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主观意义的解释机制

2020-12-22 04:53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主观性使用者主观

彭 兵 转

(哈尔滨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国内对语言主观性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从语言事实寻找语言主观意义的表现上,对具体的语言现象、语言主观性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尚未能够进行理论提升或理论概括,关于主观性的理论研究也主要以汉语为主。如何界定主观性,学界仍然没有形成一致的标准。根据笔者对CNKI的搜索,截至2019年9月,以“语言意义”为主题的论文有3 500余篇,以“语言主观性”为主题的文献近200篇,以“主观化”为主题的文献近1 700篇,但以“语言主观意义”为主题的文献却不足20篇,以“主观意义”和“机制”为主题的文献同样不足20篇。对相关文献的具体考察表明,现有的语言主观意义研究虽然促进了语言科学的发展,加深了对语言主观意义的探索,但对语言主观意义的认识还不够充分,远远没有达到充分揭示语言主观意义的程度。因此,本文基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拟探讨语言主观意义的解释机制,旨在进一步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语言的主观意义。

一、 语言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语言主观意义是语言研究和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完整理解主观性,就需要提及客观性。在现代用法中,主观性和客观性通常分别涉及感知主体和感知或未感知客体。Lyons也指出主体性可以用主体-客体二元论来解释:一方面是认知、感觉和感知;另一方面是行动[1]。“主体”是指具有意识和/或意志的积极的认知的个体或社会群体;“客体”是指主体的认知活动或其他活动所观察到的对象[1]。换言之,即使没有主体的感知,客体也会客观存在。语言的客观特点不仅不排除“主观性”,而且要求语言存在“表达主观性的手段”[2]。Langacker’s categories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re both speaker-related, and therefore “subjective” in Traugott’s terms Langacker,对于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界定都与说话人密切相关,Traugott对于主观性的界定亦如此[3]。可见,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普遍属性。“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4]。

笔者认为,语言意义包括6个层面,构成了3个二元对立体:①系统意义和语言使用意义;②说话人表达意义和听话人理解意义;③命题意义和非命题意义[5]。系统意义和命题意义即语言的客观性,可见,语言除表达客观性之外,还表达语言的主观性。

例1 The closet in my bedroom at home is exactly sixty inches long and twenty-four inches wide.(FIC: 738 days,2017,COCA)

例2 I also expected that my heirloom tomatoes, soft skinned and delicate, and antique watermelons, all perfume and juice, would taste better than their mass-market cousins. (MAG: Mother Jones, 2009, COCA)

例1中,属性是客观的,它只是对象的一个属性,只是对壁橱长和宽的客观描述,属于系统意义和命题意义。如果属性是主观的,那么它不仅是由对象单独确定的,还由主体决定;然而,例2中,说话人不仅仅表达了客体西红柿和西瓜,还表达了说话人即主体对两个客体的感受,认为西红柿是传家宝,西瓜是古董,属于语言的使用意义、非命题意义和说话人意义,表达说话人对自家的西红柿和西瓜情有独钟,可以理解为:I prefer the taste of my heirloom tomatoes and antique watermelons to that of those in the mass market。

语言与社会密不可分,语言的本质其实是人的活动。在交际中,说话人总会或多或少地将自己的认知、态度、想法、目的、意图等主观因素编码到语言中,听话人为更好地理解说话人话语的意义,就利用自己储备的知识、技能等主观因素对语言进行解码。总之,语言的主观性无处不在,贯穿着语言使用的整个过程,是语言的本质之一,离开了主观性,语言将失去意义,将不能称之为语言。可以说,语言只要加入了人的视角,便具有了主观性。

二、 理论基础

18世纪末,施莱尔马赫正式提出“解释循环”:“在对文本进行解释时,解释者根据文本细节来解释其整体,又根据文本的整体来解释其细节,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解释的循环运动沿着文本来回移动,在文本被完满理解时才消失。”[6]在施莱尔马赫看来,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是互相补充的,没有哪个更重要的差别。应看到语法背后的心理因素,更好地理解说话人意义和听话人意义,才能拓展和深化理解整个语言的意义。

雅柯布森认为,任何言语活动都有6个基本要素:说话者、受话者、语境、信息、语码、接触[7]。语境作为解释的整体包含着特定的文本部分,而文本部分又由不同的词、短语或句子构成,对各个部分的词、短语或句子作出正确的解释有利于对语言整体作出正确的解释。语言使用者储备的知识、经验等会影响其思维结构及表达方式,使自己的表达具有独特的思想和个性化特征。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文本中将意义编码到单个的词、短语或句子中。事实上,每一个词、短语或句子可能有不同的意义,听话人要根据自己储备的知识、特定的文本、上下文或语境才能准确解码其意义,还原或重构说话人的目的、意图,感知说话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被正确解码的词、短语或句子又促进了语言使用者对整个文本及语境作出更好的理解和诠释。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语言是一个依附语境文本意义进行编码和解码的循环系统。换言之,为成功完成交际活动,语言使用者依靠文本或语境的逻辑结构、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以及自己已有的认知、价值、信念等主观因素,才能对各个部分的词、短语或句子作出准确解释。同时,对部分的正确解释又可以促进对语言整体的正确解释,这个过程就构成了解释循环:从部分理解整体,再从整体理解部分,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整体和部分,更全面地理解语言。

笔者认为,解释循环将说话人、听话人和语境文本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一个立体循环空间内。不论是对部分的解释还是对整体的解释,在解释循环过程中,语言使用者会不断将自己的主观想法、态度、目的、意图等主观因素印入言语中,即加入了个人视角,使整个解释循环具备了主观性的特质。换言之,解释循环的本质是主观性的,是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表征。

三、 语言主观意义的解释机制

语言既表达命题意义或系统意义等客观意义,又表达语言使用意义、非命题意义、说话人意义和听话人意义等主观意义。根据“解释循环”理论,语境文本是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的统一体。语法意义表示的依然首先是语义中(与说话人本身言语活动相联系) 的主观因素,虽然“语法”属于语言系统(与言语对立), 但“事实上依然经常指示言语行为”[8]。据此,可将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与语言主观性相关联。语境文本由语言使用者构建,它蕴含着一个心理结构,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主观意义。在语境文本中,语言使用者凭借对世界的假设、对话语的假设来对话语进行编码和解码。在此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想法、态度、知识、信念等主观因素都可以在对话语、思想、信息的解释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相关认知对语言使用者的成功交流尤为重要。这里的相关认知从广义上说,又包含相关思想、相关信息、自己的知识系统等,而且它们都是动态的。笔者认为:个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此循环系统中,语言的主观意义得以存在,得以发展,得以丰富。

从解释学角度讲,语言使用者对语言主观意义的编码与解码过程都离不开对语言和语境的理解,而理解则是解释的准备和前提,可以说,理解就已经是解释,以语言编码方式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以某种需要被理解或解释的“意蕴”形态存在的。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两者密不可分,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语言,人类的交流需要语言来实现,离开了语言使用者,语言将不会存在。语言主观意义的变化是一个动态、多维、立体、渐进的过程[5],而此过程依托于人的活动及语境的生成、变化和发展。离开人和语境,语言主观意义将无法被诠释,也就去了存在的基础。笔者认为,在交流过程中,语言使用者会将其观点、意见、想法等自我印记印入语境文本中,同时会不断地赋予语境文本新的语言意义,并对新生成的语言意义进行解释,生成一个动态的循环系统,这就是语言主观意义的解释机制。

四、 语言主观意义解释机制的表现

说话人使用语言将说话人意义传达给听话人,听话人使用语言、自己的知识系统、相关信息、相关思想等对说话人意义作出解释,理解说话人意义;听话人变成新的说话人,将自己要表达的意义传达给原说话人,即新的听话人。说话人和听话人就这样使用语言,不断地重复这一过程,使语言的主观意义得以生成,得以解释,得以存在,得以循环,实现了交流的目的。语言主观意义解释机制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

1. 语言使用者的存在与语言主观意义的存在

“语言与人类的一切精神活动和社会活动息息相关,离开这些活动而孤立地考察语言现象,势必使语言研究走向自我封闭。”[9]每个语言使用者都具有某种不同于其他语言使用者的特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种特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是通过语言来承载并体现的。语言的意义能够表达人看见或感知的客观现象和客观事物。同时,语言使用者借助语言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表达其对语言的使用和表达其行为规范、准则等,并将其态度印入语言表达中。从广义上讲,此处的态度包括说话人的观点、想法、思想、情感,对事物的评价、理解等。如:

例3 Well, what we’re seeing is reallyverypathetic.(SPOK: Fox Hannity 10:00 PM EST, 2014, COCA)

例4 One can only imagine, if another country’s drones began hitting houses in our neighborhoods, howabsolutelyfrightenedandoutragedwe would feel.(MAG: Newsweek, 2012, COCA)

例5 We’ve seen the error of our ways. We’re healthy now,completelysatisfied.(FIC: Review of Contemporary Fiction, 2010, COCA)

上述例句中,pathetic 表评价,frightened、outraged和satisfied表情感,very、absolutely和completely表达情感的程度,带有说话人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意义。依据解释循环理论,正确理解说话人的这些主观感受,才能更进一步地更好地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因此,只要有人的存在,便存在语言的主观意义。语言是人的活动,语言和人是不可分离的,语言的意义是集合客观意义和主观意义于一体的一套动态的开放的知识系统和信息系统。语言不仅是人的观念、想法、思想、态度的承载者,语言本身也是一种与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主体因素相契合的特殊实体。语言主观意义是语言使用者的行为方式、存在方式,是语言使用者对自我与环境的识解。语言使用者的任何活动与经验都离不开主观意义。

2. 说话人与听话人对语言主观意义的编码与解码

Traugott认为,主观性和主体间性的表达是主要的语言意义或使用意义,是指说话者的态度或观点(主观性)和说话者对听话人形象(主体间性)的关注[10]。作者赋予文本的意义虽是既定的,但由于读者的身份不同,认知和理解水平参差不齐,不同读者最终形成的文本意义与文本的字面意义和作者意图总会产生差异[11]。话语本身可以从两个相反的角度来探讨:一个是编码视角; 另一个是解码的角度。在编码过程中,说话人可将其态度、感受和意见等编码到话语中;听话人也可以通过含意、情境支持、语义预设等方式将语言中说话人的主观意义解码出来;同时,听话人又在理解、欣赏、接受、解释和创造话语的过程中,以某种方式在语言中印入自己的态度、感受和意见,形成新的主观意义。

(1) 互动中的语言主观意义。在交流中,人们大部分的努力不只是在传递自己的意思,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与互动者建立关系。这个关系的概念是可能的,因为在任何交际活动中原则上都应该有一个以上的参与者。交流沟通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传递了话语意义,实现了交际功能,具有情感特征。说话人对话语的编码、话语信息的传递和听话人对话语的解码构成了一个动态的交流过程。为了具体的交际目的,说话人与听话人有意识地对话语的表达进行调整,利用语言实现互动。说话人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以影响听话人的态度或行为,使听话人作出不同的回应。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语言能力等影响了其对表达的不同选择。如:

例6 a. May I have the last slice?(SPOK: CNN Newsroom 2:00 AM EST, 2017, COCA)

b. Might I have the last slice?

例7 a. Get over here where I can see you.(FIC: Brides of Wyoming, 2017, COCA)

b. Get over here where I could see you.

显然,上述两组例句表达基本相同的意义,但根据礼貌原则和面子原则,由于它们含有不同的模态意义,所以它们的礼貌程度不同,每一组的句子b都要比句子a更有礼貌。可见,为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说话人可以通过软化命题的表述形式来调整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并使自己的表达更容易被听话人接受。

在交际过程中,根据需要,有时也存在相同的言语,在不同的语境文本中,表达不同的说话人意义,如:

例8 a. Heputdownhis fork.(FIC: Brazen: a Valentino mystery, 2017, COCA)

b. Assad’s father, Hafez Assad, killed an estimated 10 000 to 40 000 people toputdowna rebellion.(NEWS: USA Today, 2012,COCA)

c. So, you went over this list of 78 different attacks that theyputdown…(SPOK: PBS Newshour 6:00 PM EST, 2017, COCA)

例8a中的put down为语言的系统意义,译为“放下”,但在例8b和例8c中,说话人将自己的情感因素编码到put down之中,听话人要根据特定的语境文本,推理、判断说话人要表达的意义。此时的put down已经失去了其系统意义,表达了说话人意义,体现了社会文化特征,分别译为“镇压叛乱”和“击退进攻”。

(2) 信息结构中的语言主观意义。语言使用者利用语言进行语言意义或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完成语言意义或信息的传递。或者说,语言的基本功能是意义的传递或信息的传递。从信息角度看,每个句子都可分为已知信息和新信息。说话人假设听话人已经知道的信息称为已知信息,假设听话人不知道的信息称为新信息。一般而言,已知信息在前,新信息或重心在后。交际的过程就是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不断更替循环的过程。在使用语言的同时,为有效传递信息,说话人通常会对听话人的知识作出假设,预设听话人可以接受的知识和双方共有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赋予自己的言语表达中,形成语言的主观意义,通过信息结构反映出来。同时,这种预设会受到说话人主观性、听话人的知识储备及语境等因素的影响。如:

例9 a. His class is going to the zoo… (FIC: The best-kept secret, 2005, COCA)

b. His class is going to a zoo...

例9a中的定冠词表示说话人假设听话人能够识别其所指的动物园。此时,说话人假设其言语可以激活听话人的信息,听话人能够明确其意识形态中zoo的所指;而例9b中的不定冠词则表示说话人假设听话人不能够识别其所指的动物园,此时,说话人的言语不能激活听话人的信息,听话人不明确说话人意识形态中zoo的所指。

例10 The company will pay $ 5 million in 1998 just for prize money.(NEWS: Washington Post,1998,COCA)

如果将例10译为“仅用于奖金,该公司将在1998年支付500万美元”,则体现不出说话人强调“仅为了奖金”这个主观概念,因为依据信息结构,“just for prize money”为整个句子的信息重心,所以应当译为:“该公司将在1998年支付500万美元,仅用于奖金。”

例11 a. We were deeply impressed bytheircommitment.(NEWS: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2014,COCA)

b. Eastman similarly memorialized an early white missionary teacher whose personalityimpressedusdeeply.(ACAD: American Indian Quarterly, 1999, COCA)

根据信息结构,例11a和例11b的信息焦点分别为“their commitment”和“impressed us deeply”,传递了说话人的心理活动。为了更好地解码说话人意义,听话人应将其分别译为“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们的承诺”和“伊士曼同样纪念了一位早期的白人传教士,他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非“他们的承诺给我们的印象很深”和“伊士曼同样纪念了一位早期的性格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白人传教士”。

3. 相关信息、相关思想、相关语境中的语言主观意义

语言意义不仅具有所指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对于不同的语言使用者语言更具有不同的使用意义。说话人与听话人根据自己的先验、知识储备、历史语境背景和现实语境等,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根据实际的交际需要,会不断改变语言的原有意义,给语言赋予新的意义,并对语言意义作出新的诠释。换言之,语言作为人与世界、人与人进行交际、沟通的手段和工具,不仅包含说话人赋予语言的新意义,还包含听话人如何理解说话人的意义。主观意义是连接说话人与听话人交际的纽带。说话人与听话人基于相关信息、相关思想和相关语境话语等,利用语言实现交际的目的。

没有语境,大多数话语传递的信息往往是无限的。语言使用者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确定言语的含义。在理解话语的过程中,听话人会不断地作出假设,再根据具体语境,进行选择、调整和确认作出的假设。假设话语的语境意义包含两个层次的相关含义:第一层是字面意义;第二层是说话人意义。字面意义是指说话人话语表达的表面意思;说话人意义体现了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它依赖于相关语境的支持。如:

例12 Listen, the weirdest thing just happened, I’ve run out of petrol.(FIC: Austin Powers 2: The Spy Who Shagged Me, 1999, COCA)

例13 Yes, yes, I am tired. The children were particularly energetic today. (FIC: Promised to the crown,2017,COCA)

例14 Do you see that? We’re all thankful this guy intervened, absolutely.(SPOK: Ingraham angle 10:00 PM EST, 2017, COCA)

听话人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例12中的字面意义:说话人的汽车没有汽油了。但在识别字面意义之后,听话人还需要进一步理解说话人使用的是现在完成时,其实际要强调汽车没油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才能更好地理解说话人想要表达的真正意义,其交际意图即说话人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听话人通常需要在辨别字面意义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思想、相关信息和相关语境推论出说话人的意义。在例12中,听话人可作出以下推论:说话人礼貌地拒绝借车给听话人,或说话人想要听话人借车给他/她,或说话人想要听话人告诉他/她附近最近的加油站,等等。

根据相关思想、相关信息和相关语境,听话人可能会推断:例13句可能是说话人简单描述其疲倦状态,或拒绝他人要求说话人做的某事,或是一个想要离开或回家的委婉表达,等等。

例14中的Do you see that?本译为“你都看见了吧?”但根据语用原则,可以推导出它可以表达一种因果关系,其隐含意义为“你应该相信了吧?”很明显地表达了听话人的主观推断,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说话人与听话人在交流时会对双方表达的意义作出许多假设,正是基于自己的知识系统、相关思想、相关信息和相关语境,最终作出合适的假设,完成双方的交流。事实上,可以根据说话人的意愿和听话人自身的处境,想象某一话语的多种用法。显然,这种推理本身就证明了语言主观意义的存在。语言使用者的交际过程也就是主观意义的产出过程,只要交际存在,语言的主观意义就是存在的。

五、 结 语

语言哲学除揭示客观世界外,还能揭示人的世界。语言意义虽分为客观意义和主观意义,但客观意义也是有人参与的客观意义。离开了人,任何符号都不能镌刻在语言中,也不能通过语言来解释或分析。人类语言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体现了说话人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自身表达的需要对语言表达作出的选择,赋予语言新的意义,并不断更新赋予语言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听话人不断诠释说话人的意义,以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实际上,交流也就是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赋予意义和解释意义的过程,是听话人与说话人之间的互动。正是这种互动,才使得语言主观意义得以生成,得以解释,得以存在,得以发展,得以丰富。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根据不同的话语体验作出不同的概括,概括关于通过语言塑造和适应世界的可能性。因此,话语的生成和产出必定会带有主观意义色彩。

猜你喜欢
主观性使用者主观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后印象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抓拍神器
对立与存在
浅析后印象派绘画色彩
梦乡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