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花
摘要:“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和应用价值,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多种学习能力。教师从研读课标、解读教材、研究习题、研究教法等方面着手,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理解和把握教材,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生,从而锻造学生思维,直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品质;解决实际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20)28-0030-03
“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和应用价值,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多种学习能力。在日常“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研读课标、解读教材、研究习题、研究教法入手,通过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形成有效的数学活动,促进深度学习发生,从而锻造学生思维,直指学生核心素养。
一、研读课标,明确实践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课程的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其中对“问题解决”目标又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能考查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数学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直观想象能力、运算能力、数据分析等关键能力,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等品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动机,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价值,同时借助“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精神。
二、解读教材,理清知识脉络
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编排较以往进行了调整,不再安排独立的单元进行教学,而是分散到某一个例题、习题中。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先梳理各年级教材“解决实际问题”知识点分布情况。如一年级教材中的“解决问题”主要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融入在各个知识板块中,着重解决最简单的一步加法或减法应用题。二至六年级教材中则分散穿插在单元教学中,如二年级上册学完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后,教材安排了相应的一步计算的乘、除法解决问题以及简单的连除解决问题。三年级学完分数的意义后,教材紧接着安排相应的跟分数有关的解决问题。四年级在“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这个单元安排了稍复杂的连除解决问题,五、六年级也是如此。
梳理完后,教师还需把各册“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进一步归纳整理,提炼出来,理清知识脉络,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提纲。以四年级下册教材为例,“解决问题”知识内容可以提炼为:和差问题、差倍问题、归一问题、乘法应用题、行程问题。通过分析教材———梳理教材———归纳教材———形成提纲,教师能更准确地把握小学阶段“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内容、编排特点以及编排意图。
三、研究习题,建立分类题库
为了更好地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还应研究教材中习题的编写特点。教材中安排了“试一试”和“练一练”等配套练习,以考查本节课知识点的基础题为主,穿插少量与别的知识有关联的变式题。这种编排方式,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同时重视基础题的训练,也可以关注到班上每一位学生,适合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
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中的安排,还需考虑到班级中学有余力的学生群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习题、教辅资料、历年的优质试卷等,分类整理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变式题,建立变式题题库,便于在教学中开展有差异的教学,使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新课教学时以基本题为主,开展练习课和复习课教学的同时,可在题库中选取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变式题,为学生搭建平台,便于深度地学,促进思维发展。
四、研究教法,积累指导技巧
为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还需深度研究教法,提升自身指导能力,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
(一)梳理条件,明确问题
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有些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经常出錯,但让他们订正时,立马就能做对。故老师和家长就认定他们出错的原因是做作业不认真,没好好审题,并叮嘱其下次要认真完成。其实,这只是表面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点多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缺乏对他们审题方法的具体指导。忽略了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才会导致他们独自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时,缺少审题技巧,感觉力不从心。
教师在指导“解决问题”教学时,还应提出审题流程,让学生按流程做题。这样有意识的给学生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首先要求学生一字不落读题,长期下来,能培养学生的专注力。然后要求学生圈出关键词,是源于学生审题时缺乏目的性,不会思考这道题的侧重点在哪里,哪个词是这道题的关键词,哪个条件是这道题的突破口。接下来要求学生概括题目大意,避免受到数据的干扰,更便于学生理出数量关系式。最后要求学生明确考查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调取自己相关知识储备。
如题“在一个装有水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的圆柱形的容器中放入一个底面半径3厘米的圆锥形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这时水面上升了0.3厘米,这个放入的圆锥形物体高度是多少厘米?”具体指导时教师提出审题流程:(1)一字不落的认真读题;(2)圈出关键词;(3)概括出本题描述的主要事件;(4)明确考查知识点。学生按照流程独立审题,教师巡视,收集学生典型作业,全班交流。师生讨论后商定本题的关键词为:直径、圆柱、圆锥、半径、高度,题目大意概括为“圆柱形容器中浸没一个圆锥形物体”。考查范围为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知识。
(二)即时反思,进行追问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学生做题的结果,而容易忽略学生解题时的思维过程,以至于学生解题时,遇到困难不知道如何分析处理。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即时反思,培养学生追问自己的能力。如题“在比例尺1颐40000的地图上,德圣中学和南京实验学校的图上距离大约是1厘米。那么在比例尺是1颐20000的地图上,这两所学校的图上距离是多长?”学生刚开始接触这道题时无从下手,教师应抓住契机培养学生即时反思和追问的能力。如:我为什么不会做?跟以往的比例尺应用题哪里不一样?题目中不是已经有图上距离了吗,怎么问题又问图上距离是多长?跟之前做过的题目怎么不一样了。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反问自己:这题跟之前的题有没有相同的地方?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发现实际距离没有变,数量关系式没有变,因为两幅图的比例尺不一样,所以图上距离的长度也不一样。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培养学生突破自我、不断追问自己的能力。如果会做,为什么这样做,依据是什么;如果不会做,哪里不会做,为什么不会做;跟原来的题哪里不一样,我已经想到了哪一步。通过这样不断锤炼,学生即时反思及进行追问的解题能力就能有效提升。
(三)选择策略,精准解题
教师在进行“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选择策略、精准解题的能力。如“旅行团25人到宾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对于这道题,如果学生只想到列式解答,花费时间较长、难度很大。如果能想到用一一列举的策略列表解答,则思路清晰、迎刃而解。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整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策略,培养学生选择策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行程问题、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一般可以采用有线段图的策略;百分数应用题如果问题求单位“1”,则用方程解决比较合适等等。
“解决实际问题”是引导学生自觉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进而提升学习质量、生活质量乃至人生境界。因此只有教师深度地教,学生深度地学,通过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丰富课堂教学的思想内涵,才能在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方面获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