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肯, 展勤建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a. 艺术与设计学院, b. 建筑工程学院, 广东 茂名 525000)
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工科院校培养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1]。艺术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分支,其独具特色的视觉、听觉及触觉等表达方式,使艺术学科呈现出特殊性[2]。因此,艺术学科成为独立学科,艺术教育更受到教育界和艺术界的普遍关注。曾嫚认为:艺术家、科学家和企业家都是社会中典型的需要创新能力的角色;艺术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科学、技术、数学和人文一样,是人类体验的主要领域[3]。但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艺术教育并未如同科学技术那样受到重视,而且不仅仅艺术,整个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人文学科,在理工科高校普遍都不被重视,以致处于教育边缘地位。高等教育实践表明,滞后的人文素质教育将带来诸多弊端,如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文学功底薄弱、艺术品位不高,甚至会影响到精神层面[4]。在这种现实状况下,学者们都认识到了问题的迫切性和严峻性,自发组织各领域学者共话文理学科交融的相关问题。2018年10月中旬,由南方科技大学主办的“机遇与挑战: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文科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论坛聚焦于时代背景下理工科大学文科建设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来自国内外众多的一流高校,如卡内基·梅隆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等,就理工科大学文科建设包括艺术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研讨,学者的精彩发言和学术思想给予本文深刻的启示。
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大调整和后期理工科高校结合自身学科结构特点的探索性革新,使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人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远滞后于科学技术的教育。早期的高校纷纷仿效苏联模式谋求发展,如燕山大学,其前身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服务于我国重型机械行业,以适应当时工业大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当时注重理工科建设和行业归口原则的教育模式,削弱了文科发展,高校的艺术审美教育基本被忽视。
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校的文科教育已经普及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大部分高校正努力整合现有资源,大力发展人文学科,向综合化转型[5]。随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入,许多新兴交叉学科渐次出现,这就意味着计划体制下按照行业归口原则建立起来的高等教育模式无法适应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理工科高校面临着学科间相互交流、促进和交融的共性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校长素质研究”课题组曾针对国内1 792所高等院校现任校长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大学校长以理工科背景的居多[5]。而另一项关于大学校长专业背景调研的结果表明:在美国,著名的私立综合性大学的校长以文科学者为主,著名的私立理工科大学几乎所有的校长都出身理科,著名的公立综合性大学校长出身文理科的人数大致相当[6]。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人文艺术学科的培养体制和管理效能缺乏创新,未能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由于文科和传统艺术学科的应用性、社会服务性和操作性不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等均存在较大的改进和优化的空间。
部分理工科院校为了保住学校优势学科的现有成果,倾向于将更多的资金、优势资源及精力配置于理工科的学科建设上,人文教育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7]。然而,纵观人类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古今中外名人名家的共识,不同学科的不同发展层面均佐证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社会进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工科高校中的艺术教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作为人文教育重要部分的艺术教育,其特有的价值和意义亦日益凸显。然而,由于前期高校历史发展阶段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目前文科及艺术教育在理工科院校仍很难真正占有一席之地。加强理工科高校的艺术教育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也是普通高校向一流高校转型的必由之路。
近50年来,科学发展主要建立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之上。在近万个独立学科中,近50%的学科属于交叉学科,目前比较成熟的学科约5 550门,其中交叉学科总数约2 600个,占比约为46.8%,且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潜力[8]。当今,很多热点课题均涉及交叉学科,众多科学前沿问题和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在交叉学科的联合攻关中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随着越来越多交叉学科的出现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发挥的作用,交叉学科在科学领域中的生命力得到了充分证明。就艺术学科而言,不再是单纯的传统意义上的“国油版雕”和音乐、舞蹈、戏曲等,许多新媒体艺术作品已经打破传统,视听觉共存。在工业、建筑等行业,艺术已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的科学化趋势非常明显,中国社会科学(经、管、法、教)论文越来越频繁地引用了自然科学(理、工、农、医)论文[9]。由此可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一个有机的科学整体,自然科学界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离不开社会科学的支持,而社会科学的每个领域都以自然科学为物质基础,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两“界”的自身发展中天然存在着。21世纪的今天,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潮流,要比19世纪、20世纪都更强,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进步,是越来越明显的历史潮流[10]。而艺术学科在理工科和人文社会学科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打破学科的藩篱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案例一麻省理工学院的艺术教育
麻省理工学院虽为理工科院校,但也非常重视学生的艺术教育,除音乐等艺术专业外,1975年起专设了艺术教育委员会,以研究艺术教育,管理全校的艺术教育工作。麻省理工学院要求学生必须在包括艺术学科在内的人文社会学科中至少选修8门课程,共计32个学分,占到教学计划的20%[11]。艺术课程包括媒体艺术、文学艺术、电影、戏剧、舞蹈、音乐和视觉艺术等,既有理论课程也有实践创作课程,既有东方课程也有西方课程。这充分反映了麻省理工学院对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视,也足以显示麻省理工学院各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理念。
案例二斯坦福大学的核心课程
斯坦福大学开展的博雅教育课程即“核心课程”,由3大类即文化核心课程、科学核心课程和人文社会科学核心课程共9个领域构成。其中的人文社会科学核心课程包括文学、美术、宗教、社会及行为科学等9个专业,要求每个本科生要在这9个专业中选修11门核心课程[12]45。可见,斯坦福大学在大力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同时,对其他交叉学科,包括艺术学科的重视。
案例三哈佛大学的通识艺术教育
随着1928年的《耶鲁报告》和1945年哈佛大学《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的发表,通识教育在哈佛,甚至整个美国,乃至整个欧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识教育的宗旨是打破学科界限,树立“全人”教育理念,文科专业学生选修理科课程,理科专业学生选修文科课程,而且学生在大学前两年不分专业,其中的艺术课程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5月15日哈佛大学新通过的通识教育大纲要求:大学期间,每个学生要在美学与阐释、文化与信仰、经验与数学思考、伦理思考、生命系统科学、物质世界科学等每个领域内都至少修一门一个学期的课程[12]44-45。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里,要求学生在人文领域里至少要读文学经典名著,美术、音乐、文学等都包含在人文学科里。时至今日,哈佛大学作为美国的常青藤大学,享誉世界。
(1) 选人与用人。尊重文科和艺术学科的发展规律,从基础人文艺术学科入手,延揽人才和打造相关专业,为其发展设好铺垫,这点可从斯坦福大学的学科建设中得到借鉴。
(2) 抓住重点,不可平均发力。在学科建设方面,要以学校的学科群定位,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突出特色,选准主攻方向,全力打造本院校独有的专业品牌。在教学和课程设置方面,拓展选修课体系,提倡采用套餐式选课模式,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知识结构的零散化,从而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
(3) 高校管理者理念和机制要协调发展。大学校长并非整个大学唯一的管理者,但也绝对不是无足轻重的人物。从中国各大学校长的学科专业背景看,大多数大学的校长都出身理工科,他们对自身的专业和学科背景有着更多的专业情结。在1999年扩招之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本质上是效率优先、专业教育为本的教育导向,大多数理工科学生为应对扑面而来的市场经济形势冲击,更多关注了个人的理工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人文学科和审美教育,包括艺术学科的学习相对较少。因此,从领导意识、专业知识、文学艺术体验等来讲,他们的确有点力不从心。因此,领导者要认识到人文艺术教育缺失会给整个青年群体及社会带来损失的事实,加强领导意识并予以弥补。方式和手段是多样的,意识和理念是行动的指导和关键。建立高校学科交叉和文理交叉机制,开展附合校情的艺术教育,对整个大学人文艺术学科运行机制的构建会大有益处。
要最大程度地获取优势资源配置,尽可能地改变人们认为文科和艺术审美教育资源配置不重要、不需要花太多钱的错觉。如:不惜重金聘请优势专业需要的交叉学科的教授;高校管理层对交叉学科的活动要重视并积极参与;在交叉学科教学与研究各阶段,只要有革命性的突破,就需给予充分的鼓励;允许失败,表彰大胆设想,提供启动资金,允许延期完成,甚至提供额外的假期。以此鼓励交叉学科的课题研究,建立更多的联合学术专业。
充分与兄弟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或做好学科内的交叉。理科是工科的基础,文科又是理科和工科的基础。不仅要为理工科的发展而办文科,还要为了文科本身的发展而办文科,更需要将艺术审美教育渗透在各个交叉学科的教育中。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没有强大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理科和工科,更没有一流的大学。而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艺术审美教育。理工科很强的院校,虽然可以出很好的理工类科研成果,但不一定培养出一流的理工科人才。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瞄准社会和科技前沿,创建和发展新学科;以文科、理科为基础,以生命科学、信息学科为龙头,以优势学科为主导;促进传统的优势工科大力发展,同时促进理科、工科、管理学科、生命学科和艺术学科等形成特色;学科相互支持,协调发展,既有特色又有生长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学术生态。如此,就有了一流大学的样子。
办学的重要前提是要有高水平的师资。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学术,更无从谈起一流的生源,当然也就没有一流的水平。山仗虎威,虎靠山势。学校与教师,名校与名师,同于大山与猛虎。抓好师资队伍建设,需做好4个留人,即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房子留人,孩子留人。事业发展需要人才推动,人才稳定需要事业吸引。高等院校需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事业吸引人才,人才促进事业的良好机制。所谓“可怜中国父母心,不重自己重子女”。中国人特别注重子女教育问题,要争取留人,就不仅要关心教师,还要关心青年教师的子女教育问题。例如某高校,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重新盖了幼儿园,大修了附属小学、附属中学,为吸引人才创造了条件。
言而简之:科学人文,和而不同,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和而创新[13]。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14]。二者结合,天人合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5]。而艺术教育更是培养无论是理工科还是人文学科学生知、情、意的最有效手段。正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16]。
致谢:本文借鉴了2018年10月南方科技大学主办的“机遇与挑战: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文科建设高峰论坛”学术研讨会上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沈红、深圳大学高教所肖海涛 、哈尔滨师范大学佟婧、北京师范大学洪成文等专家学者的部分理论和发言观点,在此一并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