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通用语本科生学情现状调查及建议

2020-12-21 03:38孙美丽
高教学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本科生学情

摘  要:关注非通用语学生学情情况,能够为非通用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一定思考,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所有非通用语本科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学生在专业兴趣、专业认可度、人生规划、学习投入与学习方式、学习动力与压力、学习收获方面的学情现状,并从专业兴趣专业认可度提升、非通用语专业教学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非通用语;本科生;学情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6-0022-05

Abstract: Paying attention to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can provide certain consider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on-lingua franca major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Taking all non-lingua franca undergraduates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as the survey obje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tudents' current learning situation in the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interest,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life planning, learning devotion and learning method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essure, learning gain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interest and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teaching reform of non-lingua franca majors, and career planning.

Keywords: non-lingua franca; undergraduate; learning situation

“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数量和质量要求[1],高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均加强非通用语专业建设,我国大学已经开设99种外国语种专业,布点数量多达243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52种官方语言,我国大学已经开设51种[2]。

高校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非通用语人才,与此同时也必須认识到,因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非通用语人才培养还存在不少难点,比如生源问题、专业认可度问题等等,这些因素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非通用语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关注非通用语学生学情现状,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专业的看法,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专业学习的表现等能够为非通用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一定思考。

随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的发酵以及教育教学评估的外部监督和问责强化[3],学情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学情的概念尚无一个明确统一的界定[4],从现有的学情研究内涵看,我们可以将学情分为“大学情”和“小学情”,“大学情”指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各类相关因素,此类学情分析的目的主要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依据,“小学情”指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各类因素,一般包括课前学情分析、课中学情分析、课后学情分析,目的是“以学定教”,为了更好的开展某门课堂教学[5-8],本研究中的学情主要指“大学情”。

一、问卷设计及回收情况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调研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所有非通用语专业本科生的学情情况,主要调查2018级至2015级四个年级在校本科生在专业兴趣、专业认可度、人生规划、学习投入与学习方式、学习动力与压力、学习收获等方面的学情。关于“非通用语”的概念外语教学界通常指国际交往中使用范围不很广泛的外国语言,通常指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和阿拉伯语之外的其他所有语种[9],教育部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对非通用语的界定与此一致[1,10],故本研究中的“非通用语”指上述7种语言以外的语种。

截至2019年初,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共开设非通用语本科专业19个,包括波兰语、捷克语、拉脱维亚语、匈牙利语、罗马尼亚语、塞尔维亚语、立陶宛语、爱沙尼亚语、阿尔巴尼亚语、保加利亚语、斯洛文尼亚语、斯洛伐克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朝鲜语、波斯语、印地语、土耳其语、希伯来语,19个非通用语本科专业学生总数为662,本研究共收回有效问卷584份,占非通用语专业在校本科学生总数的88%,其中2018级148份,2017级232份,2016级146份,2015级58份,被调查学生中男生110人,女生474人,高考前为文科生的为243人,为理科生的为313人,不分文理选科的为27人,1人未填该项。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专业兴趣

专业选择方面,非通用语专业调剂学生比例较高,占比46%(268人),54%的学生(316人)在高考志愿中填写了所学专业,选择原因中因自己感兴趣而选择的占73%,因父母他人建议而选择的占31%,因看重专业前景而选择的占35%,因其他原因而选择的占11%。

入校前,学生对非通用语专业的了解比较有限,27%的学生对所学的非通用语专业根本不了解,41%的学生不太了解,30%的学生了解一些,对所学专业非常了解的学生只占2%。

入校后经过学习了解,73%的非通用语学生喜欢自己的所学专业(非常喜欢的占28%,一般喜欢的占45%),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占21%,不喜欢的占5%。不同年级学生在该项选择上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调剂学生中入校学习后喜欢所学专业的学生比例为70%,低于高考志愿选择了本专业学生的这一比例(77%)以及因感兴趣选择本专业学生的这一比例(86%),详见表1。

同时我们也需注意到,仍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入学后经过学习了解,仍然对所学的非通用语专业无感甚至不喜欢,调剂学生中这一比例最高30%,高考志愿选择了本专业的学生中这一比例为23%,即便在因感兴趣选择本专业的学生中这一比例也有14%,说明了学生在专业选择时仍有一定的盲目性。

喜欢所学专业的原因中,被对象国文化吸引占比57%、教师教得好占比50%、本身就对这个语言感兴趣占比47%、受教师引导和影响占比46%、所学内容有趣占比43%、看好就业前景占比28%,同学影响占比12%。

不喜欢所学专业的原因中,不看好就业前景占比74%、不喜欢对象国文化占比67%、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占比63%、专业难度大占比33%、不适合学语言占比22%。

(二)专业认可度

被调查学生中认为自己有语言天赋、适合学非通语的占比26%,认为自己没有语言天赋、不适合学非通语的占比8%,不清楚是否有天赋、认为只要努力能学好的占比66%。其中调剂学生中此三项比例分别为24%、8%、68%,因感兴趣选择非通用语专业学生中此三项比例分别为31%、4%、65%。文科生与理科生三项比例基本趋同无差异。

3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所学专业适合自己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发展,10%的学生认为不适合,59%的學生认为处于中间状态。

如果有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51%的学生表示会继续坚持现在所学的非通用语专业,29%的学生表示会马上转专业,20%的学生表示还是不知道该选择什么专业。其中调剂学生的专业认可度要低于高考志愿选择了本专业的学生以及因感兴趣选择本专业的学生,详见表2。

但即便在高考志愿选择了本专业以及因感兴趣选择本专业的学生中,不坚持本专业的比例也不容忽视,分别高达42%和43%。

(三)人生规划方面

13%的学生有清晰而长远的规划和目标,55%的学生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规划和目标,29%的学生目标模糊,3%的学生没有规划和目标。不同年级学生对比来看,大一学生有清晰而长远的规划和目标的比例为16%,略高于大二的12%、大三的13%以及大四的10%,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规划和目标的比例则相反,大四学生比例最高,占比66%,高于大三的60%、大二的55%、大一的47%,目标模糊的比例从大一到大四呈现递减趋势,大一33%,大四21%,没有规划和目标的比例各年级基本一致,大三2%,其余三个年级均为3%,不同年级的数据对比体现了学生在不同年级的阶段性特点,比如大三大四学生即将面临毕业和就业,短期规划和目标上的比例肯定要高于低年级。

对毕业后是否打算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调查显示,51%的学生打算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11%的学生不打算,38%的学生表示不清楚,不能确定。四个年级的对比分析中,不打算的比例从大一到大四呈递增趋势,分别为5%、9%、13%、22%。

毕业后打算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比例与如果有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选择继续坚持现在所学专业的比例一致,均为51%,能否认为认可并忠诚于所学专业的学生更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呢?通过对比发现,选择继续坚持现在所学专业的学生中69%的人打算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吻合度并不算高,详见表3。

这可能也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学生缺乏人生规划和目标,对自身对未来相对迷茫。

(四)学习投入与学习方式

学习状态方面,学习积极主动的占比39%,能完成学业但学习比较被动的占比52%,对学业采取应付态度的占比4%,不能完成学业、学习放任的占比0.9%。

课堂学习方面,85%的学生从不翘课,14%的学生偶尔翘课,经常翘课学生极少,不到1%;课堂听课非常专注的占比24%,比较专注的占比71%,不专注的占比5%;13%的学生表示会提前预习功课,32%的学生表示大部分时间会提前预习,42%的学生只偶尔预习,12%的学生不会预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的占比52%,被动但不排斥的占比46%、排斥参与的极少,占比0.3%。

51%的学生能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完成质量好,基本上独立完成、完成质量一般的占比46%;学习中遇到困难,学生首先倾向于通过网络图书等查阅资料自己解决,占比80%,其次选择请教同学,占比70%,选择求助老师的占比64%。

学习方式上学生主要依赖课堂听讲(94%)、课外钻研的比例不高(50%),通过网络扩展学习的比例更低,占比28%;79%的学生表示除了本专业知识外,会主动涉猎其他专业知识,20%的学生表示不会。

在有计划的自主学习方面学生的总体表现较差,只有28%的学生能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59%的学生只偶尔自主制定学习计划,12%的学生则完全不会;在每天课余自学时间上(不包括临时应试前夕),课余自学时间4小时以上的占比10%,2-3小时占比39%,1-2小时占比36%、1小时以内占比10%、几乎不上自习的情况较少,占比3%;在是否能够统筹安排时间,合理规划学习进度方面,12%的学生表示完全可以,71%的学生表示基本可以,14%的学生表示难度很大,2%的学生表示完全不能。

(五)学习动力与压力

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于自我人生规划(65%)、专业兴趣(49%)、日后好找工作(49%)、基本毕业要求(44%),此外父母期望、本专业领域成功者的榜样力量、同学间压力也促使部分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分别占比35%、24%、23%。

学习压力方面,压力已到抑郁程度的占比3%,压力非常大的占比9%,压力较大的占比40%,压力一般的占比39%,9%的学生表示压力较小或者没有压力。

3%的学生表示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感觉很吃力,28%的学生表示感觉吃力,感觉一般的占比64%,感觉很轻松的占比5%。

(六)学习收获

非通用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与所取得的成绩总体满意度偏低,非常满意的占比3%,比较满意的占比22%,一般满意的占比38%,不太满意的占比31%,很不满意的占比6%。

被调查的学生中专业课成绩平均分一般在90-100分的占比25%,80-89分的占比47%,70-79分的占比19%,60-69分的占比7%、60分以下的占比0.5%。女生和男生对比来看,女生的成绩要略优于男生,女生群体中26%集中在90-100分、49%集中在80-89分,而男生群体中两个分数段的比例分别为20%和41%。

学生认为影响成绩的原因有努力程度(86%)、学习效率(74%)、学习方法(67%)、兴趣(65%)、天赋(50%)、教师教学方式(46%)、其他原因如手机、学习资源、工作繁重等(2%)。

三、结论与建议

从上文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主要结论:

1. 尽管非通用语专业接近一半的学生为调剂生(46%),入校前学生对非通用语的了解比较有限,但入校后经过学习了解,大多数学生(73%)喜欢自己的专业,另一方面对专业无感甚至不喜欢的学生也不容忽视,尤其30%的调剂学生经过学习了解还是不能喜欢上自己的专业。

2. 非通用语专业学生对于自身与专业的适合程度没有太多概念,大多数学生(66%)不清楚自己是否有语言天赋,认为只要努力就能学好,认为自己有语言天赋,适合学非通用语的学生比例不高(26%),多数学生不确定所学专业是否适合自己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发展(59%),认为适合自己能力的發挥和潜能发展的占30%,一半多(51%)的学生认可和忠诚于现在所学的非通用语专业,29%的学生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表示会马上转专业,值得注意的是高考志愿选择了本专业以及因感兴趣选择本专业的学生中,不坚持本专业的比例均超过40%。

3. 学生在人生的规划方面不够理想,只有1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规划和目标,32%的人目标模糊甚至没有目标,一半多的学生(51%)打算毕业后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不少学生对未来打算不清楚不能确定(38%),不打算从事所学专业的比例从大一到大四呈递增趋势。

4.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学生到课率较高,翘课情况较少,课堂上也基本都能专注听讲,功课预习情况不太理想,超过一半(54%)的学生只偶尔预习甚至不预习,一半多(52%)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一半(51%)的同学作业完成质量好,学习方式上更多的依赖课堂听讲,课外钻研、通过网络扩展学习还不够,大多数学生会主动涉猎其他专业知识,学生的自主学习较差,学生课余自学投入的时间不够,一半的学生只投入不到2小时,大多数学生基本能够统筹安排时间合理规划学习进度。

5. 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在的如自我人生规划、专业兴趣,也有如就业、毕业、父母期望等多种外在因素,学习压力总体不大,但也需要注意12%的学生表示压力非常大,部分学生甚至已到抑郁程度,31%的学生表示学习比较吃力需要关注。

6. 非通用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与所取得的成绩总体满意度偏低,学生专业课成绩平均分基本呈正态分布,总体看女生成绩要略优于男生,多数学生认为影响自己成绩的最主要原因是自身的努力程度、学习效率和学习方法,此外兴趣、天赋、教师教学方式也被学生认为是影响成绩的比较重要的因素。

对此建议如下:

1. 高校应进一步采取措施关注并提升非通用语学生的专业兴趣以及专业认可度。受高考按分数选学校、专业选择原因等多种复杂因素作用,非通用语专业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新高考改革按专业录取之后相信能够较大程度上改善这一状况,但即便如此,由于学生对非通用语了解有限,很多不是基于自己喜欢,而是家长建议或者就业前景角度等考虑,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及专业认可度仍然是高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有学者跟踪研究了本科四年学生专业兴趣的发展动态,认为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在四年的学习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大学阶段的专业兴趣的确是可以通过高等教育培养的[11],本研究的调研表明,学生认为国外交换学习(78%)、关注对象国文化(58%)、专业实习(49%)、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影响(46%)、外教授课(43%)、教师灵活多变的课堂学习形式,如小组讨论,情景剧表演,主题辩论赛等(42%)、奖学金(41%)、与外校同专业同学的交流(34%)、辅修或双学位(33%)、跨专业课程(26%)都是有效提升专业学习兴趣的途径,此外,同学间的竞争和影响、各类讲座、参加大学生科研项目、参加学科竞赛等也被一些学生认为能够提升专业兴趣。高校应进一步充分研究,为非通用语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认可度提升提供更多平台以及制度上的激励和支撑。

2. 高校应进一步加强非通用语专业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投入度。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现从“重教”到“重学”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12],高等教育界对如何从“重教”到“重学”开展各种理论和实践研究,但现阶段“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灌输为中心”[13]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尤其非通用语教学基本都是“零基础”,在基础阶段尤其如此,所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方式、学习自主性和投入方面都不够理想,这些都迫切要求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这涉及到诸如教育思想观念的选择,课程目标、结构、评价的确立和调整,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等,仅靠教师个人的努力是无法解决的[13],高校需要建立系列配套的制度和措施,比如对教师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培训,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的普及推广,在学生学风学习方法方面的措施、对非通用语网络课程资源库的构建以及非通用语教师自建网络在线课程的支持等等,当教师能够灵活运用线上+线下资源,课本内+课本外资源,引导学生更多通过课下自主学习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堂上更多以解疑释惑、小组学习、团队合作和深入的主题探究讨论[14]等形式进行互动交流、巩固深化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参与度和投入度才能够得到根本提升。而教师良好的教学方式和效果、教师的有效引导以及学生持续的专业学习投入同时对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发展至关重要[15]。

3. 高校应加强非通用语专业学生的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随着教育部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高校发展规划、高校设置评议、专业设置调整、高校教学评估、新增硕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等挂钩[16],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十分重视,但很多学校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就业指导,这也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在大三大四,也就是学生面临就业的时候,学校才会执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17],非通用语专业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对未来的发展方向都相对迷茫,未能有合理科学的规划,因此高校应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覆盖大一至大四全过程,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包括学科发展前景和专业兴趣培养、自我发展教育、学业规划教育[18]等,引导学生充分认知自己的兴趣个性与能力、认知自身与专业的匹配,通过基于自身个性发展的职业规划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从大一开始围绕规划目标所需的各类知识、能力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培养,以此培养的非通用语人才竞争力及培养质量是不言而喻的。系统有效的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对非通用语专业学生专业兴趣的提升也十分有意义。

总之,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有其特殊性,关注非通用语学生的学情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对高校非通用语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琪,刘宝存.“一带一路”倡议下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08):41-46.

[2]李硕豪.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大学如何担当[N].光明日报,2019-04-30(13).

[3]蒋华林,等.“社会称许性”影响大学生学情调查的实证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4(06):105-111.

[4]谢晨,胡惠闵.学情分析中“学情”的理解[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02):20-27.

[5]邵燕楠,黄燕宁.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3(02):60-63.

[6]张航.英语教学学情分析的内涵、原则与方法[J].教学与管理,2017(24):86-89.

[7]陈隆升.基于学情分析视角的课堂教学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06):69-76.

[8]马文杰,鲍建生.“学情分析”:功能、内容和方法[J].教育科学研究,2013(09):54-59.

[9]丁超.中国非通用语教育的前世今生[J].神州学人,2016(01):6-11.

[10]2017年国际区域问题研究及外语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选派办法[EB/OL].https://www.csc.edu.cn/article/800.

[11]刘霄,蒋承.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可以培养吗——基于本科四年发展数据的动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19):33-39+70.

[12]刘献君.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02):62-69.

[13]桑新民,等.21世纪:大学课堂向何处去?——“太极学堂”的理念与实践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02):9-21.

[14]杨银付.“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教育变迁与政策响应[J].教育研究,2016,37(06):4-8.

[15]潘颖秋.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形成机制:专业选择、社会支持和学业投入的长期影响[J].心理学报,2017,49(12):1513-1523.

[16]钟秋明,郭园兰.大学生就业压力主体与高校主体压力辨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4(03):77-83.

[17]常雪梅,陈靓慧.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7):167-169.

[18]聂国东,等.大类招生背景下低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4):76-78.

*基金项目:北京第二外國语学院2018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成果“我校非通用语本科生学情调查研究”(编号:11111084)

作者简介:孙美丽(1978-),女,汉族,辽宁大连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本科生学情
8、7、6加几教学设计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基于学情分析的信息技术软工具运用策略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院士给本科生上课本不该成新闻
The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Self-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