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人文课程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对接
——以小学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例

2020-12-22 04:53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高师古代文学

华 云 松

(沈阳大学 师范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随着坚定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等教育理念的提出,当代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日益深入。教育学、历史学、文艺学、语言学、哲学等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人文课程日益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紧密关联。实现两者有效对接,不仅有利于提高高师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开展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本文以高师小学教育(以下简称“小教”)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切入点,对高师人文课程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对接展开深入研究。

一、 对接背景

20世纪90年代,在王财贵、南怀瑾、季羡林、任继愈等著名学者的推动下,儿童传统经典诵读活动深入开展,甚至走向海外华人世界。21世纪初,在现有中小学教育体制不变的情况下,以语文新课程改革和德育教育改革为契机,国学教育选取传统蒙学、儒道经典展开诵读活动,并已渗透到书法、手工、音乐、绘画等课程中。这一教育模式大约始于2004年,在2008年逐渐定型[1]。近年来,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与研究日益向纵深发展,较有代表性的有“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该课题在课程规划、培养设计、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均有建树。各地教育部门、相关教学机构也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展开实践性探究。如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第二小学在王涛校长的带领下,建立了以《道德经》诵读为主要特色的“德孝文化”体系,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学校日常教学体系之中。山东省青岛市永宁路小学于艳老师构建了“三主式”经典诵读教学法,即:以探究为主导,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技能;以诵读为主线,探索诵读教学的方法和基本教学模式;以活动为主体,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2]。田立君博士以辽宁省鞍山市某小学为实践基地,对国学校本课程展开行动研究,并形成了《小学国学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行动研究》的成果[3]。另外,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研讨会、中小学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培训等类活动也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产生指导、促进作用。

当前中小学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也有较大的热情。笔者曾经将关注对象集中在沈阳市,沈阳曾有奉天、盛京的别称,是明清时期的东北重镇、清代的著名陪都。沈阳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在当代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也紧跟时代的步伐。笔者曾在2018年6月对沈阳市五所小学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问卷调查,选中的五所小学分属沈阳市和平、皇姑、沈河、铁西四大区。五所小学或传统文化教育起步较早,或师资力量雄厚,或为典型的双语学校,或为小学教育的后起之秀,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中有两个问题与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有关,第一个问题:您认为孩子是否有必要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第二个问题:您对现在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如何评价?对289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发现:对于第一个问题,有79%的家长认为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很有必要,19%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对于第二个问题,有59%的家长认为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情况一般,33%的家长认为开展得很好或非常好。可见被调查的多数家长对当前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认同的,并认为该项教育的实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此调查虽不全面,但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问题。

当代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起步于20世纪末,通过国学专业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开办国学研修班、组织经典诵读、成立汉服社和书法社等多种形式弘扬传统文化。高师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是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师范特色。在高师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对接深入开展的大背景下,实现高师人文课程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对接,是时代趋势。在高师的人文课程中,“中国古代文学”无疑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较密切。本文以高师小教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例,对高师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对接教育实践展开探究,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小学经典诵读等活动的开展,提升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以下简称“小教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专业关注度、增加小教生对人文类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 对接原则

1. 践行文化自觉理念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4]高师的人文课程涵盖了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古代历史、古代教育史、古代思想史、古代语言学等诸多内容,承载了厚重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对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与发展规律进行深刻把握,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是这类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唯有如此,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切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并深入贯彻党中央在十八大、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等重要会议中反复强调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与部编版教材的改革略见一斑。2011年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作为教学的总体目标之一,而部编版语文教材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增加了传统文化篇目。小学一年级开始有古诗文,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材共选入优秀古诗文124篇,比原有人教版语文教材增加80%。初中语文教材选入古诗文124篇,比原有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也有增加,体裁也更加多样化,包括古风、民歌、律诗、绝句、词曲等诸多形式[5]。可见,高师人文课程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完全可以在文化自觉理念上实现有效对接,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坚守与践行。以小教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例:上古神话的厚生爱民意识、屈原与李杜诗歌的家国天下情怀、唐宋古文运动革除现实之弊思想、明清四大名著深刻社会批判等众多文学现象、名家名篇,无不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小教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有大量内容与小学古诗词鉴赏、古典名著阅读、经典诗文诵读等传统文化教育密切相关,在课程中应注意侧重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切实践行文化自觉的理念。

2. 指向师资培养

从成果导向的视角看,高师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为中小学培养师资。有学者指出,在师范教学中应协助师范生对自身的准教师身份进行有效反思,“推动师范生自觉地对教师知识做出自己的阐释和分析,真正建构起教师信念”[6]。高师的人文类课程教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中文教学,高师人文类课程教学以师资培养为第一要务,从而促进师范生加强对本专业的体认,对准教师身份的反思与实践。从高师人文类课程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对接的视角看,更应将培养未来中小学师资作为首要教学目标。

以小教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与小学语文、思想品德等课程联系密切。尤其包括小学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并与小学经典诵读、小学美术脸谱制作、小学京剧进课堂等活动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突出与上述教育相关的内容,并与教学技能训练密切配合,以契合小教生的准教师成长诉求。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应加大与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相关内容的教学比重。如讲授宋代诗歌部分时,从文学史的发展角度,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是宋代诗歌发展史的里程碑,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江西诗派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审美特性使其在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几乎没有存在感,相反南宋反驳江西诗派风格的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翁卷、赵师秀等人的诗歌风格比较适合小学生的审美接受特点。南宋诗人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屡有诗作入选,如《小池》《四时田园杂兴》《示儿》《乡村四月》《约客》等。鉴于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适当弱化对江西诗派的讲授,突显上述反驳江西诗派诸位诗人的诗作,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诗人在创作中突破江西诗派樊笼的原因和审美风格特点。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不仅能实现与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对接,也从逆向视角加深了学生对江西诗派审美特点的认识。从教学技能训练的角度看,可在古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学习中灵活加入相应的训练项目,如在古诗词教学中,仍以上述反驳江西诗派的诸位诗人为例,其入选小学教材的诗作均风格平易而又诗中有画,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但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大学生(以下简称“高师生”)来说又过于浅显。可以利用教学中的口语表达训练突出教学内容,如布置5分钟的课堂口语表达,请学生讲授杨万里的《小池》、赵师秀的《约客》、翁卷的《乡村四月》等诗作。如此既锻炼了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诗作的理解,而且从逆向角度加深了对江西诗派审美特点的认识。同理,在上古神话、《窦娥冤》《西游记》等神话、戏曲、小说类叙事文体教学中,可设计学生对重点情节的复述活动。在《论语》《孟子》等经典的教学中,可设计诵读甚至吟诵教学等。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各种训练项目既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又要指向小教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才能切实有助于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的培养。

三、 对接模式

人文课程的共同特点是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但高师的人文课程若只局限于理论性教学就难以契合师范专业的实践性特点。从中小学传统教育的视角出发,高师人文课程更需要将理论性与师范专业的实践性特点有效融合。建构观摩、探究、实践三位一体的对接模式是实现这一有效融合的关键。

“观摩”指通过实地或网络等多种形式观摩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带领学生实地观摩中小学的经典诵读大赛,观摩古诗文优秀课及相关汇报演出等。如条件不允许,也可以观看此类教育活动的录像等视频资料。观摩能突出高师人文课程的实践性,引发高师生对人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探究”是指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际出发,结合高师人文课程学习内容,由教师设计或指导学生设计探究点,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深入理解,发现所学知识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实践”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课上或课外参加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有关的实践活动,真正实现所学人文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在观摩、探究、实践三个教学环节中,观摩为基础,探究为主体,实践为旨归,三位一体,共同指向高师教育教学的实践性目标。例如,以高师小教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古诗词教学为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观摩小学古诗优秀教学课、探究古诗鉴赏与教学、进行5分钟小学古诗教学三个环节,实现与小学古诗教学有效对接。例如,讲授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王维诗歌静逸明秀的风格是教学难点,而在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也有对《鸟鸣涧》《鹿柴》《竹里馆》等王维诗作的教学。在小教专业教学中,教师可将王维的《鸟鸣涧》作为教学契入点,先带领学生观看一段小学《鸟鸣涧》的教学视频,初步体会小学古诗教学的氛围,再引导学生以此诗为例探究王维诗歌静逸明秀的神韵及表现形式。最后,分组准备5分钟的《鸟鸣涧》教学片断,将所学内容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通过上述观摩、探究、实践教学环节,小教生不仅加深了对王维诗歌意境的体悟,而且对小学古诗教学有了直观体认,从而实现了高师古代文学课程与小学教育教学的有效对接。

课堂教学之外,指导高师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也是实现对接的一大途径。本人在创新项目指导中采用观摩、探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指导模式, 成功指导了国家级项目《沙游技术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该项目将心理咨询中的沙盘游戏技术应用于小学古诗词教学,挖掘两者在想象创造、意境呈现等方面的共通性,从而为小学古诗词教学探索新的途径。 在具体指导中,我先让学生自主选择能够讲授的小学古诗作品, 带领学生观摩相关小学古诗教学视频片段,并分析研究教学要点; 再让学生通过自制古诗沙盘,引导同班同学制作古诗沙盘等环节探究古诗的意蕴和教学重点难点; 将所选古诗带入小学课堂, 由小教生引导小学生制作古诗沙盘并加以教学点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学生对古诗词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增加了对小学古诗词教学创新的热情, 实现了高师古代文学教学与小学古诗词鉴赏的有效对接。

四、 对接理想

有学者在评价参与式教学时指出:“参与式教学中的参与,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主动融入教学活动当中,达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7]91“教师和学生在主动融入和平等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7]92这段评述同样适用于高师人文课程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对接理想。简言之,在对接活动中,高师的师生双方应在平等互动中实现教与学的共同成长。对教师而言,要有专精的专业知识体系;要有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充分的体认;对组织课堂与课外教学实践有精准的把握;对现代教学技术有娴熟的运用;在与高师生的互动合作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高认识,促进自身教学素养与学科素养的有效提升。对学生而言,要将人文课程学习与中小学传统教学密切结合,在审美鉴赏与教学素养方面均实现学习的主体性,才能适应未来的教育岗位。在高师人文课程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对接的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成长是系统努力后的理想状态。

五、 结 语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一直处于摸索前进的过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切实提高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关键的一环仍在于师资培养。高师人文课程以其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成为实现中小学师资培养的重要载体。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实现小学教育与高等师范教育的有效对接,是本课题研究与实践的根本目标。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文学高师古代文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新媒体分析的古代文学传播途径分析
新形势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创新的几点改革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初探
地方高师钢琴专业课考试侧记
论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师士”使命的源起
舞台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边缘化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中项羽形象寻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