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平
阅读一篇课文,发现文本中的典型化表达,教师指导学生品析、揣摩典型化表达的秘妙,通过抄写、背诵积累典型化表达的语言,但这些学习都还停留在表面上,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文本中的典型化表达——灵活运用。如果要想学生达成这样的内化典型化表达的学习目标,教师需要抓住文本中典型化表达的学习对象,引导学生在亲历亲为中经过阅读感知、理解、深化、迁移等学习阶段,进入理解内化的境界。
一、突出典型化表达的整体性
文本中出现的典型化表达是整体中的一部分,虽然在阅读理解时通常是截取其中最具典型化表达的一个句子、语段,但实际上,如果把单独理解这一句子、语段或者把它们放在其他语境中去理解,典型化表达就会出现弱化甚至没有了典型化的意味。
如教学《麻雀》,文中关于老麻雀阻止猎狗的描写:“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只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这两段话就属于典型化表达,可以从中提取的表达范式是用动词叙事的手法把场景写清楚。据此,一位教师设计了以下的言语学习活动。一是自由读这一典型化的场景描写,注意从中读出“老麻雀____地阻止猎狗。”这个活动就是从整体把握的角度开启典型化表达的内化学习,学生所填的内容虽然是开放性的,但需要与所描写的内容有密切联系,如勇敢、不顾一切等,一时不够全面也没有关系,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对这一阻止行为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但在表达上,这种概括性的意思又不需要直接说出来,只在相关的词句运用之中;二是默读场景描写内容,画出描写老麻雀动作的词语;这一学习活动是从整体到局部,画出来的是具体的一个一个的动作,所有的动作合在一起才能共同发挥作用;三是根据以上表示动作的系列词语,说一说老麻雀阻止猎狗的经过;很显然,将老麻雀的一系列动作串起来形成不顾一切地救小麻雀的经过,这是从局部指向整体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实际是是瞬间完成的,但作者在表达的时候,一个一个动作是分开表述的,有慢镜头的效果,意在能够更清楚地感知老麻雀救小麻雀的果敢行为是本能发出的。由此可见,在内化典型化表达时,需要凸显整体性的框架,经过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这样的言语活动训练,确保学生对文本中的典型化表达产生整体性印象。
二、注意典型化表达的层级性
所谓典型化表达的层级性,主要体现在其言语内部的表达顺序上。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这样的顺序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逻辑顺序等,具有层级性的表达,一般是不适宜调换相关顺序的,否则其层级性就会被打乱,一切都可能变得不可理解了。同时,言语内部的层级性排列状况体现的就是整体性的内部状态。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从细处着眼,学习这些细处是如何有效组合在一起,形成表达的冲击力而形成典型化表达。
仍以上引的《麻雀》一课中的两个片段为例来看,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是的老麻雀勇救小麻雀的系列动作。教师为此设计的言语教学活动是:“变换老麻雀的系列动作顺序,还有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并出示了一种变换的例子:“突然,一只老麻雀挓挲起全身的羽毛,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绝望地尖叫着。”经过对比,学生发现这一表达中与课文中相关的表达,系列动作之间的顺序被调换了。教师要求学生比较这种变换造成了理解上的哪些变化,并在小组中讨论如果调换顺序会出现什么结果。这一学习活动,是从反面的具体例子中验证整体表达的效果。经过这样的示例之后,教师让学生自主开展言语活动:先是试着将其他动作的顺序进行变换,并体会变换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在老麻雀从树上落下来救小麻雀的瞬间完成的动作中,一系列动词的先后顺序是有层次性的,是一气呵成的,不是规定好了几种动作让老麻雀来表演。接着让学生试着将其中的一些动词删去,体会表达效果的变化情况,如学生试着将“浑身”删去,通过与原文朗读对比,发现少了“浑身”一词,就缺少了老麻雀当时那种恐惧的心理感觉,气氛也不是那么紧张到让人窒息。这样对典型化表达层次性关系的把握,所領悟的不仅是系列动作的有序表达,而且还设计具体动作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可或缺。只有这样才能由整体到局部来落实内化典型化表达,让学生在言语仓库之中,存储鲜活的现实场景,只要一出现那段文字像一段震撼人心的小视频一样清晰。
三、创设典型化表达的情境性
对于典型化表达的内化学习,教师的讲解只是一种引领,在关键的地方给予提示,好是学生能够看清楚作者表达的用意所在,或者是帮助学生破译作者表达的秘妙,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进行操练。当然具体到作为学习对象的典型化表达来说,操练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需要教师将学生引入适宜的语境中,拓展思路,设计有层级性的言语活动,在言语实践中内化典型化表达。
如教学《四季》,课文在言语表达方面称得上典型化表达有叠词的运用、拟人化手法和反复的结构。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如何引导学生将这些典型化表达达到内化的效果呢?一位教师着重抓住“尖尖、圆圆、弯弯”这几个词语,以朗读为主,结合演一演、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在系列言语活动中有效内化文本中的典型化表达。教师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一是字不离词:让学生加上自己理解的动作读好“尖尖、圆圆、弯弯”,并结合动作来说说三个词语的情况,初步理解一个字的“尖、圆、弯”与叠字的区别,继而感悟“尖尖”要读出短而细的味道,“圆圆”要读出响而缓的感觉,“弯弯”要读得慢且有起伏的意味,并让学生说出从一个字可以形成的叠词,使学生学习“一个”积累“一类”;二是词不离句:让学生结合这些叠词出现的短句子,根据句子里描写的对象加上合适的动作读“草叶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接着就是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尖尖、圆圆、弯弯”来说,并把这些东西作为对象与“尖尖、圆圆、弯弯”组成短句子。这样的学习,主要是在言语实践中通过迁移运用来内化典型化表达;三是句不离境。认真学习了前面三个叠词组成的短句子之后,教师让学生找找文本的第四节中写了什么,再找找叠词是什么?这样,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言语情境中,初步内化了文本中拟人化和反复结构这两个方面的典型化表达。
内化文本典型化表达的言语实践活动还有其他形式,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范本,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有多多操作的机会,也只有学生自己的亲历亲为,文本中的典型化表达才能以鲜活的方式进入学生的言语仓库中,并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运用。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旗山小学(246700)