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力的动力架构研究

2020-12-21 03:38常静
高教学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学习动力学习力

摘  要:大学生学习成效的高低同时受学生主观因素和外部客观环境影响。外部客观环境不易改变,但高校内部环境变化会影响学生的主观学习因素,该因素可概括为学习力这一概念,而学习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习动力。所以,高校如何激发和提升学习动力成为了问题的关键,学习动力的架构即是需要首先明确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力;学习动力;AHP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6-0001-06

Abstract: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s influenced by the subjective factors of students and the external objective environment. The external objective environment is hard to be changed, but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of university will affect the subjective factors of students. The subject factors of the students are the factors of learning power, and the leading factor of them is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So, the key point for the university is how to arouse and improv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the frame of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should be the first affair to be confirmed.

Keywords: learning power; learning motivation; AHP

让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取得较好的预期学习成效是大学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而大学生学习成效高低由多种因素决定,包含若干主、客观条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论题。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学生培养定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环境等方面与重点高校、高职院校有显著不同,既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打造。高校将从何处着眼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与本文研究方法

学习力的概念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之一,综合描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学习力一词最早来源于1965年美国学者弗瑞斯特的发表的一篇文章,不少国内外学者至此开展了对学习力的丰富研究。英国学者Guy Claxton首次提出了形成学习力的四要素,即4R概念,包括顺应力(resilience)、策应力(resourcefulness)、反省力(reflection)和互惠力(relationships);美国哈佛大学学者W.C.Kirby(2005)出版了专著《学习力》,丰富了学习力概念的内涵,指出学习力还应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创造力等非智力因素;日本教育学学者在2008年就提出了学习力新四层结构:由下至上分别是体验层、兴趣层、探究层、利阶层;国内学者余建祥通过长期对学习力教育的实践研究,提出了学习力“六要素说”,即学习心智、学习习惯、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学习意志,这六个要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善,都会促进学习力的整体改善和提升。

根据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学习实际,本文对学习力概念的理解范围框定为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三方面。在对这三方面的具体研究中,国内学者也从多个维度剖析了学习力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在学习力的三方面中,学习动力占据引导地位,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行为产生的前提,学习动力大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行为的呈现和学习效果的好坏,学习动力的来源和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庞维国(2004)认为,学生学习的前提来自内生动力,包括自我驱动、自身实践、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周芳(2007)认为,大学生内生动力是成才的根据,外在动力是成才的条件;张雪娇(2010)、甘启颖(2015)认为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学习目标的功利性,学习动机功利化倾向日趋严重,这种情况下的学习动力往往缺乏持续性;刘战豫(2017)通过向6所高校发放1200份调查问卷进行研究,发现学习目标是学习动力产生的根本原因,学生只有具备了强有力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杨超文(2018)认为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向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有助于主动学习力的提升;沈磊(2019)认为在地方本科高校中,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现象较为普遍,究其原因既与学生本身学习素养有关因,也与高校内部管理水平有关。目前对学习力以及学习动力的研究多在于研究其概念范畴本身,包括其组成、提升、影响因素等内容的深入研究,对概念的外延研究尚不多见,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研究也不丰富。

本文将学习动力的构成作为研究起点,首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从学生的自我认知角度,收集整理和确定关键研究要素;然后,利用AHP模型,从教育专家角度,对甄选出的要素进行归类分析并排序;最后得到相关结论与启示。

二、关于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调查问卷研究

为了得到一手研究数据,课题组公开发布了调查问卷90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790份。其中,来自省属应用型二本高校562份,三本高校6份。为了进行比较研究,问卷的发放对象也涉及到部分一本高校和高职高专, 来自一本高校143份,高职高专79份。

根据前文阐述,本文研究起点在于探明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来源构成,由于影响学习动力形成的因素众多,课题组在问卷设计中尽可能涵盖各方面常见因素。本文分别以各因素为自变量,以学习动力为因变量,通过对问卷结果数据进行简单的交叉分析,对大学生学习动力影响较大的因素可以粗略归纳为下述几个方面,其交叉分析结果如下列图所示(由于篇幅有限,文中仅展示前7项的具体结果图示)。

1. 家庭收入与学习动力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年收入40万元以上的,学生具备高学习动力的占比较大,达到了35.71%,而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学生具备高学习动力的占比最小,仅为15.23%。(图1)

2. 父母学历水平与学习动力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有一方学历为大学以上的,学生具备高学习动力占比最大,为27.1%,而父母学历为小学以下的,学生具备高学习动力的占比最小,仅为12.62%。(图2)

3. 父母对子女学业的关心程度与学习动力的交叉分析。结果基本显示出父母对子女学业关心程度越高,学生具备高学习动力越大。(图3)

4. 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习动力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学生越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与人生目标,学习动力就越大。(图4)

5. 高考成绩与学习动力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高考成绩对学生大学期间学习动力的影响并不明显,高考成绩的好坏均可对学习动力产生正向影响。(图5)

6. 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与学习动力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对所学专业兴趣较高的学生具备高学习动力占比最大,达29.71%,而不了解专业或者对所学专业兴趣较低的学生,其学习动力普遍较小。(图6)

7. 学校类型与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与学习动力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传统重点高校和一本高校中,高学习动力学生占比最大,分别为29.31%和23.53%,应用型地方二本、三本院校该指标分别为16.19%和16.67%,而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动力最低,该指标仅为10.53%。(图7)

8.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水平与学习动力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教师教学水平高、教学方式先进,学生的学习动力也较大,高学习动力学生占比为20.41%。

9. 专业设置、设计与教学水平与学习动力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专业设置、专业培养方案设计越合理,学生中高学习动力者占比越大。

从学生主观角度出发,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归纳出主要影响学习动力的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入学前成绩、对专业认知、对社会的认知、学习环境与氛围、教师教学水平等。接下来,本文将从教育专家角度,利用AHP分析方法,对上述分析结论进行检验和进一步梳理层次。

三、大学生学习动力形成机理:基于AHP的测算

(一)建立层次结构

为了进一步厘清学习动力的来源序列,根据前文问卷调查的结果,课题组进一步细化了评价指标,调研了10名高校教育专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测评。该方法本质是将一定标度的人的主观判断进行客观量化,将人的思维过程层次化,通过对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的设计与计算,最终得到关于影响因素的结论,具体如下:

以学习动力为目标层A;以大学学习活动的三方主体家庭环境(B1)、自身认知(B2)和学校环境(B3)为准则层,学生自身是学习的绝对主体,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学校为载体,家庭因素的影响也是学生学习过程背后的真实存在,决定了学生学习的部分软硬件条件以及对社会的前期认知;最后,以家庭收入(C1)、父母學历程度(C2)、父母对子女学业关注度C3)、职业生涯规划(C4)、高考成绩(C5)、社会阅历与社会认知(C6)、学校层次(C7)、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方法(C8)、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理解(C9)为方案层。各层次间逻辑关系如图8所示。

(二)构造判断矩阵

假设研究对象包含n个元素,可以得到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aij)n×n,其中aij表示i因素和j因素相对于目标的重要值(表1)。

在AHP测算中,为了将主观决策判断数量化,形成上述矩阵,通常会根据一定的比例标度来实现。本文将采用Saaty比例标度表对各层次因素进行量化比较。介于表中两者之间的度量可用2、4、6、8、1/2、1/4、1/6、1/8来表示。

(三)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为了使专家在判断指标重要性时保持一致性结论,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原理如下:

根据矩阵理论,如果1,2,…,n是满足式Ax=?姿x的数,即矩阵A的特征根,对于所有的aij=1,有

当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时,1=max=n,其余特征根均为0。矩阵偏离一致性指标记为CI

CI值越大,表面判断矩阵偏离完全一致性的程度越大;CI值越小(接近于0)表明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好。当阶数为1、2时判断矩阵总是具有完全一致性。当阶数大于2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称为随机一致性比率CR,当

即认为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四)层次单排序

以上过程的CR指标均小于0.1,则可以认为通过了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结论是合理可信的(表2-表6)。

(五)层次总排序

根据上述层次单排序结果,很容易得到各观测点的层次总排序,按贡献率从大到小排列结果如表6。

将上述结论展示在直方图中更能明显看出各方案层对学习动力的贡献率大小比较。

很容易看出,从教育专家角度来看,针对问卷调查中学生展示出的影响学习动力的各因素,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母女对子女学业关注度对学习动力的影响最大。这一结果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比较符合。

四、结论与启示

结合前文对学生问卷调研和基于AHP的专家调研排序结果可知,影响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三大因素分别是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学生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来自家庭的关注。针对这三大因素,作为培养主体的高校,应该采取针对性方法和措施,改善和提升上述三方面,从而有效推进学生学习动力,最终提升学习力。

第一,让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大学阶段是个体人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价值观、世界观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个人能力提升的重要阶段。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重视通识类课程的完整性和实用性,从课程角度给学生打开一扇窗,唤醒学生的学习使命,引导学生多对相关热门问题,并进行正面的、有建设性的深入思考。课下应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由机会能走出校园,探访和体会真实社会环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内在共鸣和反思,规划和调整学习方案与状态。

第二,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專业的理解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校要辅助做好职业规划指导,强化学习目标的驱动力,以确立目标为核心激发大学生的内生动力。高校可以适当增加校企合作频率和深度、深化落实多样化、多层次的校企合作,采用递进式实习模式,而不是全部集中在大四才有机会实习。各层次实习均不能流于形式,学校和实习单位要加强实习过程监督管理,严肃实习考核。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毕业之后直接就业是绝大多数毕业生的选择。让学生尽早了解专业的社会定位和自我定位,有益于他们认清形势,得到更多的自我激励,也能更早地有时间和空间规划后续大学学习。

第三,加强家校合作。虽然大学生已是成年人,但是学生各方面判断和决策受家庭特别是父母的影响仍然较大。要及时让家长有权利、有途径了解学校情况、专业情况以及子女的学习情况。除了定期报送学生成绩以外,各专业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如新生开学家长会、四年全程开设公众号等,定期或不定期向家长推送专业重要动态信息,共同全方位地培养和教育子女成才。

由于本文研究样本主要来自于省属本科应用型高校,未对所有类型高校进行深入比较研究,这也是今后继续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参考文献:

[1]莫岸洪,蔡卡宁.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特点与缺失探析[J].大学教育,2017(03):15-17.

[2]朱丹.大学生学习动力研究——以某高校教育学院为例[D].湖南科技大学,2017.

[3]程思.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学生内生动力研宄——以广西大学为例[D].广西大学,2018.

[4]王芳.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16(05):103-106.

[5]牛亏环.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6]Kuh, G. D., Kinzie, J., Buckley, J. A., et al. “What matters to student succes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National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Cooperative(NPEC)Commissioned Paper,2006,June.

[7]Heidi, L.. Andrade and Gregory J. Cizek. Handbook of Formative Assessment[M].Rout-ledge:Taylor&Francis Group.2010:5.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学习力多维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基于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研究”(编号:2017452)

作者简介:常静(1980-),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教学管理与实践。

猜你喜欢
学习动力学习力
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三种”策略应用
轻摆渡,济江川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激发国防生学员学习动力的思考
激发和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动力的技巧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因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