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冬 梅
(沈阳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高等院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主阵地,是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力军。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这一切,都需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引领,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为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因此,做好广大青年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引领工作,建立和健全意识形态工作保障机制,紧紧地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是高校的一项政治任务。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头脑,并对现实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面对思想活跃的青年大学生,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内在逻辑高度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这已被实践充分证实。但在现实中,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还有待提高。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渗透,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出了挑战。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终结论”等观点,在广大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宣传和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艰巨使命,是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将其确立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的主要渠道。但多数大学生却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缺乏兴趣,重视程度不够,主流意识形态在青年群体中呈现弱化趋势。
目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复杂,利益纷争较多。在各领域调整和改革的过程中,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不断滋生蔓延。正在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在思想意识上更加崇尚自我,在价值取向上更加趋向自由多元。理想信念不同程度的缺失,实现人生目标的手段趋向现实和功利,大学生群体在思想领域存在的问题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2]。因此,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能否将研究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作做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真正实现由“理想”转变为“信仰”,不仅事关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更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的重任能否落到实处,关系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意识形态教育效果不理想并与教育目标存在偏差。例如,以教师为单一主体的“填鸭式”教学,存在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枯燥单调,缺少实践教育环节,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问题,难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受所学专业、政治理论水平、职业素养、工作心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难以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导师,育人效果也就收效甚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开展,不是单一或几个部门的特有任务,意识形态工作渗透在各项工作之中,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建立统一的工作目标,形成完整的工作体系,避免出现各自为战的情况。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要形成强大的合力,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有利资源,实现意识形态“全纳教育”的工作理念和目标;意识形态“全纳教育”能够让意识形态工作的各个主体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从而达到工作开展所预期的良好效果。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握正确方向才能有效开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有明确的原则指向。
意识形态工作事关重大,如何才能够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这是一个在各领域都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任何时期与任何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一刻也不能放松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掌控和管理,要牢牢掌握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始,就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历程也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我们更应该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够保证中国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高校是思想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高校自身所承载的历史使命赋予了其意识形态工作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总体来看,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态势是积极向上的,教师队伍和广大青年学生群体有理想、有抱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带给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烈的共鸣和十足的动力。但也要看到,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交融的前沿领域,更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西化”“分化”的目标更加明确,手段更加多样也更加隐蔽。他们妄图对大学生群体推销西方的价值理念,进而实施思想控制,达到对青年学生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目的。而青年学生正处于思想逐步成熟的特殊时期,他们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此,高校各项工作必须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方向,明确目标,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唯一性和坚定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前沿阵地,承载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艰巨任务;高校必须着眼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向,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中心工作和神圣使命[3]。
高校党员干部是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落实的主要贯彻者和执行者。他们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他们是否能够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是否能够扎根于人民群众,都将关系着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完成质量和学校的发展与稳定。因此,一定要在培养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意识、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精湛的业务能力的党员干部上下功夫。对党员干部的教育首要的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武装头脑。当前,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学懂、弄通、真学、真用,认真研读原著;以从历史到现实的逻辑思路,以国际和国内相对接的广阔视野,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根本原则,通过专题化、系统化的培训与学习,让高校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群众能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
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93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从国家层面,我们要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从社会层面,我们期待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安定社会;从公民个人层面,我们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要强化思想引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各项工作之中,真正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任重而道远,想要从根本上保证指导思想坚定不动摇,保证内容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就要不断强化实践导向,就必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各项工作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才能守住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针对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取得实效,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方法,找准新的着力点,全方位合力保障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开展。
意识形态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不仅影响到意识形态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更关系着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问题。政治立场坚定、理论素养崇高、职业道德高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人才保障。总体来说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现状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一些教师讲马克思主义却不信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宣传马克思主义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为非马克思主义所左右,政治立场不坚定。因此,致力于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于深入研究和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高校应从青年教师的思想建设入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提升其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要着力提升意识形态工作人员的职业幸福感。高校要特别重视辅导员作为意识形态工作主力军的作用。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线人员之一,其教育工作能否有效开展对大学生思想素质和行为养成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受工资待遇、职业发展方向等因素的影响,其职业幸福感较低,无法使辅导员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之中,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再次,要强化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使他们无论科学文化素养,还是实际业务水平都能够达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高标准和严要求。通过加强理论培训、实践考察、业务交流等环节,培养其崇高的道德品格和精湛的业务技能,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提供坚强的保证。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更多反映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理解和内化上,以及由此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等各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抓好高校思政课建设,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工作至关重要。因此,思政课教学要努力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最终将教学成果内化为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4]。从教学方法来看,要把“填鸭式”教学模式向师生互动式教学和双主体教学转变。思政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兴趣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引经据典,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提高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强大解释力,来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在了解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模式,通过慕课、微课、雨课堂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现实解释力,使学生深刻理解并从内心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坚守住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各高校的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高校其他部门也承载着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重任,各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并确立统一目标,是增强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凝聚力、突显思想引导力量的重要保证[5]。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取得成效,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强起来,班子要强起来,要选好配强宣传思想部门的领导班子。以学校党委宣传部牵头,通过报刊、网络宣传等方式,确保宣传思想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同时做好意识形态体制建设工作,落实领导责任,强化各级职能部门的责权利,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努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工作氛围,打造全方位意识形态工作格局,夯实意识形态工作思想基础。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载体建设,需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传播方式,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宣传部门要加强网络平台建设,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占领网络文化阵地,让积极向上的网络精神文化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思政课教学引入网络交流平台模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渗透到师生日常的学习工作之中。在大力发展网络文化的同时,也要加强网络监督和管理,防止不良文化信息的侵蚀和渗透,真正使网络平台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载体。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任务艰巨,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意识形态工作保障机制,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唯一指导地位,为高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思想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