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友珍
(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北京 100012)
脑膜炎是一种弥漫性炎症,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发热等[1],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嗜睡、抽搐等情况。脑膜炎还可能合并出现脑积水的情况,对患者的视力、听力也可能造成影响[2]。加强脑膜炎后脑积水患者的护理干预非常重要,通过有效的护理指导可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工作的开展,对于患者病情的控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预见性护理和常规护理分别应用到脑膜炎后脑积水的患者中,对比分析不同护理措施对患者产生的影响。
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脑膜炎后脑积水患者100例。纳入标准:符合脑膜炎、脑积水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精神障碍。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5~72岁,平均(45.43±3.42)岁。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5~70岁,平均(45.63±3.3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措施,准确记录患者的身体信息,包括身体各项指标、家族病史、疾病史等,分析患者的病情,并为患者配送药物和记录每日病情。
观察组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①病情教育: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认知,准确认识脑膜炎后脑积水的危险性、治疗方法及自我护理注意事项等,并向其讲解头痛、发热等不适症状的缓解方法,提高患者依从性。向患者讲解止痛药等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准确评估病情并科学用药。②心理干预措施:患者心理状况不佳也会影响病情康复,病痛会让患者感到悲伤、焦躁、低沉,要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安抚,医护人员和亲属应主动与患者交谈,多给予关心和安慰,增强患者对治疗和生活的信心。医护人员在检查、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动作应轻柔稳妥,使患者有安全感。还可结合家属作用,多多询问和了解人的需求,并多陪伴患者接受治疗,帮助人保持身心愉悦,即使不能长时间陪伴,家属也要通过打电话等方式来提醒患者注意身体,让患者不再孤单、抑郁。精神上的陪伴,可以让患者有积极治疗的信心。③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舒适整洁的住院环境,减少外界刺激。提高住院舒适度,如调节适宜的温湿度,保证良好的通风。
生活质量:使用SF-36生活质量表[3]对患者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分析在接受护理前和护理后两个时间段,患者的不同评分结果,并分析护理干预对患者所产生的的影响。
产生的各项数据运用SPSS 19.0版本软件实现统计分析工作,运用t检验验证二元比较正态分布资料,应用方差分析功能验证多项比较正态分布资料,如果SPSS 19.0给出P<0.05的结果,表明各项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观察组的生理机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为(53.2±1.3)分、(56.8±0.9)分、(52.7±1.1)分,对照组为(53.3±1.4)分、(56.9±0.8)分、(52.8±1.0)分,两组比较后得到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后,观察组的生理机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为(79.5±1.7)分、(78.4±1.4)分、(77.8±1.4)分,对照组分别是(67.4±1.5)分、(66.2±1.3)分、(65.9±1.2)分,两组间比较后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近年来,脑膜炎等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脑膜炎主要可以分为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4]。化脓性脑膜炎的出现,与流感嗜血杆菌B型、肺炎双球菌等相关;结核性脑膜炎主要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表现为非化脓性的炎症;另外病毒性脑膜炎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以通过粪-口传播,与虫媒病毒、埃可病毒、肠道病毒等有关。脑膜炎的出现危害非常大,还可能引发患者的脑积水、脑缺血、脑梗死等病症。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过程中,需要加强预见性护理指导,及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积极了解病理知识,让患者能够客观分析自身病情,对于治疗依从性的提升有益。还有通过心理上的护理指导,安抚了患者的焦虑不安情绪,可以帮助患者树立起治疗的信心,良好的心态是控制病情发展的关键。此次研究对100例脑膜炎后脑积水患者进行实验观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接受预见性护理的患者,生活质量的评分明显更高,护理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对脑膜炎后脑积水患者行预见性护理,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病情也能更好的控制,临床推广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