱出,难以达到预期的湿化效果。尽管国内有不少关于湿化固定装置设计使用的报道,这些制作设计存在不同的缺点,有的相对复杂,有些不易取材,护士不是专业制作人员,很难正确掌握制作方法,成品规格不一,有不同程度地制约临床使用。因此,需要一种取材安全方便、制作简便易行,护士容易掌握、以及病人使用舒适、保证有效湿化和避免污染的湿化固定装置,以提高气道湿化效果,减轻护理工作量。

猜你喜欢
套管呼吸机气管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类型气管套管的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柯惠PB840呼吸机故障分析与维修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民用建筑给排水预埋套管施工
稠油热采井套管损坏机理及套管挂片技术实验
大口径井套管安全下放关键技术及应用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