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诗人们借以写景的同时还赋予了其众多的意义,无论是从云的性状上、色彩上来说,还是从云的位置、时间上来说,都有着丰富的意蕴与文化内涵。将云的常见意象、用法等提炼出来教给学生,可有效助力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与理解。
关键词:云之意象;用法特点;阅读理解;助力教学
云,形态万千,色彩斑斓,变化不一,不仅预示着天气状况,也常成为诗人寄情抒怀的载体,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因其浮想联翩,辗转难眠,情不能已,遂成就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名篇。
云卷云舒,五彩缤纷间寄寓了诗人太多太多的情思与感慨:这里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与禅意,也有“俯仰人间易凋朽,钟峰五云在轩牖”的洞悉与慨叹;这里有“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佳境,也有“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的超脱;这里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情,也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哲理。云中寄寓着诗人们的理想、品质、气节、个性、感悟,浓缩着诗人们的喜悦、牵挂、沮丧、愤恨、惆怅。纵观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云”中承载了丰富的意蕴与文化内涵,细细咀嚼,我们便可从中窥见诗人的心灵境界、个性追求、审美情趣与人生感悟。
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古诗文名篇,其中就不乏借云达意抒情的佳句,一些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其不太关注或一带而过,而学生又难以自悟,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也不利于学生古诗词赏读能力的提升。古诗文中的云意象虽多,但教师若能将其常见的意象、用法提炼出来教给学生,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赏读课外古诗文的能力将大有裨益。
现将古诗文中中关于云的常见意象、用法等分类探析如下,以求教方家。
一、从性状上看:形态万千,意蕴丰富
1.浮云。浮云轻淡飘逸,行踪不定,去向难料,多愁善感的诗人常以其来隐喻漂泊他乡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李白感叹,从此后友人将如天上的浮云,飘忽不定,行踪难觅,也不知他的归宿何在,命运如何!他们何时才能再聚首,再把酒言欢?诗人对友人的牵挂、担忧之情溢于言表。古人还有以浮云喻指奸佞小人的,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以浮云蔽日象征皇帝被奸佞之徒蒙蔽,使贤能之士报国无门,抒发了诗人对时事的忧虑及壮志难酬的感慨。陆贾在《新语》中说:“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此外,浮云还常被喻指荣华富贵。杜甫曾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而王维在《酌酒与裴迪》中:“世事浮云何足問,不如高卧且加餐”则又以浮云喻指世事的变幻难料。
2.浓云与愁云。云有高低之分浓淡之别,浓云厚重,遮天蔽日,阴沉的天气往往令人憋闷难当,古诗词中遂出现了许多借浓云表达内心愁苦孤寂,郁闷难耐的佳例。“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从稀薄的雾气到浓厚的云层,这阴沉漫长的白昼委实令人愁闷,铜炉里的香虽已渐渐燃完,但心中的愁思却依然那么浓厚。内心的孤独寂寞及对丈夫的强烈思念如同化不开的浓云,令词人愁苦郁闷,整日开心不得。此二句虽为景句但实为情语。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放眼远眺,从大地到天空,冰天雪地辽旷高远,浓重稠密的阴云犹如凝聚一团,向大地狠狠压下来。天气如此恶劣,友人却将远离,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分外忧伤愁苦。
3.孤云。孤云一般用以抒发诗人的隐逸情怀,赞许隐者的高洁。“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常建以饱蘸浓情的笔墨生动描写了王昌龄隐居之地的环境之幽,以环境的清幽静寂凸显好友的孤傲高洁,流露出其对王昌龄的赞许、羡慕及诗人的归隐情怀。
4.归云。诗人以归云喻指过去的人、事或时光,隐现感伤意味,也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往日的一切愿望、期待与美好光景都似飘忽不定的天上云,一去不再复返,作者再也不是年轻时的自己了。柳永感昔伤今,情感无寄,言语间都是凄苦悲凉,着实令人同情,启人深思。
二、从色彩上说:绚丽缤纷,寓意深刻
1.白云。云以白色居多,常被诗人比作世事的变幻不定或时光的无情流逝。崔颢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人极目远眺,试图找寻那昔日黄鹤的踪影,却杳然不得,唯见朵朵白云悠闲地飘浮于天际。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诗人顿觉世事变幻实在难以预料,不觉搅动起他那隐于内心深处的怀乡之情。晴空万里,白云悠悠,轻妙随意。白云的高洁轻妙,自由不羁,又常被诗人们赋予归隐的意象。陶弘景退隐山间时就曾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表达隐居之愿,婉谢皇帝的盛邀。此外,白云入诗,有时也在暗示地势之高。杜牧《山行》中就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佳句。在那白云升腾缭绕的高山深处忽见“人家”,不由人不联想到袅袅炊烟,犬吠鸡鸣的勃勃生机。显然,这里的白云既是诗人山行时所见的风光,也暗示出山势之高峻,此“人家”位置之高远。
2.青云。常喻指仕途或高官显爵,古人有“青云直上”之说,意为仕途顺利,加官进爵。“骊宫高处入青云,闲了风飘处处闻”(白居易《长恨歌》),诗句影射娇媚恃宠的杨贵妃及其家人如同青云直上,一步登天。当然,“青云”也有喻指远大抱负高洁志向的情况,正所谓“青云之志”。孟浩然的“君登青云去,予望青山归”(《送友人之京》),徐渭的“未逢黄石书谁授,不坠青云志自强”(《上督府公生日诗》)等都是典型代表。
3.黑云。现实中黑云大多预示着恶劣的天气,因此古人常借其来喻指紧张的形势或巨大的危险。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诗人以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的气焰嚣张,来势汹汹,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4.绿云。喻指漂亮的女子或女人青黑浓密的头发。如“绿云倾,金枕腻”( 韦庄《酒泉子·月落星沉》),“绿云优优,梳晓鬟也”(杜牧《阿房宫赋》),“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陆游 《清商怨·葭萌驿作》)。
三、从位置、时间上分:高低朝暮,各具深意
1.高云。以“高云”突出所写之物的位置之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高高的云彩簇拥着潼关城,秋风阵阵吹散急促的马蹄声。诗人由虚而实,精描眼前之景,以浮云盘绕城头凸显关城之高,不言高而城自高,其手法之高妙,可见一斑。
2.云端。暗示位置之高、远。“终南阴林秀,积雪浮云端”(祖詠《终南望余雪》),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丽,峰顶上的积雪似乎飘浮于云端,诗人以“积雪浮云端”暗示终南山之高。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中的“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也以“云端”凸显“我”家的路途之遥,“我”思乡之切。
3.朝云与暮云。白居易《花非花》:“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朝云虽美,却极易消逝,作者以此来表现对生活中的美好岁月、人生及人、事、物的追念与惋惜。朝云不仅是写景,也在暗示岁月易逝,年华渐消。同样,暮云不仅用于描景,也常用以寄予诗人的怀念、感伤与无奈。如:“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
四、以云表意,借云达情,情满意丰
1.以云鬟、云鬓喻指女子浓密的黑发或女子的年轻貌美。《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在窗前对镜梳理她云样的浓密秀发,并在脸上贴上花黄。诗人以满头秀发凸显木兰的天生丽质及恢复女儿装后的美丽,难怪“火伴皆惊忙”,这“惊”的不仅仅是木兰的女儿身,栏的美丽也应是“惊”的原因之一。再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夜光寒”(李商隐《无题》),“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等无不体现了这一意象。而南朝张正见《山家闺怨诗》:“王孙春好游,云鬓不胜愁”中的“云鬓”显然是代指美丽的女孩。
2.借云写高,形象生动。李白《行路难(其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云者,高也。面对仕途的艰难人生的坎坷,诗人并未沉沦,而是要扬起高大的风帆,高歌猛进,快速抵达那理想的彼岸。南朝吴均《山中杂诗》:“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鸟儿从山中小屋的屋檐上飞过,洁白的云儿从窗里轻轻飘出,可见小屋的地势之高,此山山势之高峻。借云写高,含蓄隽永。杜甫《望岳》中也有“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佳句。
3.用云喻指数量多或范围、体积大。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以“垂天之云”喻鹏之翼,突出鹏翼之大,鹏的体型之硕,本领之超凡。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有“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这里的“云树”意为大片的树木。王勃《滕王阁序》中也有“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正逢十月休假的日子,众多杰出的朋友云集相聚。
4.云泛指雾气。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人俯视江面,明月倒映在水中宛如天上飞下的明镜,明亮耀眼,远近之处薄雾升腾,变幻无穷,亦似海市蜃楼。这明净的月、淡淡的雾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梦般的佳境,给诗人此行带来了无尽的喜悦与惬意,此真不愧为“神来之笔”。
云,虽是自然界常见之物,但诗人们却以高超精妙的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众多别有意味的另一个“云”,掌握其常见意象,明确其基本用法、特点,将有效助力古诗词教学,有效助力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与理解。
作者简介:汤本生(1968—),男,安徽省当涂县护河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效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